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国艺术报>综合

活跃在边疆热土40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三师文工团开展文艺下乡活动写真

时间:2011年02月14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杨 蕊

    春节期间,新疆喀什周边团场和城区多个单位的各族群众过了一个热热闹闹的“文化年”,由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三师文工团带来的极具民族特色的歌舞节目,让当地观众尽情享受了一场丰盛的文艺大餐,感受到了浓浓的新春气息。40年来,在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西缘,在“世界屋脊”帕米尔高原上,在平均海拔6000米的昆仑山脚下,这支由汉族、维吾尔族、柯尔克孜族等多民族成员组成的文艺劲旅——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三师文工团,活跃在新疆喀什地区12个县市的乡村、边防驻军部队和新疆兵团农三师各农牧团场及企事业单位,发挥着兵团“生产队、战斗队、工作队、宣传队”的作用,以精彩的文艺演出丰富着各族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深受欢迎与好评。

    最好的节目献给各族群众

    兵团农三师所驻守的新疆喀什地区地处“五口通八国”的显要位置,这里生活着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众多民族的群众。为了加强节目的质量以及与观众的沟通,文工团要求每个演员在发挥自身艺术专长的同时,要会说维汉双语、会表演维汉歌舞,能够演奏多种乐器。在开展送文艺下乡活动中,文工团始终把满足各族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放在首位,为群众送上喜闻乐见的演出,条件再艰苦也不怕。在没有流动舞台车的日子里,演员们很多时候都是骑着毛驴或坐着拖拉机来到田间地头,有时一天要演四五场,但大家毫无怨言。在我军最高的哨所——昆仑山上的神仙湾,文工团的演员们克服重重困难,专程来到这里为3名正在执勤的战士献上文艺节目。演出结束后,演员们向战士们表达了深深的敬意,战士们也被精彩的演出感动得泪流满面。

    文工团自编自演的节目大多取材于兵团火热的生活,既贴近群众,也蕴含着演员们独特的创意。维吾尔族民间传统舞蹈《顶碗舞》由18名姑娘口含玫瑰花,每人头顶6只约一公斤重的瓷碗,碗里还要盛满美酒,伴着欢快的乐曲,演员们要整齐划一地完成蹲、起、跪、转等动作,这不仅是对演员的基本功的考验,也是对演员心理素质和集体意识的考验。这个舞蹈已反复排演了10余年,但没出现过一次意外,每次演出都受到观众热烈欢迎。舞蹈《军垦巴朗》反映的是新一代军垦建设者们团结协作、挥汗如雨的劳动故事。维吾尔族编导莫明江大胆尝试动物与人同台演出,因为不方便用牛演出,他改牛拉车为鹅拉车,在舞台上融入了诙谐元素。为了训练好这只从市场上买来的大白鹅,莫明江反复尝试着与鹅说话、教鹅展翅,还为鹅量身定做了一件红马甲作为表演服装。这个舞蹈演出时获得极大成功,现场掌声雷动,其独特的创意得到了观众的认可和赞叹……文工团的演员们为了给观众奉献更加好看的节目不怕困难、精益求精的品质得到了大家的广泛赞扬。

    文工团成立40余年来,共编演各类节目1500余个,其中既有反映垦区群众情感的大型话剧《于无声处》《深夜静悄悄》《神秘的古城》;也有讴歌军垦战士战天斗地的歌舞曲艺小品《西部开发当先锋》《火红的旗帜》《母子情》《农场乐》;还有取材于真人真事的小品《真情》、诗朗诵《英雄马立军》《九品连官》等节目。这些富有时代烙印和军垦特色的文艺作品是几代文艺工作者智慧的结晶和垦区群众生产生活的真实写照。2009年农三师文工团获得“全国文化系统先进集体”称号,作为农三师文工团成长和发展的见证者,文工团团长刘皖新感慨地说:“40余年来,农三师文工团经历了白手起家的艰苦磨砺和市场经济的冲击和挑战,是我们的演员排除万难,用持之以恒的精神换来了今天的荣誉。”

    传承保护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2009年五一前夕,农三师文工团开展了主题为“颂歌献给党”的农三师图木舒克市首届民族民间歌曲演唱会。这是农三师成立以来,首次将本地的老艺人有组织地召集起来举办盛大巡回演出,也是一次对维吾尔族原生态文化的抢救行动,更是对屈指可数的刀郎传人的尊重和慰藉。此次演出通过文艺方式,真实地再现和歌颂了少数民族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赞美和向往。

    多年来,在完成演出任务之余,农三师文工团积极配合宣传部门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及时挖掘和抢救了一批流传在垦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协助相关部门成功申报了托库孜萨拉依木卡姆、民间烧造、原始围猎、布拉丁民族民间歌曲传唱世家4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其中,民间烧造列入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其他3项列入兵团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根据近年来的普查成果,现已结集出版了约15万字的《珍藏图木舒克——农三师非物质文化综述》。2007年仲夏,文工团与师文联在全师范围内首次举办了农三师“爱我兵团”创作歌曲演唱会,共征集了52首民族民间以及原创歌曲,遴选了16首歌曲参赛演出。所唱歌曲内容健康、特色鲜明,社会反响强烈。此后编辑出版了《流淌在叶尔羌河的音符》歌曲集,这是“西域绿洲”系列丛书中唯一的歌曲作品图书,具有一定的鉴赏和收藏价值。

    在农三师图木舒克这片热土上,“团结奋斗、诚实守信、与时俱进、争创一流”的三师精神激励着各民族职工群众创造着多姿多彩的边塞生活,军垦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完美结合、中青年文艺骨干和夕阳红业余爱好者的完美配合、兵团底蕴与刀郎文化的完美融合是农三师群众文化的三大特色。在传播普及群众文化活动中,农三师文工团一直发挥着排头兵的作用。如今,文工团的人才队伍呈阶梯式增长趋势,正在步入良性快速发展轨道。由文工团承办的每两年举办一届的基层文艺骨干培训班,截至目前已成功举办了6届,培训人员达800余人次,为基层培养了大量文艺骨干,他们活跃在当地各种文艺活动中。群众社火表演、职工文艺汇演和文工团专场晚会中演出的民族歌舞,以及刀郎人带来的斗鸡和木偶戏等,让各族群众充分感受到了民族文化的魅力,这与文工团多年来深入基层挖掘民间文艺资源的辛勤工作密不可分。

(编辑:system)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