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时空的小马灯
孙世民(福建省建宁县文联副主席)
1931年5月31日夜,在建宁城北溪口天主教堂内,时任红一方面军总前委书记的毛泽东同志掏出一根火柴,点燃了一盏小马灯,从此这小马灯的星星之火就永远定格在历史的天空。
如今,这盏小马灯作为一件珍贵的革命文物,陈列在建宁县苏区反“围剿”纪念园毛泽东、朱德同志旧居内。当年,在这盏小马灯的照耀下,毛泽东同志向红军发出了三封指示信,做出了“诱敌深入”、“千里回师”的英明决策;在这盏小马灯的照耀下,当时仅4万人口的建宁,7000多优秀儿女走上了革命道路;在这盏小马灯的照耀下,建宁成为苏区反“围剿”的决胜之地、决策之地和指挥中心,成为中央苏区反“围剿”的代名词;在这盏小马灯的照耀下,建宁的村村寨寨年年岁岁盛开着圣洁的荷花!
1931年春,国民党调集20万兵力发动第二次“围剿”,采取“步步为营、稳扎稳打”的办法,构筑了从江西吉安到福建建宁的800里战线。毛泽东、朱德率领红一方面军向东横扫700里,以“横扫千军如卷席”之势,到5月31日建宁城战役的最后胜利,连续取得富田、白沙、中村、广昌、建宁“五战五捷”,彻底粉碎了国民党第二次“围剿”,第一次解放建宁。战斗结束后,毛泽东和朱德率红一方面军总司令部和总前委进驻建宁城北溪口天主教堂,当晚毛泽东同志阔步灯前,诗兴大发,挥毫泼墨,写下了《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从这一天起,这里播下了革命的种子,燃起了革命的圣火。
毛泽东、朱德同志旧居,即红一方面军总司令部、总前委旧址,木质结构的二层楼房,原为德国传教士的天主教堂,后面有一个约50平方米的祈祷厅。走进反“围剿”纪念园,首先进入眼帘的是毛泽东、周恩来、朱德三尊高大的铜雕。三尊铜雕并排站立在旧居前,他们头戴五星帽、身穿黄色土布军服、腿上打着绑腿、脚上穿着草鞋。毛泽东同志居中,目视前方,面带微笑,双手叉腰,一副自信、乐观、从容的神态;周恩来在左边,正聚精会神翻阅资料,表情凝重;右边是朱德,双手交叉在胸前,若有所思。他们好像刚刚从战场上下来,正在讨论群众的生产生活、分析研究苏区的斗争形势。
旧居窄小、简陋,楼上楼下各四个房间,分别陈列着木板床、毯子、桌椅、竹笠、草鞋、文件柜、小马灯等。旧居后的祈祷厅内,青砖地面上,陈列着一张会议桌和几排木质条凳,约5平方米的主席台上张贴着马克思、列宁画像。在这里,总前委召开了第六、第八次会议,毛泽东同志审时度势,运筹帷幄。在这里,组建了红一方面军无线电总队和红一、三军团山炮连。在这里,十大开国元帅中的八位,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陈毅、罗荣桓、聂荣臻、叶剑英指挥若定、谈笑风生,杨尚昆、肖华、刘亚楼、杨得志、杨成武挑灯夜战、畅谈理想……
苏区反“围剿”纪念园内,新建了苏区反“围剿”主题的大型雕塑群——红军颂。大型雕塑群像一艘犁开时空的航空母舰,像一只展翅高飞的大鹏,是一部大气磅礴的史诗、一曲凝固的交响乐,它是坚定的沉默、无声的呐喊,以浴血疆场、运筹帷幄、送儿送夫当兵、苏区生产生活等场景,向我们生动地阐释了1929年到1934年中央苏区5次反“围剿”的风风雨雨,阐释了那一千多个日日夜夜星火燎原的求索。
雕塑固然气壮山河,但走进建宁苏区反“围剿”纪念园,就只有这小马灯了,我的意志被这小马灯牢牢地钉住,我的耳边响起毛泽东同志在近百年前宣告“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浓重湘潭口音,响起那一声惊天动地的“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