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国艺术报>专题

米老庄的夜晚

时间:2008年05月14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

    晚7时,从杏河镇动身,驱车半个小时,于7时半到达了海拔1440米的米老庄。

    这时,夜幕即将降临,四周灰蒙蒙的一片,方圆几十里座座井场发出点点光亮。浩瀚的天空上,鬼头鬼脑的星星探出了头,一钩镰刀似的月牙悬挂在西南的苍穹上。整个米老庄被茫茫夜色笼罩着,显得宁静、祥和。

    米老庄是志丹县杏河镇中山村的一个自然村。全村25户、111人,是2006年杏河镇实施白于山区移民搬迁项目的4个移民(村)点之一。过去的米老庄,地处距新村2华里外的一个小山沟里,土质极差,属地质滑塌区,家家户户住的是土窑洞,吃水靠驴驮,一遇天阴下雨,道路泥泞不堪,村民的生产生活极度困难。2006年,米老庄被列为杏河镇移民搬迁村。新村建设于春季启动实施,秋季竣工入住。一次性配套自来水、农电、农田、村部、学校、太阳能、三圈一厕、四级砂石路以及广场、花园、村道等综合设施,一改过去吃水难、行路难、生产生活条件差的落后面貌。

    关于米老庄,在这之前我曾先后来过两次。但都是匆匆而来,匆匆而去。当我走进村子,看到三排崭新的平板房和两条宽敞的水泥村道,以及那宽敞的村广场和漂亮的二层村部楼,无不为之高兴。遂决定再投资300多万元,将这条通往乡镇和县城的17公里沙石路改建为柏油路;投资30多万元,新打机井一口,彻底解决米老庄村民行路难和吃水难问题。今晚,是应村民邀请和我的承诺,专门来米老庄和村民拉拉家常的。

    在杏河镇党委书记刘刚、镇长宋利军的引领下,我们在村长刘元富家落座。问起新村投资建设情况,老刘喜笑颜开地说:“全村搬进新居的有25户,每户4间平板房,面积316平方米,户均投资7万余元,其中政府补贴2万多元,自筹近5万元。”问起他家的情况,老刘说:“全家有6口人,除我们老两口外,还有儿子、儿媳、女儿和一个小孙子。儿子是一名钢筋工,每天能挣80元,一年可收入2万多元;女儿原在食堂给人家当服务员,现在志丹宾馆上班,一年收入也将近上万元”。说着,他用手指了指窗外,接着说:“家里还种着十几亩农田,养了5头猪、100只青脚麻鸡,另外再种一些蔬菜,年收入3万余元。”末了,他又说:“现在光景好过了,今年我家又添置了一套4000多元钱的高档沙发,而且还被镇上评为‘好公婆’家庭哩!”望着老刘得意的神情,听着老刘自信的话语,大家都会心地笑了。

    听说我们来了,好客的米老庄群众蜂拥而至,竞相邀请我们到他们家做客。我们就近又来到村民李彦贵家。一进家门,顿时给人一种温馨愉快之感。只见窗明几净,家具摆放整齐,一尘不染,与城里人的居住条件不相上下。问起他家的情况,李彦贵自豪地说:“我常年在外搞运输,妻子是一名裁缝,儿子在上学。乔迁新居后,一家人不愁吃不愁穿,日子过得红火着哩!感谢县上帮助我们建起了新家园。”当我们与他握手道别时,他脸上依旧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从李彦贵家出来,赵宝斌早已等候在门口,执意邀请我们到他家吃晚饭。在他的再三相邀之下,我们与随行的镇村干部一道来到他家。饭桌上早已摆好了洋芋擦擦、炸油糕、煮玉米、炖土鸡……席间,赵宝斌抹了抹吃油糕的嘴,喜滋滋地说:“我家7口人,一个妹妹当裁缝,一个妹妹学理发,我主要搞养殖业,先后养过猪,养过鸵鸟,正筹备上一个百头养猪温棚。去年全家收入3万多元,今年达到4万元不存在问题。”说话间,端饭的赵宝斌的妻子插话道:“我们家今年还被镇上评为‘好儿媳家庭’呢!”我情不自禁地说:“米老庄的村风确实变好了!”

    夜已经很深了。当我们驱车返回县城时,遥望米老庄,月光、灯光、星光交相辉映,给宁静、祥和、迷人的米老庄照亮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锦绣前程。

(编辑:system)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