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国艺术报>中国音乐专刊>中国音乐发稿

用音乐写《红楼梦》的人——记著名作曲家王立平

时间:2010年09月21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翁秀美

    他曾经创作了很多脍炙人口的影视歌曲:《潜海姑娘》、《太阳岛上》、《驼铃》、《少林寺》……其中电影《戴手铐的旅客》插曲《驼铃》感人至深,当时广为传唱,“送战友,踏征程……战友啊战友,待到春风传家讯,我们再相逢。”邓颖超拍纪录片的时候,特地要求用拍她听《驼铃》的场面来表达对周总理的怀念。

    1982年,他40岁,电视连续剧《红楼梦》筹拍,他找到导演王扶林,要为红楼梦作曲,他说,我愿意把我创作的黄金时代贡献给《红楼梦》,我试写一个主题歌,如果你们觉得好,你就用我;如果不好,一分钱不要我自己走人。

    他为《红楼梦》套曲确定了“满腔惆怅,无限感慨”的基调,可到了真正创作的时候,他突然感觉白茫茫一片,真干净。感情有,激动有,就是没有音符。他感觉自己一辈子谨小慎微,这回可是干了一件胆大妄为的事。整整一年后,《枉凝眉》写出,他说,《枉凝眉》不是手写出来的,也不是脑子写出来的,是用我的心流着血写出来的。红学家们一致满意,于是,王扶林在演员每天开始工作前,先播放《枉凝眉》,让大家进入到曲子提供的空灵遥远的大观园里的环境之中。

    深沉凄婉、催人泪下的《葬花吟》,他写了一年零八个月,他的书桌上每天放着《葬花吟》这首词,想:曹雪芹为什么对林黛玉寄予了这样特殊的爱,她让所有人没办法不为她倾倒,不但同情她甚至跟她感觉血肉相连;她聪明、叛逆、不虚伪,看透生活的真谛,所以她是最痛苦的。曹雪芹用这个人物把美好的事物撕开,是对封建礼教的一种悲鸣与呼号。有一天,他脑海里蹦出几个字:天尽头,何处有香丘?词写的是低头葬花,他觉得更是昂首问天,他终于捕捉到词里深藏的那种意犹未尽的内涵,真正完成了《葬花吟》,这个时候离他动笔已经一年半多了。他说,“这部作品是我人生过程中最难忘怀的、不可多得的一个经历。我第一次有机会用音乐贴近曹雪芹,这样完整地深入诠释红楼梦,这种经历太痛苦了,太过瘾了。《红楼梦》的音乐不是我写的,而是我从曹雪芹的字里行间把音乐抠出来的,我觉得这是属于他的。他如果是写曲子的,这首《葬花吟》,就应该搭着这个旋律来!”

    音乐理论家田青评价说,和他前期的作品相比,《红楼梦》的音乐更典雅,更大气,音乐本身也更有深度。

    他,就是国家一级作曲家:王立平。

    1987年《红楼梦》播出,盛况空前,而音乐更是震撼了亿万观众,百听不厌,《枉凝眉》、《葬花吟》、《分骨肉》、《叹香菱》、《晴雯歌》……4年多没有一天睡好觉的王立平,硬是“无中生有”地用全部心血创作出了这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红楼绝唱,他因此被誉为“用音乐写《红楼梦》的人”。

    大浪淘沙,经得起时间的冲刷与检验的方为一代经典,当我们沉浸在87版《红楼梦》那低回婉转的音乐里,心为之拨动、震颤、流泪时,能深深体会到,王立平所付出的,是怎样的大海般厚重的生命与灵魂。

(编辑:system)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