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2日晚,第八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合唱比赛颁奖晚会在春城昆明举行,至此,从6月12日持续到当晚的第二届中国聂耳音乐(合唱)周圆满落下了帷幕,上海、昆明、玉溪三地举行的各项活动均取得了巨大成功。
大师授课——以情动人
难得有这么多国内顶尖的专家评委齐聚昆明,昆明当地的合唱团当然不会放过向大师们学习的机会。为此,主办方特意安排来自台湾的指挥家郭孟雍为当地的合唱团上了一堂鲜活、生动的大师课。接受辅导的是一支“奶奶级”的业余女声合唱团。可能是第一次在专家面前演唱,加之台下坐满了观众,合唱团的表现相当拘谨、刻板。
看到这种情况,郭孟雍并没有从演唱技术入手,而是打起了“心理战术”。他先是鼓励团员们相互牵起手来,感受彼此的存在,进而让大家学会彼此用眼神交流,演唱时相互倾听。不仅如此,郭老师还要求现场的观众跟台上的团员们一起做功课——跟自己左右相邻的人握手,为他们轻轻地按摩肩膀……在他的耐心启发和诱导下,迅速拉近了那些原本并不熟识的观众之间的距离,整个音乐厅中因此弥漫着一股亲和、温馨的氛围。经过一番“游戏”,当团员们《西风的话》再次响起,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感到了歌声中微妙、神奇的变化。
短短一个小时,不可能讲太多的东西,郭老师却将“合唱真谛”的种子——即歌唱是人与人用心的交流,种在了现场每一个人的心里。
广场展演——激情绽放
广场展演作为聂耳音乐(合唱)周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虽然不是正式比赛环节,却对促进举办地的城市文化建设发挥积极作用,更可以让年轻的合唱团员们走出音乐厅、走出赛场,在群众中去领悟合唱艺术的真谛。6月21日下午,在主办方的精心安排下,此次参加金钟奖合唱比赛的39支合唱团分成4组,走进昆明碧鸡广场、南屏步行街广场、官渡广场、桃源广场进行免费公益展演,向春城的民众献上自己最真挚的歌声。
也许是没有了比赛时的紧张氛围,各个合唱团在广场上的演出都更松弛、更放得开。不仅台下观众听得过瘾,台上的合唱团演得也是十分尽兴。以桃源广场的演出为例,福州长乐爱之声合唱团、河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合唱团、海南华侨中学合唱团、安徽阜阳“金旋律”合唱团等队伍轮番登台。他们先后演唱了《娄山关》《库斯克邮车》《怒吼吧!黄河》《扬帆》等中外经典曲目。深圳音协合唱团带来的《永远的小平》和福州长乐爱之声合唱团的《窈窕淑女》尤其受到听众的欢迎。特别是《窈窕淑女》,不仅爵士风格的曲风让大家耳目一新,合唱团员还以载歌载舞的表演方式赢得了观众的阵阵掌声。
其他几个展演场地也同样热闹非凡,喝彩不断。演出场地周围围了很多市民,有的是碰巧路过,被这里的歌声吸引,驻足欣赏;有的是提前获知了消息,专程前来观看演出。据当地媒体报道,甚至有一位84岁的老奶奶,专门坐轮椅来看。就在这个下午,整个春城昆明成了一片歌声的海洋。
专家点评——推心置腹
金钟奖合唱比赛是本届聂耳音乐(合唱)周的重头戏,每次赛后的专家点评的环节,都是金钟赛事中极有价值的部分。专家评委与参赛团队的指挥、领队齐聚一堂,推心置腹地就评审过程中所见所感进行交流,为各个团的进一步发展出谋献策。
由于评委们来自不同的领域、各有专长,所以大家的意见汇总起来,无疑将为参赛团水准的全面提升提供帮助。对于本次比赛的总体情况,大赛评委会主任、作曲家王世光总结说:“39支合唱团队在比赛中互相交流、学习,是终身难忘的宝贵财富。这一届比上次有了很大跨度的进步,评审过程中甚至出现了伯仲难分的局面,这是我国合唱事业整体性的进步。特别是,各地院校团队的异军突起,充分展示了我国音乐教育的成果。”大赛评委会副主任、作曲家陆在易也认为,各参赛队之间的差距正在缩小,大家对合唱艺术的理解和观念也越来越清晰,能将合唱艺术与群众歌咏活动区别开来。
大赛评委会副主任、指挥家徐锡宜提出,作品和指挥是当前合唱发展的两个最重要的问题。各地合唱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地方领导的重视。事实证明,各团之间多交流、多参加比赛是提高自身水平的有效途径。郭孟雍的点评有着台湾人特有的温情,他说:“对于优秀的演唱而言,你的声音在哪里,眼神就要在哪里;眼神在哪里,肢体就要在哪里;肢体在哪里,情绪就要在哪里。而歌唱中所追求的感觉就蕴藏在我们的日常的生活之中。”
作曲家王祖皆提出,我们在合唱中要处理好几个关系:首先是声音与语言的关系。其次是情感与控制的关系,这体现出合唱团的水平、能力和修养。第三,要注重歌唱的三个部位——开始处要先声夺人,情在音先;高潮处要有所铺垫,欲扬先抑;结束处,强收尾要激情饱满,弱收尾要留有意境。作曲家刘晓耕指出,大多数合唱团都在注重自己本土的原创作品,而且作品的水准很高,但是有些团像是克隆出来的,缺少个性。
歌唱家李初建通过自己与严良堃大师合作的亲身经历,告诫大家,作为指挥要懂得科学的、合理的发声知识,并藉此获得通透、优雅、松弛的声音。有些团拥有很好的嗓音条件,但因为演出前过多练习导致状态疲劳,没能取得好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