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国艺术报>专题

奥运冠军“破冰”而出——体育电影《破冰》拍摄花絮

时间:2008年07月04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

    黑龙江省七台河市著名短道速滑教练员孟庆余和他的同事们,多年来为各专业队、省级队和国家队输送了上千名短道速滑运动员,其中数十人次夺得国际比赛的冠军,他的学生大杨扬和王濛更为我国夺得过冬奥会冠军。6月20日,根据孟庆余的事迹创作,由龙江电影制片厂、北京保利博纳电影发行有限公司、天津电影制片厂联合摄制的电影《破冰》在第11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首映。该片讲述了煤炭工人赵红旗执着于速滑运动,他执掌市里的少年速滑队时,把一群被人称作“小煤球”的穷孩子拢在一起,通过艰苦甚至残酷的训练,最终使之成为一支闻名全国的速滑新军,他早年无法实现的梦想,终于在众多的孩子身上实现了。在电影《破冰》的创作过程中,大部分场景需在隆冬的东北拍摄,可去年忽暖忽冷的天气让剧组吃尽了苦头,也在不断推进的工作中苦中作乐、感受创作的喜悦。

    开机的那天,很多从北京长途跋涉过来的车辆都出了问题,仿佛水土不服:有的车打不着火,有的车“喝”不上油,有的干脆就不工作了。经分析,问题的根源还是出在温度上。电影拍摄时正值三九天,他们选择拍摄的地方又是比市区温度更低的山区,车辆出故障不可避免。最终,剧组不得不给车辆换上了零下50度的防冻液,换用纯度更高的汽油或柴油,并通过暖库保养等各种手段,基本解决了问题,拍摄进度也得到了保证。

    “祸”不单行,此时最重要的摄影机竟然开不了机,这可急坏了剧组的全体人员。由于天气太冷,摄影机保险失灵,导致开机无效。结果,当天的拍摄只能拍一条开一次机,进行手动开关保险,非常麻烦。同样重要的录音机液晶屏也基本“半罢工”:显示忽隐忽现,极不正常,电量充足的一块电池竟然在一分钟内就显示缺电警告。

    在一个新建煤矿拍摄时,严寒和刺骨的大风比山里还要厉害,有的胡子上都结了冰,许多人开始感冒。导演徐耿发高烧39.8度,仍坚持工作,到收工时差点晕倒。拍月亮河外景时,风力达到了五六级,人几乎都站不住;尤其在冰面上拍摄,更加困难。由于光滑的冰面根本稳定不了机器,垫板、沙袋甚至人的身体都成了工具。

    由于电影讲述的是一个基层教练的故事,这就少不了基层滑冰的场地——自浇冰场。剧组用的冰场其实是一个废旧厂房改建的,原有地基、设备等条件本身就非常不好,加之时间非常有限,浇冰成了一项非常艰巨的工程。前期的地基使用了大量的煤块和雪来铺陈,然后用洒水车进行底层冰面的形成,经过2周的时间冰场才大概成型。然后就开始细致地使用冰爬犁浇冰,这时水成了最大的问题:由于该厂房已经基本废弃,附近没有水源,到了春节期间调用各种运水车辆也成了问题。于是,剧组联系了离现场最近的一家小餐馆,从那里一桶一桶地挑水过来。即便如此,这个“最近”的水源也在距现场好几里地外,每天准备水的过程都困难重重。原本以为浇好冰面就可以,哪想到每拍摄完一场,冰面就被演员们的冰刀破坏得不成样子。为了保证艺术质量,剧组不得不每天重复着长途运水的过程。

    此外,由于片场温度太低,冰爬犁的喷嘴常常冻成巨大的冰疙瘩。剧组每次浇冰铺冰面的时候都吃尽了苦头,拍摄时更常常被弄得措手不及。浇冰的时候还可以有条不紊地进行清理,拍摄时往往为了抓紧时间,不管多冷的水,手就堵了上去,拼命去拧龙头,另一端有人在用热水不断浇淋管道和冰爬犁桶体。到最后,喷火器都被拿来清理迅速冻结的冰块。大家戴着的工作手套都冻成石头一般硬。虽然条件非常艰苦,摄制组还是照常工作,确保该片的顺利拍摄。

    (本文由电影《破冰》剧组提供)     

(编辑:system)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