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国艺术报>专题

肖云儒:多维调整以改善文艺评论生态

时间:2008年07月29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肖云儒

    在这个文化大转型的时代,我们的文艺评论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也存在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有人评论说,现在有的评论在内涵上是空心化,传播上是自闭化,效应上则是广告化与娱乐化。有的评论家由于远离时代、社会、民众的原生精神资源,原创能力萎顿,生命力苍白,次生性创造远多于原生性创造。

    评论家的原生性创造、原创性的思考能力从哪里来?当然从阅读与思考中来,但最主要的,还是从变动不居的生命与生活中来。评论家应该像作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那样,深入到当下时代的生活河流中去,在经历、体验、思考生活的基础上,研究时代和人,研究民众对作品的感受方式和理解方式,只有这样,才能构建起自己审美评判最基础的坐标。从这个角度出发,我提出“五个调整”,希望以此改善文艺评论生态。

    一是调整评论家的生存姿态和采集思考资源的方式。改变评论家现有的以书斋、会场为主要生存相,以书本、圈内研讨为主要资源采集地的生存姿态,真正投入到时代生活中去,解读各种最新的社会现象,解读各种最新的人群,收集与各种最新的生产要素相关的社会、文化、心理信息,使之成为我们最重要的、最丰厚的思考资源。文艺评论应该更多地关注作品中社会历史和心灵感情的人文分析,这才能使我们的见解与广大群众暗合,使评论与他们息息相关。

    二是调整评论的关注角度。近年来评论的关注角度日益多元化,要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调整、突出真正的民众角度、基层角度。从这一点出发,我们除了继续关注名家名作,关注黄钟大吕的重头作品,还应该更多地关注媒体文艺、网络文艺,更多地关注群众中新生的创作力量和创作现象,改变目前大众文艺中以娱记炒作替代科学评论的畸态现象,扭转评论缺位的尴尬。

    三是调整评论的表达方式。文艺评论是一种独立的文艺样式,具有独有的思辨之美、表述之美,这种表述之美应该考虑到民众接受的可能与接受的乐趣。评论写作如何改变过去仅以书面语言为唯一表述资源和表述渠道的现状,积极探索新的表达方式,确是当务之急,也是评论写作创新的一个难得机遇。

    四是调整评论的接受对象。现在不少评论家的接受对象,首先是作者、出版社、圈内的同行,是学院与社会上的各种评审奖励机制。有多少评论家伏案为文时,心里面对面站着的是老百姓读者?有多少人是明确地要去为那些读小说、看影视的大众写评论?又有多少人心里在想,我的文章是为社会上的新的人群写的?为广大普通的读者、观众写评论,让他们能够读懂而且爱读,是我们的责任,这是一种写作姿态和人生境界。

    五是调整评论的传播渠道。大众已经以评论者的身份铺天盖地地进入了各类新媒体,构筑了规模空前的评论园地。一个评论大众化,人人阅读评论、人人写作评论的局面已经形成。评论家如若自外于这个广阔的动态的平台,只能增加自身的窘迫。我们要改变对新媒体评论的轻视、歧视现象,要有把这些评论纳入学术和艺术成果评价体系的新机制。

    (作者为陕西省文联副主席)

(编辑:system)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