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近日曾就陕西省文物局要求文物系统内干部职工不得参与“鉴宝”、“寻宝”类节目的做法撰文,呼吁文物界“考古不藏古的好传统不能丢”。时下,前华尔森集团董事局主席兼总裁谢根荣骗贷一案再次引起笔者注意。据有关媒体报道,谢根荣托人自制假“金缕玉衣”,以几十万元的评估费让5位专家集体“被俘”,联合出具一纸估价24亿元的鉴定书,谢根荣以此顺利从银行骗贷6亿多元,造成国家巨大经济损失。事件一出,舆论哗然。于利益驱动之下,商人造假骗贷的事并不少见,但“大师”们蜂拥而出,沦为不法之徒的拥趸和帮凶,指鹿为马、信口雌黄,让人情何以堪?
一桩骗贷案,牵出几个泰斗级人物。而其中最让人咋舌之处还在于,号称价值24亿元的“金缕玉衣”,竟是“隔着玻璃观花”就完成鉴定。很显然,在所谓“文物”附加的经济利益面前,鉴定“大师”们视线模糊了。于是,求真知、持正义的“专家”也就变成了拿人钱财、与人方便的“砖家”。在文物投资收藏的灰色“江湖”里,谁的江湖地位高,谁的来头大,谁喊得调门高,谁的门前就车水马龙。如此物质至上,鉴宝“大师”们面对几十万的评估费焉能淡定从容?文物市场,又岂有不乱之理?与之相伴而生的,附着着厚重历史文化背景的文物古董,也渐渐沦落为躺在拍卖、倒卖市场里待价而沽的商品,天价市值背后,文化基因却丧失殆尽。
其实,文物鉴定和市场评估本是两码事,鉴定辨识真伪,评估确定市值。但一些“砖家”,文物真假不辨不说,倒是对跨界做文物估价乐此不疲。四处赶场走秀、打打酱油,竟隔着玻璃就横空喊出了24亿!东窗事发以后,一干人等竟摆出一副我很无辜状,或曰轻信谢根荣误被奸商利用,或曰屈从业界权威只好随声附和,将罪责一股脑地扣在逝者史树青头上,更有甚者,竟有“砖家”祭出学术自由作为遮羞布,让人万万没料到。假古董遇上假评估便可诞生所谓“学术自由”,得“感谢”这起巨额贷款诈骗案,否则我等尊重学术、仰慕专家的公众,哪能想到“学术”也可以如此自由?文化行业,本该遵从文化操守和行业底线,就算从商业利益考量,起码也该服从最基本的商业伦理——不造假、不混淆真假。鉴宝“大师”知假造假、指鹿为马,你不在乎个人荣辱可以,而行业的公信力却伤不起。早在两千多年前,古罗马学者普布里乌斯·克奈里乌斯·塔西佗就指出一个道理:“当一个部门失去公信力时,无论说真话还是假话,做好事还是坏事,都会被认为是说假话、做坏事。”作为文物鉴定业内人士,尤其是权威专业人士更不能为了多收个三五斗,就违背文物鉴定的科学原则和职业精神,以文物垂钓金钱,用金钱丈量文化,打着文化的幌子大玩财富游戏,如此一来,行业公信力焉存,学术正义何在?
诸如此类乱象,鉴宝收藏界由来已久。究其缘由,除了缺乏成熟的行业自律以外,法律规范与监管的缺失也难辞其咎。在发达国家,被证明恶意鉴定并给交易双方造成损失的,鉴定师将会被取消资质,终身不得再进入这个领域,而中国赝品成灾、证书泛滥,却从没听说哪个鉴定“砖家”被问责。文物鉴定,作为一种影响甚广的科学实证活动,诸如鉴定性质、鉴定人及鉴定机构执业资格、鉴定程序、鉴定法律责任的问责制等等,都亟需立法补缺。只有确立其必要的规则屏障,才能确保鉴定专家的良心不被迷惑,文物鉴定市场的秩序才能不被扰乱。
在艺术品暴利催生全民淘宝运动的今天,文物投资收藏市场,每年都以惊人的速度增长。然而,在我们一味追逐经济利益,一再强调市场开拓速度的同时,是不是也该适时停下脚步等一等我们的良知,等一等我们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