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来对于寒食起源的研究已经相当丰富,虽然总体上可以划分为“子推说”和“改火说”两大派,但是其中的纷杂异说又琳琅满目,尤其对于“改火”与“禁火”之类的话题意见分歧严重,迄今尚无共识。
根据史料分析:寒食在东晋之前,只是以太原郡为核心的并州地方风俗,并非普泛性的节俗。大约在东晋前后该习俗开始向外扩张,到南北朝时期,基本覆盖全国。相较于从文献可以推断的寒食节的早期演变途径而言,“改火说”、“求雨说”、“山戎说”等等都只是未经证实的假说,在不能证明寒食习俗早于介子推传说的前提下,我们依然无法否定传说与习俗的紧密关系甚至因果关系。
“改火说”是寒食起源研究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因为它带有古老的理据。问题是这样的理据是否可以成为寒食节俗起源的因由,各种假设性论证至今都还没有充沛的说服力。关于改火,可以比较确定的信息应该是:早先是一年改一次,但是何时改火并无统一规定。具体到底怎么改,就非常模糊了。
寒食节俗中的“改火说”(“禁火说”)问题很多:所谓“火禁”、“禁火”、“出内火”,多有牵强芜杂之说,但可以肯定的是,它们都与民众食用之火无关;真正与食用之火相关的是“改火”,但它又是一年四季都可以进行的,而且在南北朝之前,都没有听说“改火”与寒食有任何的关联,不足以作为寒食节俗起源的根据。寒食从汉代有记载以来,起初只是以太原郡为核心的并州地方风俗,大约在东晋前后,随着五胡乱华之势而蔓延全国,逐渐稳固于清明前两三天。如果一定要说“改火”与寒食有关系的话,我宁愿相信,在寒食节向外蔓延的过程中,原有的“改火”制度或许是各地接受寒食节俗的一种催化因素,因为改火总会有一段无火的间隙,即唐人李涪《刊误》中所谓“今人持新火曰:勿与旧火相见”。从《荆楚岁时记》的注文开始可能就倒果为因了,“改火说”仍其绪余而阐释发明,我以为是不恰当的。
(陈泳超,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