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国艺术报>综合

“千人一底”难出新摄影最忌“百家衣”

时间:2011年03月23日 来源: 作者:惠怀杰 李亮

    近年来,我国摄影艺术取得长足发展,但也凸显了题材、手法、风格等方面趋同的现象。在近日举办的“2011促进中国摄影多元发展高峰论坛”上,众多摄影界专家指出——

“千人一底”难出新 摄影最忌“百家衣”

    “摄影需要多元发展!”在由陕西摄影艺术学会主办的“2011促进中国摄影多元发展高峰论坛”上,中国艺术摄影学会副主席刘雷的话道出了与会摄影界专家的心声。

    艺术评论家臧策以风光摄影和纪实摄影为例呼唤摄影的多元化生态。他说,风光摄影确实存在一些问题,有段时间唱的是“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于是拍风光就成了“生活充满阳光”的影像版。这种问题在纪实摄影中也同样存在,所谓的“糖水新闻”和“糖水纪实”,比如一拍街头就是警察搀扶老大娘过马路,一拍农民就是丰收的喜悦……

    摄影家陈宝生也认为,摄影艺术在一定程度上陷入了一种景观化、肤浅化的怪圈。那种对生活浮光掠影的“再现”,缺乏自己独特发现、独特角度和独特蕴含的画面,只能产生雷同的、流水账式的短命作品。他说:“‘千人一底’照片不出新,创新摄影最忌‘百家衣’。”所谓“百家衣”,就是大家都穿同样的衣服,如果摄影作品都“穿同样的衣服”,那就是摄影的悲哀。

    在臧策看来,摄影艺术多元化发展本质上是摄影语言问题。他认为,今天中国摄影面临的最大问题,在于摄影语言的创新和发展。一些摄影展上展出的照片拍得都很好,但从摄影语言上看,又都是在传统的观看模式中打转,怎样从这种老旧的观看模式中突围,值得从理论上深入研究。当然,理论永远不可能具体地告诉你去怎么拍,但理论在分析了种种可能性之后,会激发摄影家的灵感。同时理论家也会从摄影家那里获得灵感,这是一种良性互动的关系。

    “摄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行为,不管你拍什么,不论你表现的形式和内容,要有自己的个性。”刘雷以及众位专家学者认为,摄影者应不跟风、不低劣模仿,要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在作品中注入自己的真情和灵魂。

    陈宝生对此深有感触。他说,一幅摄影作品,只有注入真情才能感人,这是摄影精品的闪光点,也是摄影家感受和体验人生后的心灵映照。摄影家必须强调作品要有思想和灵魂,这个“灵魂”即是人的灵魂、中华民族的灵魂。他解释说:“思想与灵魂主要来自对现实生活的感悟与精彩瞬间。当摄影闪光点与摄影家情感产生碰撞时,创作欲会促使其灵感迸发和瞬间技巧运用,将转瞬即逝的精彩画面凝固定格,这时画面典型瞬间和摄影家思想情趣就会融为一体,成为一幅既有形式美感又富有深刻思想内涵的摄影佳作。”

    中国摄协北京摄影函授学院教授成卫东则强调,促进摄影艺术多元化发展,摄影者下真功夫提高自身素养相当关键。“好照片一定是给有想法的人准备的。它是摄影人知识、经历和人生感悟的积淀,是摄影人从众多社会现象之中提炼出的精华,离不开摄影人对社会、自然的主观感受。”有了摄影者自身的长期积累,才可能在其所关注领域拍出好作品来,否则只能让创作表面化、雷同化。

    “现在影像很泛滥,好像摄影多元化就是出个新招、用个新器材、找个新题材。我觉得不对。真正的多元,要求每个摄影师建立自己独立的创意体系,你的题材和语言应该具备原创性。”河南省艺术摄影学会会长姜健指出了摄影艺术在多元化发展中出现的误区。他认为,改革开放后中国的摄影已经出现了多元化趋势,但是还要从摄影的本质特征出发研究摄影。摄影的本质就是记录,应该在这个基础上探讨摄影的多元化发展。要在摄影艺术多元化发展的过程中,把每一个“元点”做好,这尤为重要。

    《人民摄影报》专栏作家李德林与姜健的看法不谋而合。李德林以风光摄影为例说,当下爱好风光摄影的人比较多,但一般化的、重复的作品不少。尽管批评的声音越来越多,但影友不管这一套,你说你的,我拍我的。“上次在内蒙古响沙湾摄影研讨会上,专题研讨风光摄影,专家发言也很热烈。会场一开始人很多,但越开人越少,最后就剩专家了。不是会不精彩,而是参加会议的摄影发烧友一看外面下雪了都跑去拍片了。中国真正优秀的风光摄影家不是多了,而是少了,应该鼓励风光摄影创作向更高层次发展。”

    与会专家学者认为,追求摄影艺术多元化,是在追求摄影类别、风格、题材等的不同中,追求摄影艺术繁荣发展的大同。在中国新闻摄影协会执行副会长胡颖眼里,摄影在多元化发展中,应该遵守“主义原则”、“人性原则”与“行规原则”。“主义原则”即价值观念意识、导向意识。图像文化事业多元化发展,必须保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和健康的学术风气。“人性原则”即人性化理念,要体现以人为本,要尊重表现对象,要表现人的生存状态、情感与命运。“行规原则”即图像产品生产与传播方式的专业特点与行业规律。

(编辑:system)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