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国艺术报>中国舞蹈专刊>中国舞蹈发稿

甲子之年话藏舞

时间:2011年05月20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

    编者按:2011年,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一个令藏族同胞欢欣鼓舞的节庆时刻!回顾60年来中国藏族舞蹈的光辉历程,艰辛、丰硕、振奋!本期两位身处第一线且卓有成绩的藏族舞蹈编导,现身台前,为我们讲述他们关注的藏族舞蹈60年的发展,并从民族舞蹈编导的视角,以亲身经历剖析藏族舞蹈的现状。

甲子之年话藏舞

    色 尕(藏族,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达娃拉姆(藏族,西藏军区政治部文工团副团长、国家一级编导

    孙 茜(《中国舞蹈》专刊记者)

    “西藏和平解放60年来,我国藏族舞蹈舞台创作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涌现出一大批精品佳作。”

    孙茜:今年是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作为身在第一线的藏族舞蹈编导,请你们从自身的感受谈谈我国藏族舞蹈舞台创作60年取得的成就。

    色尕:我国藏族舞蹈舞台创作已60年,经过几代藏族舞蹈工作者的辛勤努力,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每一个年代都产生出一批反映藏族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优秀作品。如中央民族大学创作的藏族群舞《织氆氇》《珠姆朗玛》《红河谷-序》《翻身农奴把歌唱》等,三人舞《牛背摇篮》《禅心》等,双人舞《天唱》《遥远的呼唤》等,独舞《珠姆朗玛》《雪莲》《康巴新生》等;小型舞剧《农奴之歌》,大型歌舞剧《玉树不会忘记》等。中央民族歌舞团、西藏自治区歌舞团以及青海、四川、甘肃、云南等全国地方院团、部队文艺团体创作的大型乐舞《珠姆朗玛》、舞剧《幸福在路上》《天上西藏》《天上玉树》《阿姐鼓》《红河谷》《可可西里》《藏谜》《草原上的热巴》《洗衣歌》《牧羊女》《羌塘晨曲》《母亲》《酥油飘香》《弦歌悠悠》等等数不胜数。这些作品从题材和体裁、主题内容和表现形式都多种多样,从舞剧、舞蹈诗等大型作品到群舞、三人舞、双人舞、独舞小型作品,无不鲜明地刻下时代的烙印,是我们继承和发展藏族舞蹈传统文化成功的范例,是我们藏族舞蹈创作者学习和研究的样板。

    达娃拉姆:西藏和平解放60年来,我国藏族舞蹈舞台创作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涌现出一大批精品佳作,我作为一名藏族舞蹈工作者感到特别自豪。

    具有代表性的,上世纪60年代风靡全国的《洗衣歌》,在当时从创作到作品的主题立意、音乐等诸多方面,都具有时代意义和创新意义,它虽然不是纯舞蹈,含有戏剧情节,却使藏族舞蹈从原始的民间舞蹈向舞台舞蹈创作迈进了一大步,并流传至今。此后,西藏歌舞团创作的《丰收之夜》《热萨玛》、舞剧《热芭情》、乐舞剧《珠穆朗玛》,西藏军区文工团创作的《红杜鹃》《酥油飘香》,中国歌舞团创作的舞剧《文成公主》,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创作的舞蹈《珠穆朗玛》,青海省歌舞团上世纪80年代创作的男子独舞《雪山雄鹰》《唐蕃古道》,青海海南州民族歌舞团的大型藏族古典歌舞剧格萨尔王传中的《霍岭之战》,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民族歌舞团创作的舞蹈《香格里拉》,甘孜州文工团近年创作的《锅庄之魂》,四川省歌舞剧院创作的藏族女子舞《跑马溜溜的山》,成都市歌舞团创作的舞剧《卓瓦桑姆》等等,我认为这些都是近五六十年来我国藏族舞台舞蹈、舞剧发展中的重要成绩。它们在继承和发展藏族舞剧、舞蹈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更给未来的藏族舞蹈创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每一个舞蹈意象中都浸透了藏民族的文化、藏民族的性格、藏民族的精神和藏族康巴汉滚烫的民族情!这就是民族的风格、民族的特质。”

    孙茜:两位都是藏族舞蹈编导领域的代表性人物,创作了很多广受好评的藏族舞蹈精品,请以各自的几个代表作品为例,谈谈藏族舞蹈创作应该注重什么?

    色尕:在中国多姿多彩的民族舞蹈传统文化中,每个民族的民间舞都有其本民族的特质和独立品格。这种民族特质与独立品格是民族民间舞在继承、弘扬和发展中最重要的内核。我认为,藏族舞蹈创作应该注重保持民族特质与独立品格。民族特质是民族历史、民族文化、民族宗教、民族经济、民族性格、民族精神、民风民俗,以及民族地区的地理地貌、生态环境、人文风情等等诸要素概括性的综合体现。具体在民间舞中的体现,应该说是一个民族风格的问题。所谓“风格”,通常指民间舞蹈的韵律。就动作而言,也就是一个民间舞蹈动作运动的规律。在这个动作的运动规律中,要做出、达到动作的那个韵味,就必须熟悉、了解、掌握蕴藏在这个动作“风格”背后的民族文化。因为,一个民族民间舞蹈风格的形成,是与这个民族的历史、地理、气候、人文、宗教信仰、民俗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民居民宅的建筑文化等等息息相关。因此,在这里指的民族“风格”,应该是内涵更深、外延更大、意义更广的整个舞蹈的民族风格,即民族特质。

    比如藏族三人舞《牛背摇篮》前半部分的段落中,藏族小姑娘与牦牛的舞蹈几乎就没有整段的藏族民间舞常见的弦子、踢踏、卓、依等动作,但每一个姿态、每一个造型,构成的每一组画面,却都在连绵不断地贯穿在藏族风格的呼吸与屈伸律动中,让你深深地感觉到呈现在你眼前的是一幅幅油画般的画卷:云雾缭绕的高原牧场,四处弥漫着帐篷里散发出来的浓浓酥油香,一派祥和宁静、充满神奇和生机的景象。这一切无不是充满了藏族“风格”的特质。再如藏族男子群舞《红河谷—序》的开场,以至连续呈现出青藏高原连绵不断的山峰轮廓、陡峭的悬崖峭壁、茂密的崇山峻岭、蜿蜒的急流险滩等等藏区特有的生态环境,牦牛沉稳的移动,藏族康巴汉艰难的前行,是人?是山?是水?是树?是石头?是沼泽?还是流沙?全都是!不但是,而且在每一组造型、每一个画面、每一个舞蹈意象中都浸透了藏民族的文化、藏民族的性格、藏民族的精神和藏族康巴汉滚烫的民族情!这就是民族的风格、民族的特质。

    多年来,我们在藏族舞蹈的创作中始终坚持对民族特质的保持和独立品格的探索与追求,《牛背摇篮》《高原》《天唱》《雪山赋》《红河谷-序》等藏族舞蹈作品,以及最近新创作的大型歌舞剧《玉树不会忘记》的成功上演,更加增添了我们坚持对民族特质的保持和创造独立品格的信念。

    达娃拉姆:除了注重继承和学习传统的民族民间舞蹈外,创作常常面临方法、态度和选择的问题,我的经验是,创作应该注重两点:

    一是注重生活的体验。事实证明,受到观众好评的舞蹈作品,都是从现实生活中提炼主题形象和舞蹈语汇,反映一定历史时期的现实生活。经典作品《洗衣歌》正是编创者在进藏过程中看到、体验到了翻身农奴的解放和喜悦,有了深刻的生活体验才创作出来的。我想《酥油飘香》和《洗衣歌》在题材上是相同的,都是表现军民鱼水情,在相同的题材中要想法儿找出自我,找出新时代的特点,我觉得首先要从改革开放后藏族人民翻天覆地的生活变化中寻找。通过多次下边远山区草原深入生活,我发现:现代西藏人民的精神面貌、生活状态和《洗衣歌》所处的那个时代相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今天的西藏人民对共产党、解放军的感激之情增添了新的时代内容。今天的藏民不仅在精神上获得解放,在物质、文化生活上也得到空前的满足。牧民们拥有自己的牛羊,开上了自己的汽车,解放军为牧区的孩子建起希望小学、爱民小学,牧民的子女跨进了大学的校门,掌握了现代科学技术,他们顶天立地地站在神奇的雪域高原之上,对共产党、解放军的感情早已超越“感谢”二字。从和平解放到今天,半个多世纪的并肩战斗,藏族百姓和驻地解放军成为了真正的一家人。正是获得了这样的认识,所以我在《酥油飘香》的创作中,把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语汇和民间舞蹈的基本风格融为一体,充分表现出当今藏族妇女的精神面貌。观众反映,作品与时代前进的步伐相吻合,与当今西藏人民的生活相同步,反映出了西藏日新月异的新时代特点,所以创作必须注重生活的体验。

    二是准确的选材和巧妙的构思也至关重要。一个优秀的舞蹈作品,题材的选取必须准确、客观、生动地反映主题思想,既要生活化,又要大众化。

    构思《酥油飘香》时,我在选材上下了大心思。选用打酥油茶这一劳动过程来贯穿作品,我认为,藏民打酥油茶款待客人,以表达其欢迎、尊敬和喜爱之情,是我们传统礼节的一个亮点,它凝聚了一种生活文化,在我的眼里它还是一种舞蹈文化。在我的艺术实践中,我反复琢磨这样一个问题——怎样从本民族的普通实在却又焕发着珍珠般光芒的生活情节中,挖掘素材,开拓意境,赋予它深刻的内涵和崭新的时代特征?于是,为亲人解放军打酥油茶和送酥油茶的场景萦绕在我的脑海里。选定题材后,巧妙的构思也是创作的至关重要环节。构思实际上是一个对题材如何表现的问题,而表现的好与不好我认为全在一个“妙”字上。在此,有两幅国画《深山藏古寺》和《十里山泉出蛙声》,画中表现的“境外之境,画外之画,以简化繁”的构思给我印象极深。我这个不懂画的外行,被画家的巧妙构思震撼了,也获得很大的启发。于是我在构思《酥油飘香》时,尝试着向画家学习。

    首先,在舞蹈的情节上简单化,只单纯地表现一群藏族姑娘为解放军打酥油茶的劳动过程。这种过程的再现方式有许多,它可以直接表现军人助民的劳动场面,也可以安排姑娘们在打酥油茶时,解放军上场,姑娘们送上酥油茶,以此表现军民关系和汉藏一家亲的鱼水之情,但难有新意。经过反复琢磨和画家给予我的灵感,最后我采取了不安排军人上场的复杂方式,把主要情节完全集中在藏族姑娘打茶的单一劳动场面上,以简化繁,仅用军用水壶代表驻地解放军,把军民关系巧妙地连接起来,虽然舞台上没有出现军人的形象,但通过姑娘们饱含激动、感恩之情的喜悦舞蹈和盛满水壶的酥油茶,来引导人们联想到驻地解放军为藏族群众无私奉献、保卫边疆的种种场面,这种场面虽是空白的,但正因为有这样的空白,才会给人带来无尽的遐想,起到了虚实相生,以虚带实,以实写虚的艺术效果。如果说《酥油飘香》能得到专家和同仁的好评,我想,这个巧妙的小构思是作品成功的关键。

    “过分的夸张等于贬低!是不了解藏族文化,不懂得藏民族的审美,是对藏民族的不尊重!”

    孙茜:目前舞蹈界对藏族舞蹈创作中的某些现象存在异议,例如服装的暴露、动作幅度的夸张等,你们怎么看待这一问题?

    色尕:这些现象确实存在。每个民族的民族服装是与这个民族的历史、地理、气候、人文、宗教信仰、民俗文化、生产文化、服饰文化、建筑文化、经济发展以及民族特有的审美观念等等息息相关,是这个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综合缩影。前面我们谈到在民族舞蹈传统文化中,每个民族的民间舞都有其本民族的特质和独立品格。因此,民族舞蹈的创作不能脱离民族特质,不注重民族的传统文化。藏族人民居住在海拔平均3000米—40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青藏高原五月山顶还有雪,七月底又下雪,在终年积雪的高寒地区,一年12个月里,只有一个月可以不穿毛皮袄。夏装也都是长袍长袖,气候的因素就不可能露膀子穿短袖。另外,藏族女人在贵人、客人、佛像面前的躬身、俯身端水倒茶等习俗礼仪的讲究,更不可能在服装的穿戴上违背规矩而薄、透、露,所以舞台上藏族服装的暴露,而且露着肩膀穿戴毛边的藏袍是完全不符合藏民族的生活习俗,不尊重藏民族的传统文化,应该坚决杜绝的。

    舞台艺术需“源于生活,高于生活”,需要一定的艺术夸张。但“高于生活”和艺术的夸张并不是无边的、无限定的,是必须在符合民族传统文化,符合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所刻画的人物性格、所表达的人物情感、所表现的舞蹈情节的前提下进行适当的艺术夸张。而不是一味地追求视觉上所谓的“夸张美”,或“追风”效仿那些为迎合市场效益、刺激观众眼球的偏激做法。过分的夸张等于贬低!是不了解藏族文化,不懂得藏民族的审美,是对藏民族的不尊重!

    达娃拉姆:首先,我特别反对舞台上藏族服装过于暴露,暴露不是藏族人民的穿着习惯和穿着打扮,不符合我们的审美意识。我们是在高海拔地区生活和生存的民族,气候较为寒冷恶劣,一年四季基本厚袍子和薄袍子藏装裹身,即使是夏天天气较热,藏族人宁露膀子也不露腰肚,不露大腿。气候决定了穿着,裹身的藏袍,腰带和腰饰就显得更为重要。丰富多彩的藏族服饰,有着灿烂的文化和悠久的历史,由于居住的环境、从事的职业、所信仰的宗教等的不同,构成了藏族服饰的多种类型。从区域划分服装可分为前藏、后藏和卫藏,根据职业和宗教可分为农区、牧区、林区、僧人、俗人等多种类型。所以说舞台服装的设计如果盲目追求流行或不切实际的设计,是对一个民族服饰文化的不尊重,会引起本民族人的不认可,我作为藏族编导首先反对!我对舞蹈服装的设计要求是本着遵循和尊重藏族当下的生活服饰,进而融入现代审美理念,使民族服装突出特点又贴近时代,也能体现出现代藏族人民对穿着的审美追求。

    其次对于舞蹈动作幅度夸张这个问题。我认为要看动作夸张的程度是否符合作品中舞蹈语言的需要,或者是否符合当今这个民族的生活状态。恰到好处的、合理的夸张在舞蹈的继承和发展中是可以的。

    在我编排的舞蹈《酥油飘香》中的出场动作就是非常夸张的姿态,但它是有生活来源的,是符合现代高原藏族女人形象的夸张姿态。藏北草原海拔4500米左右,自然环境异常恶劣,妇女们一年四季身穿皮袍,劳动时把袖子系扎在腰间,所有家务活甚至重体力劳动全由她们承担。繁重的劳动使她们性格粗犷,体格强健。在和她们的交往中我感觉到如今牧民们的生活富裕了,过节时身穿不同色彩的袍子,头上戴的、胸前挂的、腰上围的……这些挂饰的价值有的竟达上百万元,就这一身的打扮不仅体现出当今牧民妇女们当家作主过上富裕生活的审美情趣,也充分展示了牧区妇女自信、自强的精神面貌。她们的穿戴因胸前和身上的挂饰多,走路时上身必须微向后靠,这样的体态能使挂饰稳在胸前,走路一踮一踮的,让金银腰饰发出碰撞的声响,清脆而有节奏的声响成了她们脚步的伴奏。我从这种生活的体态中找到了我所需要的人物形象和出场的舞蹈语汇,把这种体态适当夸张后用到舞蹈作品中,这种夸张是来自高原女人当今的真实生活。

    所以夸张要有生活依据,我不赞成不切实际、没有基础并远离藏族舞蹈文化属性的故意、盲目的动作夸张。合情合理的动作幅度夸张是一种发展,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对现实生活的一种新理解,并会产生新的效果。这就是我们追求的“新的发展和变化”。它可能不是常见的民族民间舞蹈的动态,而是特定作品内容需要的动作语汇。这种源于生活的夸张动作无需担忧它偏离藏族舞蹈属性。

    “我们的藏族舞蹈创作,要保证不偏离藏族舞蹈的文化属性,关键在于创作者必须学习、了解、熟悉、掌握藏族的民族文化。”

    孙茜:您是否担忧这种现象无限度的发展下去会导致藏族舞蹈创作偏离藏族舞蹈的文化属性越来越远?为什么?

    色尕:是比较担忧这种现象无限度的发展会导致藏族舞蹈创作偏离藏族舞蹈的文化属性!这缘于我们的创作人员本来就不太了解和熟悉藏族文化,又远离藏族地区,远离藏族人民的生活。在喧闹的城市里,西方文化大量的渗入,经济社会快速的发展,浮躁的心态和各种利益的驱使,创作人员如果丧失了正确的艺术观、创造的价值观,在任凭主观的想象和肆意杜撰的创作态度下产生出来的作品必然是远离藏族舞蹈文化属性的!

    我们的藏族舞蹈创作,要保证不偏离藏族舞蹈的文化属性,关键在于创作者必须学习、了解、熟悉、掌握藏族的民族文化。首先,积累丰厚的民族生活,培养深厚的民族情感。深入生活、了解生活、熟悉生活是民族舞蹈创作的首要条件。深入生活时,要住进民居,深入到老百姓中间,仔细观察体会他们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的思想感情,懂得他们的爱情、亲情、友情;熟悉他们表达喜怒哀乐的思维方式、语言方式和行为方式,用他们的情感来看待他们的生活,这样创作者才能有丰厚的民族生活积累,培养出深厚的民族情,而不仅仅是为了学习几个藏族舞蹈动作;其次,深刻感悟民族精神和民族意识。在了解、熟悉了民族的历史文化、宗教信仰、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知识之后,要反复感悟和领会民族的精神和民族的意识以及民族的性格。在藏族老百姓中有这么一句话:“我们青藏高原什么都缺,但不缺精神!”在他们的歌曲中这样唱道:“血管里响着马蹄的声音,眼里是圣洁的太阳,当青稞酒在心里歌唱的时候,世界就在手上!”这充分反映出这个生活在世界屋脊上的民族不畏艰难的气魄,豁达宽阔的胸怀,不屈不挠、倔强顽强的精神。第三,大量积累和理解民族语汇。一个舞蹈作品中的民族舞蹈语汇并不仅是指民族传统的舞蹈动作。民族舞蹈语汇包含民族舞蹈中的队行、构图;人类和自然界富有动态特征的所有形式、形态,包括人的内心世界、思维活动所产生的动态、形态;民族的服饰、工艺、绘画等色彩与线条等等。因此不仅要学习和掌握大量藏民族的舞蹈素材,而且要深刻理解、借鉴和运用、创造和发展、表现和反映藏族人民的生活。

    达娃拉姆:无知者无畏!不了解民族舞蹈的属性就喜欢乱搞的现象,我们可以理解,但无法容忍!我担心这种现象无限度的发展下去,会破坏藏族舞蹈的文化内涵,将无法体现藏民族的智慧,无法体现作品中蕴含着的藏民族审美观念和思想情趣。

    孙茜:二位近期有什么与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相关的活动?

    色尕:我担任总导演之一创作的大型歌舞剧《玉树不会忘记》刚刚结束了演出。这是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委、州人民政府为纪念玉树地震一周年的一部感恩作品。该剧主要创作团队和演员是我们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的师生和玉树藏族自治州民族歌舞团演员,从编剧、创作、编排到4月15日在北京天桥剧场首演仅仅只用了半年的时间。整场演出主题鲜明、庄重大气、表演精湛、真挚感人,不少观众流下了感动的泪水。这也是我们向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活动献上的一份厚礼。

  达娃拉姆:近期本人参与了西藏军区歌舞团纪念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的一台综艺晚会的策划,4、5月份承担了西藏自治区文化厅组织的一台民族传统歌舞晚会的总导演任务,该晚会5月底将赴意大利参加国际文化交流节。7月份我还要参加西藏舞蹈家协会举办的一次舞蹈研讨会,探讨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来西藏舞蹈的发展状况。

(编辑:system)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