首页>中国艺术报>专题

精品舞剧感动首都观众

时间:2008年08月05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孟祥宁

    8月3日至7日,甘肃省歌舞剧院创作于29年前的大型民族舞剧《丝路花雨》经过创新修排后在北京天桥剧场连演五场。这是在甘肃人民经历了地震灾害的严峻考验、开始重建家园后向北京奥运献上的一份厚礼,也是在中华民族百年梦圆之际送给奥运、送给世界的一份大礼。在8月3日的首场演出中,这台来自陇原大地、精彩绝伦、大气恢宏的演出,以其丰富的内容、新颖的形式、强大的演出阵容、精彩的表演让首都观众享受了一场文化盛宴。

    此次由甘肃省歌舞剧院创新修排的大型经典民族舞剧《丝路花雨》共分六幕,以我国盛唐时期为背景,以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和敦煌壁画为素材,塑造了画工神笔张和歌伎英娘父女的光辉艺术形象,描写了他们的悲欢离合,以及他们与波斯商人伊努斯之间的纯洁友谊。高度赞扬了中外人民之间的情感交流和深厚友情,再现了唐朝内政昌明,对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的盛况。

    该剧女主角英娘由广州军区战士歌舞团青年演员孙秋月担纲,男主角神笔张由北京舞蹈学院青年舞蹈演员汪子涵担任。演出一开始就让观众连声赞叹。随着对悠远历史的展现,剧中的故事和人物从千百年前向观众走来,从大漠深处走来,从全世界都在仰视的敦煌壁画中走来,那样鲜活明丽而动人心弦。这是《丝路花雨》特有的风骨神韵,也是它永恒的神奇魅力之所在。随着剧情的发展,莫高窟内、月牙泉边、大漠烽火、古代波斯等场景接连出现,整个舞台大气恢宏、美轮美奂,让观众在审美的愉悦中不知不觉进入剧情。此次创新修排,艺术家们在音乐上下了很大功夫,管弦乐、民乐和电声的相互融汇,极大增强了音乐的表现力、穿透力和感染力,使全剧的音乐和舞蹈珠联璧合、浑然一体。而音乐的创新更加符合了新一代观众的审美需求,也展现出《丝路花雨》未来广阔的市场前景。

    舞剧《丝路花雨》创作于1979年,29年来,它以其绚丽多彩、新颖而古老的舞姿和风格独特的舞蹈场面,编织了一曲友谊的颂歌。甘肃省文化厅厅长邵明告诉记者,从上个世纪70年代末,《丝路花雨》开始了它迄今为止足迹遍及20多个国家和地区、演出1500场的闪光里程。它以源于敦煌的博大内涵和独有的艺术品位,不断向世界传递着柔和的温暖。《丝路花雨》让广大侨胞们在热泪盈眶之余更加热爱祖国,更使无数外国朋友从此迷恋敦煌,热爱古老悠久的中华文化。

    甘肃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对于这次晋京演出非常重视,甘肃省歌舞剧院的艺术家们更是在保持《丝路花雨》原有剧情不变、敦煌舞风格不变的基础上,充分运用了现代手法进行重新编排,以更为宽广而自由的创作心态,对这部经典之作进行了全新解析和再创。甘肃省歌舞剧院院长陆金龙告诉记者,修排后的《丝路花雨》保持了原有的故事情节与人物形象塑造,英娘与神笔张、伊努斯等人的悲欢离合依然扣人心弦,但强化了剧情的内在节奏,使之更加紧凑凝练,情感色彩的变化更加丰富充实。全新修排后的《丝路花雨》将充满时代气息的艺术手法与凝重庄严的敦煌特色、历史特色融合在一起,将高科技手段与舞台设计、灯光设计融合在一起。

    舞蹈是一部舞剧成功的重要因子。陆金龙说,修排后的《丝路花雨》在突出敦煌舞方面大胆创新,融入更多的现代舞元素,将原有的舞蹈与戏剧表演程式相结合变为以舞蹈本体表演为主,主要人物的舞段更加个性化、主体化,群舞也更为灵动浪漫。每一个舞段的出现都是一次美的体验与享受。29年前的《丝路花雨》在音乐方面完全以民乐为主,修排后则以交响乐为主,对一部分乐曲重新改写,对全剧音乐重新配器录制。服装设计与人物形象塑造密不可分。修排后的《丝路花雨》在保留敦煌风韵的基础上,对主要人物在不同舞段、不同场景的着装进行了创新设计,对几乎所有的群舞服装也给予了重新设计,使色调更加柔和多彩,风格更加飘逸洒脱,进一步增强了“丝绸之路,花雨缤纷”的历史特色、民族特色和西部敦煌的地域特色。

    时隔29年,创新修排后的舞剧《丝路花雨》再次让观众眼前一亮,让人们重新记起“美”,重新面对“美”,重新认识并将长久地记住“美”。很多观众看完演出后久久不愿离去,他们纷纷说,早就听说《丝路花雨》很美,看了之后感觉比想象中的更美!

    甘肃歌舞剧院对于经典之作的创新修排是勇敢而极富智慧的。邵明表示,他们尊重经典、学习经典而不拘泥于经典。这一次创新修排则是自己运用全新艺术思维结构舞剧能力的又一次体现,也向世界展现了甘肃特有的精神风貌。

(编辑:system)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