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节日文化的继承与创新,首要是辨风正俗,扬弃其中不健康甚至迷信等糟粕,从而继承那些富有积极向上意义的内容,健康有益的载体、表现形式,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古洋结合,为之注入与时俱进的先进文化内涵,使之融入高科技时代的现代化大潮与时代同步,让节日和节日民俗更加淳厚,更加丰富,从而在五彩纷呈的当代文化中获得更加广泛的认同。用兼容、开放的心态面对古今中外的节日文化,就能丰富、发展自身的优秀传统节日文化。我们不仅早就把“三八”国际妇女节、“五一”国际劳动节等政治性节日规定为法定节日,也同样接纳了护士节、教师节、母亲节等民间节日。此外,还通过“世界地球日”、“世界无烟日”、“世界环境日”等众多的国际性节日平台,为和平崛起、和谐发展把握了在多个领域应有的话语权。同时,倡导新的国际性节日、纪念日,也是我们主动融入国际社会、为人类共同和谐发展应做的贡献。
其次,借鉴国际上的惯例,在既有文化传统基础上创建新节日,尤其是传统节日文化的创新,均富有积极意义。1985年,全国人大决定把每年的9月10日正式确定为中国法定的教师节。就重阳节敬老传统古为今用,于1988年正式确定农历的九月初九为“中国老人节”;这与三年之后的第45届联合国大会通过的第106号决议,把每年的10月1日确定为“国际老人节”基本精神完全一致。2005年12月国务院决定,从2006年起,把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确定为中国的“文化遗产日”等等,均属此类。
第三,传统节日民俗的与时俱进和创新,应特别注重其作为文化的教化功能。诸如当代的“五一”节倡导热爱劳动、尊重劳动人民,“六一”国际儿童节,悼念利迪策村和全世界所有在法西斯侵略战争中死难的儿童,反对帝国主义战争贩子虐杀和毒害儿童,保障儿童权利,植树节植树,环保节集中宣传环境保护并示范性地身体力行做几件实事,教师节体现尊师重教,读书节强化全民读书爱书意识,这些新节日民俗,大都针对某一事物或关注某种社会问题而产生并流行开来。
总之,优秀传统节日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应注意其历史性、时代性、自觉性、科学性、开放性、进取性和创造性。要不断地把新思想新文化融入传统,通过创新使之增添活力。在注意保留传统节日文化祛灾祈福、追求平安祥和等美好祈愿的同时,应增强关注健康、教化、休养生息和娱乐性,使之更能贴近生活。
(曲彦斌,辽宁省社会科学院民俗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