嫁妹的钟馗、夜奔的林冲、探庄的石秀、醉打蒋门神的武松……50多年的舞台艺术生涯,她奉献了一个又一个让人难忘的艺术形象。6月4日、5日,北京长安大戏院,年过六旬的裴艳玲再度挑战自己的演出极限,用精湛技艺演绎了以河北梆子“祖师爷”田际云的艺术生涯为题材的新编京剧《响九霄》。裴艳玲的精彩表演打动了很多戏迷,演出结束后,观众们久久不愿离去,他们说,对于裴艳玲的新戏真是等待太久了,看她的表演深感久违的传统戏曲中“角儿”的魅力,听得酣畅,看得过瘾。
在中国剧协近日召开的河北省京剧院新编京剧《响九霄》晋京演出座谈会上,郭汉城、刘厚生、薛若琳、刘锦云、龚和德、王蕴明、陆松龄、戴英禄、黄在敏、刘彦君、薛殿杰等多名戏剧界著名专家都难掩激动心情,对该戏给予了较高的评价,尤其对裴艳玲的表演赞赏不已。中国剧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董伟主持座谈会,中国剧协副主席刘长瑜、濮存昕,中国剧协分党组副书记、秘书长季国平等也出席座谈会。
郭汉城(中国剧协顾问):《响九霄》真好,最突出的特点:不是单纯地卖弄演唱技术,在这个技术里还有情的东西。裴艳玲的声音还是那么好,那么有京剧的味道,上得去、下得来,非常自然。一个人演了好几个行当,这方面别人是不能比的。没有扎实的基本功是根本演不了的。另外,她在“哭坟”一场戏中的演唱,是很新的唱法。唱腔、声音各方面都吸引人。特别是我看到这个唱腔是裴艳玲自己设计的。由此我想到我们要特别敬重表演艺术家。裴艳玲在艺术行动上是真心热爱“老”的东西,但同时还有新的东西。她很懂创新,而且也这么做了。这个戏告诉观众什么叫真正的表演艺术,戏剧艺术是演员表演的艺术。看了裴艳玲的演出,我感觉“表演艺术”又回来了。
刘厚生(中国剧协顾问):从《武松》之后我一直没有看过裴艳玲的戏。这么多年了我一直在等待。看了《响九霄》后我特别感动。在戏曲舞台上,反映戏曲艺人直接参加社会政治变革的剧目鲜见,这出戏写出了戏曲艺人在清末“戊戌变法”的政治背景下所做的斗争,做了有益的尝试。这出戏观赏性强,不仅裴艳玲的艺术精湛,其他几个主要演员的表演也很好,整体水平较高。刚才大家都在谈裴艳玲的表演,我们还应该夸一夸河北省京剧院其他几个主要演员,红花虽好还得有绿叶相扶。另外,这出戏一度创作上写出了很多让人喜欢的人物,但我们还要对这出戏提出更高要求。要把这个戏写成戏曲界著名人物的传记剧。
薛若琳(中国剧协顾问):我被裴艳玲精湛的表演所折服。观众融入到戏中的程度,是我多年来很难见到的。技艺炉火纯青,策划、创意都非常好。把精华、特点都表现得淋漓尽致。历史上的“响九霄”(田际云)对艺术孜孜不倦、一丝不苟,首创京、梆“两下锅”演出形式,提升了艺术含量。他有政治抱负,不是一般的演员,他关心政治,参与“戊戌变法”,虽然这是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但表现了田际云对变法图强的追求。在清末,这种艺术家绝无仅有、德艺双馨。这出戏是当今德艺双馨的艺术家演绎过去德艺双馨的艺术家,裴艳玲和田际云在心灵上找到了契合点。裴艳玲唱的京剧韵味十足,唱的梆子很有意思、很有韵味,扮演的哪吒身段优美。裴艳玲的艺术审美观念独特、创作意境起点高雅、肢体表演动作优美、分寸感强,令人叫绝。在刻画这个人物时,她是心中有戏。
刘锦云(中国剧协顾问):我原来对裴艳玲是崇拜,现在是敬畏,她是个“另类”。优秀的都是“另类”,但“另类”的未必优秀。裴艳玲摸爬滚打50年,一路风尘,艺术阅历惊人。“哭坟”中主人公的大段“反二黄”唱段,把人物的真性情宣泄得淋漓尽致,真好听,好多“绝活儿”,真棒!
刘长瑜(中国剧协副主席):看了《响九霄》特别兴奋、激动!这是一出精彩、过瘾的新编京剧。京剧艺术博大精深,裴艳玲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有很大的创新,这种创新是“有根”的发展,不是“无根”的创造。演唱上那么过瘾,这里面吸收了很多流派。四功五法、唱念做打,裴艳玲的功力太深厚了。我不反对创新,什么叫创新。就是要“有根”地继承与发展,在这一点上,裴艳玲做出了成功的尝试,是博学活用的能工巧匠。
濮存昕(中国剧协副主席):河北省京剧院在文艺界中献出了了不起的好作品,我对裴艳玲太痴迷了,做演员就要做这样的演员。建议多听一些不同意见,不要轻易修改,要慎重。思考成熟了再动手改,剧场演出要顾及观众的感受,观众的感受最重要。另外,不要把小霞这个角色弄成政治参与者,人做大了,天下情怀,人做小了,柴米油盐。我认为武打的地方还可以再精炼一下。
董伟(中国剧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裴艳玲现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剧协副主席、河北省文联主席、河北省京剧院院长。她是一位德艺双馨、令人敬佩的戏曲表演艺术家。她爱戏如命,《响九霄》剧中的唱词“戏是我的天、戏是我的魂、戏是我的命、戏是我的根”,就是裴艳玲的内心写照。
观看演出之后给我留下了三点深刻的印象。一是裴艳玲给自己树立了一个新的目标。她没有满足于以往取得的艺术成就,在61岁时创排一部新的大戏,向更高的艺术目标不断攀登。二是裴艳玲在舞台上塑造了一个新的艺术形象——“响九霄”,有别于她以往创作的哪吒、林冲、武松、钟馗等人物形象。她首次在舞台上扮演旦角,而且文武兼备、昆乱不挡,充分展现了京、昆、梆“三下锅”的艺术魅力,使清代名伶——田际云(艺名“响九霄”)的形象栩栩如生。三是为戏曲表演艺术的继承与创新作出了新的贡献。
季国平(中国剧协分党组副书记、秘书长):看了《响九霄》,我有几点体会:京剧、梆子这些剧种以演员表演为中心,这出戏更坚定了我这个信念。这就是“角儿”的魅力,印象很深;裴艳玲尊重传统而不拘泥于传统,是有创新意识的艺术家;裴艳玲在新戏里展现传统的唱念做打技巧,有着深厚的功力和传统。我们太需要这样的“老古董”了。传统不是坏东西,而是好东西。裴艳玲第一次在舞台上展现京、昆、梆“三下锅”,第一次突破自己的本功,连旦角都能演,第一次演现代风格的清装戏,是挑战和突破,把本功和“戏中戏”巧妙融合到一起。
龚和德(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响九霄》这个戏,情节单纯,脉络清晰,它抓住了重点——变法和爱情。田际云(艺名“响九霄”)一生做了很多有意义的事,创办了梨园公会并任该会副会长,创办了第一个“女子科班”,当时他在梨园界的地位仅次于谭鑫培。这部戏把传说戏剧化了,真正地、全面地展示了裴艳玲的多才多艺,并发挥到了极致。裴艳玲“皮黄”、“梆子”都唱过,田际云又是京梆“两下锅”的代表人物,裴艳玲文武兼备、昆乱不挡,只有她能演好田际云。“哭坟”这场戏的唱腔,在声腔处理、唱念结合上我从来没有见过,她演唱非常投入、感人,是舞台艺术上的创造。历史上,田际云核心的东西是努力提升演员的人格,改变演员社会地位,这是他的政治追求。他反对保守,把在上海受到的新思潮的影响带到北京来,从不歧视艺术创新,他提出改变戏曲界陈规陋习,艺术上接受新事物。建议剧中适当表现这方面的思想,文化内涵就可以加深、加重了。
王蕴明(原中国剧协分党组副书记、秘书长):这个戏朴实本色,总体风格很大气。裴艳玲已过60岁,但艺术青春常在,当之无愧的“梨园俊杰”,名副其实的文武兼备、昆乱不挡。能演“生旦净末”,这样的全才当今舞台上没有第二人。我对剧本很赞赏,立足真人真事,选取了田际云生活中的主要情节,选得好,增加了厚度、历史感和时代感,这点我很赞赏。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精心构思写出了戏、塑造了人物、传达了情感,把当时“戏班”的生活特点、生存现状反映得比较充分,比较生动。这出戏创新但不离本体,严谨而不乏变通,雅俗共赏。
陆松龄(北京京剧院国家一级作曲):我曾看过裴艳玲主演的《王安石拜相》,觉得她的演唱特点是原汁原味的京剧。看完《响九霄》后,我的这种感触就更深了。音乐、唱腔、表现形式都的的确确是原汁原味的。裴艳玲的声音甜,音域非常宽阔,演唱声情并茂。我想应该通过《响九霄》好好总结一下经验。主要唱腔都是裴艳玲本人设计的,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四平调”出新力度大,相当精彩、漂亮。“反二黄”由慢板转到“清板”,如泣如诉。结构、布局和板式变化也很精彩,虽然很多但很统一。演唱相当有功力,难怪观众那么欢迎。通过声音、板式变化等表现,使得人物刻画、人物塑造非常完整,给观众带来美的艺术享受。
戴英禄(原文化部艺术司司长):裴艳玲的声音造型具有龙吟、虎啸、凤鸣、猿啼、狮吼的效果。裴艳玲的艺术造诣很深,她为什么能有此造诣,要研究、总结、传承。戏曲是一门以演员表演为中心的艺术,没有演员就没有戏曲。这一点她为业内人士做出了表率。我有一个强烈的感受,对表演艺术家的跟踪研究应提到日程上来。
黄在敏(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在剧场观看裴艳玲演出的时候,我有一种感受,随着她的韵律走,把别的都忽略了,我进入了她的境界,这种境界是难得的,这是京剧传统美学精神的再现,有着十分典型的意义。一开场我就感觉到沧桑感和技艺的美感相辅相成,水涨船高。裴艳玲在发展变化中浮动自如,这也是值得研究的课题。戏的探索意义超出戏的本身,为戏曲创新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刘彦君(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所长):多少年来,我很难感受到如此热烈的剧场气氛,一句唱一阵掌声,一个身段一阵叫好声,在戏曲舞台上能出现这种与观众积极互动的场面,近年来少见。这出戏是专门为裴艳玲量身定做的,有效地展示了艺术家所有的才能和演技。“响九霄”的念白“韵白”运用得好,演员唱功深厚,这么多、这么长“高调门”的唱段,从头到尾连贯,展示了裴艳玲非凡的艺术功力和专业技巧。这部戏中展现的演员的才华,是演员紧紧围绕刻画人物进行的,不是演员游离于剧情之外单纯的技术卖弄。不管看裴艳玲什么戏,都觉得她就是剧中的人物。一提起裴艳玲,我们所记得的就是她在戏中扮演的人物,如“武松”、“林冲”、“钟馗”等等。“响九霄”(田际云)只有裴艳玲能演,京、昆、梆“三下锅”,只有裴艳玲具备这些才艺。
薛殿杰(国家话剧院国家一级舞美设计):这出戏舞美很成功,视觉也很丰富,对于观众来说,在视觉上是一种享受,我一进剧场就被征服。这出戏是多场次戏,每一场的环境都交代得很清楚,能在有限的时空里如此表现是很难得的。这部戏换景很快也很连贯,舞台空间没有被打得七零八落。“菜市口”那一场景视觉隐喻,并非写实,也没有强调环境而是强调精神和内涵的传达。光绪皇帝被贬,舞台布景有个变形,有个过渡,匠心独具。总体来说,服装戏曲化,每一场都有个新颖的风格,这些尝试都值得肯定。
崔伟(中国剧协研究室主任):以前我认为裴艳玲是以技惊人,现在看更是以情动人。这才是天才的艺术家。我对“四平调”一段唱佩服得五体投地。我们不要悭吝对她的赞扬。建议该剧不见得要写真人真事,可以回避田际云,把“响九霄”改为“响云霄”,把主人公的艺术生活氛围、时代精神表现得更强烈。
赓续华(《中国戏剧》副主编):看新编京剧《响九霄》,感受到裴艳玲表演的魅力,感受到戏曲艺术的魅力,感觉“以演员表演为中心”的戏曲本体在回归,成功的演出为当今戏曲创作打了一针兴奋剂。看戏曲看的就是演员,看的就是满台的好“角儿”。裴艳玲何止是带戏上场,简直是戏曲之魂附身,一上台就营造出一种神秘的气场,将所有的观众罩住,由不得你不被吸引。裴艳玲的表演已到了随心所欲的地步,怎么动怎么有境界。她让观众们过足了戏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