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再革命——从兴中会到广州政权”展览举办
珍贵文物真实再现辛亥革命历程
为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缅怀孙中山先生等革命先驱的功绩,3月25日,由广州博物馆举办的“革命·再革命——从兴中会到广州政权”展览开幕。作为广州博物馆为纪念辛亥革命百年所举办的系列活动之一,本次展览通过200多件珍贵文物、图片资料展现了孙中山先生及其亲密战友宋庆龄、黄兴、朱执信、廖仲恺等革命先辈为推翻封建统治、建立民主共和、探求挽救中国道路而百折不挠、不懈奋斗的革命历程。
黄兴绢面诗 风萧萧兮易水寒
广州博物馆馆藏的“黄兴绢面诗”是极具看点的展品之一。这首“绢面诗”是辛亥革命的策划、组织者之一,孙中山先生最亲密的战友黄兴于1916年赠给广州“三·二九”黄花岗起义烈士方声洞遗孀王颖之物。民国成立后,方声洞的妻子王颖携同儿子方贤旭迁居上海,1912年王颖前往探望黄兴,黄兴追忆广州“三·二九”黄花岗起义的战斗情况,感慨不已,即席将其于1909年写就的一首七言诗“破碎神州几劫灰,群雄角逐不胜哀。何当一假云中守,拟绝天骄牧马来。”写于绢帛上,并将这首“绢面诗”连同1000元大洋给予王颖。据方贤旭回忆,王颖一直非常珍惜这幅“绢面诗”,一直珍藏在身边,直至1977年,她去世后,方贤旭从箱子里找出来,并于1981年将此“绢面诗”捐赠给广州博物馆,成为广州博物馆馆藏一级文物。这件文物在纪念辛亥革命70周年时,曾在广州博物馆作为珍贵文物进行展出。
同盟会会员证 八十年后重见天日
在本次展览的众多珍贵文物展品中,有一件文物可以说是经历了重重困难后才得以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它就是广州籍同盟会会员李湛的“中国同盟会会员证”。李湛出生于清末广州东郊(现天河区)的农民家庭,幼时家穷,童年时读了几年私塾便辍学务农,后当上了南海县漖表乡民团长,经胡毅生、朱执信的介绍加入了同盟会。1909年,他获颁同盟会会员证。因当时清政府尚未被推翻,为安全起见,李湛将会员证藏入了一件漆枕中。
李湛后来又参加了倪映典领导的“沙河燕塘起义”,孙中山、黄兴等领导的“三·二九”(黄花岗)起义等一系列起义活动,这件“中国同盟会会员证”就一直被藏在这件漆枕内。由于李湛在1913年3月12日征剿开平县张诏、张杰叛乱中不幸牺牲,因此,这件“中国同盟会会员证”没有来得及妥善收藏起来,就随着李湛的去世而长期藏于他的漆枕当中。
这件漆枕被李湛的亲人当作遗物保存至今,直至20世纪80年代,李湛的儿子李燊元在清理家中旧物的时候,意外将这件漆枕打碎,这件“中国同盟会会员证”才得以重见天日。1989年,李燊元将此证捐赠给广州博物馆,随后,这件“中国同盟会会员证”被定为一级文物,并成为广东地区唯一一件保存下来的同盟会会员证。
十八星旗 推翻封建统治的第一面大旗
辛亥武昌起义的军旗——“十八星旗”(复制品)也引人注目。“十八星旗”原是湖北革命团体共进会的会旗,1911年10月10日发动武昌起义时被确定为起义的指挥旗帜。“十八星旗”全称“铁血十八星旗”,由红黄黑三色组成,红色代表“鲜血”,黑色象征武器,寓意革命必须使用武力,抱以铁血主义;黑九角内外两圈各9颗共18颗圆星,代表关内当时清廷允许汉族居住的18个行省;9个尖角代表赤县九州;星呈金黄色,表示与满清对立之汉族炎黄子孙。武昌起义打响后,“十八星旗”被插在湖北省咨议局门首,成为推翻中国封建统治的第一面革命大旗,“十八星旗”也理所当然地成为辛亥革命的标志之一。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由于多方面因素的考虑,“十八星旗”被宣布停止使用。
此外,诸如一本由广州博物馆收藏的同盟会早期会员郑螺生制作的黑白照片集、“北伐瀛字敢死军敢死队长委任状”等珍贵文物都在本次展览中亮相。展览开幕当天,广州博物馆还举办了广州美术学院教授曹崇恩、广东省文物艺术品行业协会常务副会长、收藏家协会副主席陈庆彰藏品捐赠仪式。本次展览将持续至6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