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是我与《中国艺术报》际遇最多、记忆最深的一年。
元旦刚过,我就收到寄自《中国艺术报》编辑部的约稿函。信中介绍了《中国艺术报》扩刊后的版面设置情况,公布了总编室、新闻部、通联专刊部、理论副刊部、综合部等部室的联系人、联系电话和电子邮箱,其言灼灼,其情切切,一下子拉近了我与中国文联主管主办的《中国艺术报》之间的距离。
4月15日,湖北省市州文联负责人会议在十堰市召开。在车城宾馆会议室,我与《中国艺术报》总编室副主任彭宽不期而遇,而且是邻座。我们相互交换了名片,随后又有了海阔天空的交谈。第二天,全体与会代表登临武当金顶。在下山途中,我与彭宽不约而同地成了寥寥无几的游伴。常言说得好,上山容易下山难,此刻望着形而下的N级石阶,已经是挥汗如雨、双腿打颤了。彭宽眼疾手快地为我买来一瓶矿泉水,叫我休息一会儿。其实我想掏钱,却怎么也赶不上他掏腰包的速度。
4月19日,彭宽在湖北省文联郑鸣、李曲的陪同下,就湖北省“一县一品”文化品牌创建工作的开展情况,专程来到潜江采访。此前,潜江市因致力于打造曹禺文化品牌而获得全省唯一的湖北省“一县一品”文化品牌“创建特别奖”。奖牌是我从武汉领回来的,宣传部一块,文联一块。彭宽此行是受湖北省文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刘永泽的指示而找到我的。彭宽与我进行了长时间的对话与交流。他飞快地做着笔记,同时又恰到好处地引导着话题。为了增加感性认识,我和他一起实地参观了曹禺纪念馆、曹禺祖居和正在规划建设中的梅苑、曹禺大剧院、中国剧协曹禺剧本奖创作基地、中国剧协梅花奖艺术交流中心等文化设施与坐落现场。
5月9日,《中国艺术报》在“作品”副刊发表了我的诗歌《流水村庄》(外一首),并注明了作者工作单位及职务。该版还加了热情洋溢的编者按,其中一个词让我见了倍感温馨,那就是“文联人”。于此,我看到了天下文联是一家的那份特有的情谊。
5月23日,没想到这么快,《中国艺术报》用头版头条外加两个整版的篇幅推出了彭宽采写的长篇通讯《大手笔再写荆楚文化版图》,洋洋洒洒两万两千多字。更让我没想到的是,这篇文章超过10%的篇幅提到了潜江市文联。说实在的,这让我出乎意料。
7月6日,而就在这一天,参加湖北省“一县一品”文化品牌创建工作会议的与会代表在曹禺故里潜江报到。这个会议规模较大,省领导,中国文联工作人员,省“一县一品”创建领导小组成员,各市、州委常委、宣传部长、分管文化工作的副市长、文化局长、文联主要负责人,中央驻汉媒体及省主要新闻单位记者,外地文化展演人员等200余人云集潜江。更令人振奋的是,中国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赵实,中国文联国内联络部主任罗成琰,中国艺术报社社长向云驹等领导亲临潜江,并拜谒了曹禺陵园。会议刚刚结束,7月8日,《湖北日报》便用头版通栏加两个整版的篇幅全文转载了长篇通讯《大手笔再写荆楚文化版图》。几天后,由我参与采写的通讯《潜江创建文化品牌打造文化名市,用特色文化引领未来》也在7月12日的《湖北日报》头版亮相。
7月15日,《中国艺术报》刊发了《湖北文艺界热议本报“一县一品”报道》一文,其中写道:“潜江市文联秘书长黄明山说,《大手笔再写荆楚文化版图》中超过10%的篇幅提到潜江市文联工作,令全市广大文艺工作者欢欣鼓舞。作为一个基层文联,得到中国文联和各大媒体的关注,是基层文艺工作者的荣耀,更是今后创新文联工作的无穷动力。”又是一个《中国艺术报》的头版,这对我来说,称得上是一种难得的机缘。
我与《中国艺术报》真是有缘。早在上世纪的1995年9月1日,我就在《中国艺术报》发表了散文《平原的落日》。那时,《中国艺术报》刚刚创刊不久。此后的2001年7月13日,我又在《中国艺术报》发表论文《先进文化与文艺精品》。这篇论文后来被《新华文摘》转摘。那时,我还不在文联工作。巧得很,好像冥冥中有一个心照不宣的约定,在我一生的追求中,千回百转,蓦然回首,最后还是找到了我心仪已久的“文联之家”。不用说,《中国艺术报》正是我等千千万万个文艺工作者的精神家园。
作为曹禺故里的文联人,我与2011年《中国艺术报》的那份依念,永远值得回味,永远值得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