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国艺术报>中国舞蹈专刊>中国舞蹈发稿

舞蹈的戏剧节之旅

时间:2011年10月21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

    编者按:作为年轻戏剧人展示自我的平台,北京国际青年戏剧节已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和认可。2011年,我们惊喜地发现青戏节开辟了舞蹈单元,数量不菲的舞蹈、肢体剧作品纷至沓来,登台亮相,为青戏节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本期《三棱镜》,我们将揭开青戏节舞蹈单元的台前幕后,讲述舞蹈的戏剧节之旅。

舞蹈的戏剧节之旅

    王媛媛 北京当代芭蕾舞团团长,2011北京国际青年戏剧节舞蹈单元艺术总监

    柳 宁 自由艺术创作者,2011北京国际青年戏剧节舞蹈单元《一个孤独者的散步》编导

    孙 茜 《中国舞蹈》专刊记者

    我的作品不是刻意为之,本性使然。同时也体现了戏剧节的优点:有足够的自由度。

    孙 茜(以下简称孙):为期21天的2011北京国际青年戏剧节圆满落幕,能否简单概括下对这次戏剧节的整体印象和感受,谈谈是什么样的契机走入了“戏剧节”,在本次戏剧节中承担的主要工作或是演出的作品的情况?

    王媛媛(以下简称王):我与孟京辉是多年的老友,去年上一届就有个别舞蹈作品参展,戏剧导演出身的他对舞蹈的东西不太懂,就邀请我帮他做舞蹈的选择。那时青戏节就策划要新增设舞蹈单元,他继而又邀请我担任本届舞蹈单元的艺术总监,我就答应下来了。

    柳宁(以下简称柳):这次我创作的《一个孤独者的散步》能够参加2011北京国际青年戏剧节舞蹈单元,得感谢北京当代芭蕾舞团团长王媛媛。当时我在荷兰游学,那里自由的思想和创造氛围激发了我的创作灵感。我在微博上说:“我又有了一些构思,希望回国后找演员排练起来。”王媛媛说:“我正好在帮戏剧节选节目,你来报名吧。”于是8月回国后,就邀请了张帝莎、郭爽、王家明、陆雅慧、张雷鸣等很棒的舞者来跳我的作品。另外,还有北师大的宋佳、王曼嘉、顾梅同学。

    这次参加戏剧节舞蹈单元演出的《一个孤独者的散步》,其实是由5个个性迥异,方向不同的作品组成:1.《一个人的对话》在整个大黑幕上,只露上半身,没有所谓的“舞蹈”,却用了日常的声音、语言、表情、动作,只是有意识地夸大和放慢了要强调的东西。因为我觉得,只要清晰地表明了我的态度,用什么手段是由我要表达的“我的态度”决定的。2.《点和线》是原地的,坐在椅子上。没有表情,戴着黑面罩。纯动作,没用感情,反而能更清晰、更专注于感受到舞者那“透明的神经”。3.《保持微笑、微笑……》,白色的圆,掩映着肉色的身体。简单、明快的色调,弹动、灵性的动作,配合巴赫轻松、跳跃的弦乐。一种愉悦的状态。原本是个长篇的群舞,目前只排出中间的双人部分。4.《一个关于渴望的……梦》,这个我自称为:物像、舞蹈、戏剧。在一个缩小的舞台,黑框子里,用拉帘像电影镜头一样,切割出人的局部特写,切换“镜头”变化出不同的场景:窗户、幻觉空间、床头、车窗……除了用人表达爱的失衡、爱的渴望和距离感,还用了道具车转盘、气球、枕头、拉帘等加强了寓意。5.《一个孤独者的散步》是个实验性的作品,很明显寓意着人生。人生自然有自由和限制。在限制和打击中也要自由,限制和打击使自由更“美丽”。演出前在剧场里没有全部彩排过,有些手段对演员和观众来说都是第一次。开始还怕挥洒溅起的水、大面积用白粉和色粉对灯光和舞台有影响,不让我们演,这里多谢9剧场的管理人员,不但没有把我们驱逐出剧场,演出后还给我们肯定和鼓励。

    这5个节目是我向不同方向的探索。从内容、表现、形式、时间等等都不同于当下的“比赛”和“晚会”等主流舞蹈。我的作品不是刻意为之,本性使然。同时也体现了戏剧节的优点:有足够的自由度。按戏剧节的要求,需要一个总的名字,于是我就把我其中一个作品《一个孤独者的散步》当作总称了。我按照内在的节奏把这5个散落的节目做了排序,就当作我自由散漫地散了5步吧!我喜欢用“散步”来形容这次创作。因为这是一种自由的状态。我在节目单中“导演的话”里写道:“自由是创造的前提。在自由的基础上自然发生,才有可能有艺术。”是的,艺术都是自发的。而灵感都是“遇见”的,它在你不经意间“飘到”、“跳到”你的脑海、心里,给你出其不意的惊喜。你是广袤无垠的大草原,不愁没有蝴蝶飞来;你是辽阔深邃的大海,不愁没有鱼群游过。所以我创作的这5个节目都是我遇见的,不是“选材”选出来的,我不喜欢“选材”这两个字,总有还没创作就开始要拍观者马屁的嫌疑。自由广袤的心灵空间,自由自在的存在状态,比什么都重要。然而,自由是要付出代价的!是要付钱的,这就是现实。

    参加这个戏剧节,你必须自己花钱,请舞美、灯光、音响设计师、操控师、装台场工、运输舞美道具的卡车。如果需要复杂的灯光、舞台布景,自己去租,自己去买。舞蹈演出不像在水泥舞台上跳舞,需要地板胶,自己去租,自己租车去运(挺幸运的是我们这次向组委会申请到地板胶了)。还有排练场地的租金、服装、道具的设计和制作费。海报、节目单的设计、制作、印刷。演员的吃、住、行……这可不是个小数目(还好组委会给了我们6000元的启动费,可以支付一部分舞美、道具设计的制作费用),这对戏剧导演来说,也许没有什么,因为我发现他们都有自己的制作团队,“底气”蛮足的样子,但对我们自由舞者来说,这挺难的。这个门槛有点高。希望组委会,能更细心地了解舞蹈,根据不同的、具体的情况来做更合理的安排。

    单设一个舞蹈单元可能会给青戏节注入新的血液。

    孙:活动期间,共有中外57部作品轮番上演,其中肢体剧和舞蹈共计18部,在一个以戏剧为主的活动中,舞蹈这种肢体艺术占有如此大分量,您怎么看待?您是通过什么原则和标准来选定本次参演的舞蹈作品?

    王:这次我是通过现场观看和品析送来的录像、文字介绍等对艺术家及作品进行筛选的。有些没选中的作品,是因为时间日程、人数等因素,因为太大的舞团不可能放在这样的艺术节上,青戏节提供的是中、小型剧场,选择这方面就有一定的限制。

    本届青戏节,舞蹈是第一次作为一个单元整体呈现,所以必须要具备一定的数量和质量的舞蹈作品。因为在国际上,其他的艺术节或戏剧节当中都有舞蹈的分项,如威尼斯的双年展、阿维尼翁戏剧节,都单独含有舞蹈单元,青戏节如果增设舞蹈单元,就会呈现新面貌。孟京辉作为一个很先锋的戏剧导演,希望现代舞能带给他一些新的方式。因为戏剧跟现代舞一样都走到一个边缘化非常模糊的时期,把现代舞做得很戏剧化,做成先锋派的现代舞作品,或是把戏剧做成比较肢体派的戏剧作品,那它们就不能简单被称为戏剧或是纯现代舞了,加之这两种艺术本身就有一些很直接的沟通性,所以单设一个舞蹈单元可能也会给青戏节注入新的血液。

    无论是戏剧节、舞蹈节还是其他的艺术节都会有艺术总监的观点方向,要推什么,想要呈现怎样的一个艺术节,是应该取决于艺术总监的态度。作为青戏节的艺术总监,孟京辉的态度就是从前卫和戏剧理念出发,做成年轻人的品牌,我对他的这一想法很清楚,所以我做舞蹈单元时也要秉持戏剧节的风格和方向。在青戏节里面做舞蹈,如果我们采用很古典的元素,肯定不合适,所以我在做舞蹈选择时是顺应青戏节的方向,本着创新的精神,选择一些作品内容比较先锋、前卫、有个性的,符合青年观众口味的,绝对没有古典的作品。像其中瑞典、波兰、丹麦、荷兰这几个国家的作品都非常好,都是在国内很少见到的。这跟国内市场选择作品不一样,国内市场要求你或是很出名,或是很古典,只有观众很熟悉的才能有票房。而我选择的这几个作品是很具有探索性的,是不能够轻易在一个很常规的演出市场见到的,而是借助这个平台拿出来慢慢地让观众做新的尝试。

    柳:这说明人是有灵性的,人是亲近灵性的。灵性是所有存在的存在,所有本质的本质。而舞蹈是最接近灵性的活动。打开身体的每个细胞,可以和宇宙万物交流。戏剧是人的一种活动,也是人与人、人与自然的交流。人大部分最本质、最深层的交流都在行为和肢体运动上,语言只是最浅表的表达和交流工具,也只是戏剧的一部分。光靠耍嘴皮子的戏剧,只是人类逗乐消磨时光的游戏,与灵性无关、与自然无关、与宇宙无关。

    这次邀请的国外的肢体剧很多,这说明这些创作者和选节目的人开始意识到这些,这很好!但遗憾的是:这18个肢体、舞蹈节目中,中国的节目只有4个。这说明什么呢?中国独立自由舞蹈创作贫瘠?发展空间受到压制?组委会不重视?还是国外创作太自由了,作品太好了,宁愿多花点钱引进,让国人开开眼?

    做自由自在、任性玩耍的孩子!

    孙:欣赏完今年展出的肢体、舞蹈作品,请您以具体作品为例谈谈您的观感,他们是否部分展现了当今世界现代舞发展的现状和趋势,体现在哪些方面?

    王:我觉得每个作品都挺好,因为都是精心挑选出来的,荷兰作品《集体旅行》作为开幕的第一台作品,我觉得很特别,因为这部作品的震撼并不在舞蹈圈的人认为的舞蹈部分,而是它在一个时间和力量上展现出的震撼,它也符合青戏节舞蹈单元选取的作品跟舞蹈市场选取节目的传统观念不同,希望观众从中能够看见一个简单的力量,一种截然不同的表达方式,而不是纯动作的力量。

    至于所谓的“方向、趋势”,站在国际的角度,什么样的艺术家都有,而且什么样的可能性都会发生,这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所以我不希望界定任何方向和趋势,如果总是去确认这是一个方向或者那是一个趋势的话,就把艺术创作本身束缚了。我希望每一个人、每一个团体都是独一无二的,这不能说是一种趋势,因为把自己放在“趋势”里面,就不是在自己的思想当中了。今年的选择大家能够看到不一样,明年肯定又是另一种不一样,我不希望把它放在一个最高标准上,这是我一直非常反对的,只要有一个很大的展示平台和空间去展示就足够了,一定不能把自己的眼光放得如此渺小,说我们看到的就是最好的。

    柳:这次真的让我看到了一场很棒的国外的演出。这是我9月23日写的博文:刚才去看了荷兰的肢体剧《小鹿斑比》系列,不由地想大发感慨。从他们绝棒的表演和创作上,我看到了他们背后的创作过程和创作状态,在自由的状态里,完全的投入、酣畅淋漓的玩耍,玩爽了,玩high了,玩透了,玩充分了……身、心、脑达到了生命的最佳状态。最后才能诞生出了这么自由、真实、充满想象、捎带出了人类大的处境的作品。使我不由地想起几个月前在荷兰学习的日子:我们就是这么被允许,“浪费大把时间”,做自由自在、任性玩耍的孩子!反省在国内,做“行活”,为了赶工期,像个要急于完事,拿钱走人的妓女。好不容易能做自己的作品,仍然摆脱不了赶工期的命运。毕竟是在同一个漩涡,你改变不了所有人的节奏。一个想法,由于种种现存条件的因素,也逃脱不了草草了事的命运。没有充分展开,没有发育成熟……甚至就直接地组装了胳膊、腿……去见观众了。要改变!绝对要改变!改变生存状态,改变创作状态才是创作之本!

    现代舞从业的舞者、编导,应该扩大自己接触的圈子,不管戏剧、音乐、美术等,多方面接触能够让现代舞有更多的存在点。

    孙:近些年中国的戏剧发展势头迅猛,戏剧市场红火,怎样看待戏剧与舞蹈的关系?从戏剧节中的戏剧作品中是否收获了舞蹈创作的灵感、启发?

    王:我认为戏剧一直就比舞蹈红火,而不是说现在比舞蹈红火。因为戏剧市场做得确实比舞蹈市场好,这是肯定的。首先从中国的演出市场、观众群体来看,戏剧很适应中国观众的口味,因为中国观众永远是想看故事、看情节、看人物、看到底发生了什么,有什么结局,这是中国人的欣赏习惯。而欣赏戏剧和现代舞是不一样的,现代舞不必须看到人物和具体的故事情节发展,如果这样,就不叫现代舞了。所以戏剧市场在中国就比舞蹈市场强;其次就是因为戏剧里汇聚了明星导演和演员,同样可以促使戏剧市场更快更好地发展。但是从孟京辉的这种现象来看,我认识的他也是相当努力地做了20年才把戏剧做到这样。但是反过来看舞蹈,还是需要更多的时间,艺术家之间的团结努力和在市场上的努力,才能把市场打开。

    我认为现代舞的圈子比较小,观众群也是小众的,永远是自己圈儿里的人互相观看、互相了解。现代舞从业的舞者、编导,应该扩大自己接触的圈子,不管戏剧、音乐、美术等,多方面接触能够让现代舞有更多的存在点,在各个地方存在和发生,就能够慢慢地发展起来。当然这跟国情也有一点关系,国外的观众,他们的传统思维方式就是接受、理解抽象事物,他们知道怎么去欣赏。中国观众接触抽象艺术的机会少,加之自身的欣赏习惯,所以总会认为你没讲清楚,而现代舞是不需要很清楚里面存在着的矛盾,这都需要时间去进行沟通和发展,双方都需要努力,大家只要认真往前做,总是会有结果的。

    另外,青戏节历经多年,有一定的观众群,以青年人和搞戏剧的观众为主,大家想在这里看到一些新创意、新思想,并不是想看大作品。我希望戏剧观众能扩大到现代舞观众中,那么现代舞观众也再多一些选择去观看这些戏剧节的展演,观众之间扩大枝脉并展开,两方面的艺术家也有一些机会可以互相了解。

    孙:通过参加本次戏剧节,对下一届有何展望和设想?

    王:我希望下一届买票的观众能够多一些,不要仅局限在圈内互相观摩,希望让市场上真正的观众走进剧场来看现代舞,这是一个挺难的过程,需要时间;我希望参展的舞蹈编导对新作品不要总是保持一样的态度去创作,思想要开阔些,可以跟其他的艺术门类进行合作,这样可以拓宽自己的思路,进步得快一点。就像瑞士有些室外作品,很开放、很轻松,很具有人身本体的一些自然;现代舞不一定非要纠结,而是让人看了能够感触到自身的美感和艺术态度就好。除此,国内的编导我认为值得思考的就是自己的作品主题和表现的内容面有点窄,想表达的深刻复杂又说不清,反而显得纠结。反观国外的作品就个性鲜明,内容清晰,表现简单明了。

(编辑:system)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