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国艺术报>中国舞蹈专刊>中国舞蹈发稿

杂技剧《红色记忆》中的多种艺术交融

时间:2011年07月15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高原

    继京剧意象杂技秀《齐风鲁韵·粉墨》之后,济南杂技团再掀“红色”浪潮,以杂技剧《红色记忆》为建党90周年献礼。

    曾执导杂技舞台剧《如梦》,创作并导演杂技秀《粉墨》的刘春导演运用中国传统元素,以“样板戏”重新拼贴的方式,巧妙地将红色故事与杂技绝活相对应,实现了传统杂技艺术、现代创作理念、红色经典故事和多媒体技术的有机结合,并以此唤醒中国人心中的那段“红色记忆”。

    “技、艺”相融

    传统杂技的优势在于技巧的高难、舞台演出的惊险;而舞蹈则胜在意境的营造、情感的表达和人物的张力。同为肢体艺术的杂技与舞蹈都存在炫技的成分,两种艺术的技、艺“混搭”造就了舞台艺术的“视觉奇观”。《红色记忆》糅合了蹦床、爬杆、空竹等传统杂技项目和“红色经典”中的舞剧、民歌、“样板戏”等,创造性地以“手技”、“魔术”展现的《智斗》;“钻圈儿”、“杂耍”再现《地道战》;“转台高椅”演绎《英雄儿女》……

    随着观众对艺术品质要求的逐渐提高,舞台艺术呈现出了多元交融发展的趋势:从单一作品《肩上芭蕾—东方天鹅》、杂技版《俏花旦》到大型作品杂技剧《天鹅湖》、杂技剧《西游记》等,杂技开始进入到了“叙事”艺术的行列,艺术的融合与创新为舞台创作提供了多种可能性。

    “技巧”与“叙事”互动

    当杂技上升到“剧”的高度,必然要挖掘其叙事的潜力。杂技不再只是一种展示性的绝活,而上升为一种艺术语言,用以表达作品的情节、情感和思想。家喻户晓的现代京剧《红灯记》有着精神传承的思想内涵,在《红色记忆》中,导演运用“空竹”这一杂技技巧展现出这种“传承”的内涵,力求在形象上与之吻合。而双人舞编创理念的引入,将李玉和与铁梅的对话和交流用“双人空竹”的形式表现出来,从而实现了技巧与情境的成功对接,技巧与人物情感的紧密相扣。

    杂技剧创作需要克服的最大困难在于如何在剧中保持和提升技巧的魅力。《红色记忆》中,舞蹈理念的渗透促使了“双人空竹”这一传统技巧中的缠绕、换位等技术动作的革新以及难度的提升。

    舞蹈从最初为杂技“装饰”、“遮挡”;到之后起到衔接、过渡作用;再到情节、情感的渗透;从杂技的外在“包装”逐渐融入到杂技艺术的内核,逐步打通了技术与手眼身法、音乐节奏、内心情感的血脉。可以说,舞蹈与杂技的融合,为现代舞台创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包容与独立需坚守

    舞蹈编导的文化感知、艺术想象和舞台创作,为杂技这门艺术灌注了新的活力,但同时,杂技剧的创作依然有其开拓的空间。从注重场景、氛围的营造,到进一步接近“剧”的内核——作品还需更关注剧情衔接、人物性格与心理刻画,关注技巧如何融入戏剧之中。

    作为舞蹈工作者的我们也需要思考,当杂技剧以其“视觉奇观”吸引眼球时,舞蹈创作能够为观众提供的又是什么?舞台艺术的“混搭”同样是把双刃剑:如果说技巧与多媒体是为了掩盖剧情的苍白,多种形式的杂糅削弱了真实情感的表达,那么舞蹈本体也将遭遇失落。因此,各门艺术在兼具包容性的同时,也需具备其独立品格。

    (作者系山东艺术学院舞蹈学院09级研究生)

(编辑:system)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