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准旺 1945年生于北京,中国当代著名彩墨画家、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艺术创作院副院长、中央文史研究馆书画院研究员、国家一级美术师、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美国西北大学客座教授、美国现代艺术交流学会会长。
赵准旺的作品在全国美展及国际性大展中多次获奖,并在世界各地举办画展30余次。2006年荣宝斋举办“田园乡情——赵准旺水墨画展”,同年12月又举办了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万水千山途记——赵准旺重走长征路写生作品展”,2007年、2008年分别在第五、六届奥运文化节期间举办北京四季风韵画展、奥运情画展。《北京四季风韵画集》《赵准旺奥运情画集》被作为北京奥组委官方礼品在奥运庆典活动中赠送给200多个国家的来宾。其作品多次被中国美术馆、新加坡国家博物馆、澳大利亚国家博物馆、法国艺术博物馆、德国国家博物馆等收藏。其艺术成就被收入《中国当代美术家名人录》、英国剑桥国际名人传记中心出版的《世界名人传记辞典》及美国《世界杰出人物与领袖传记》等。
出版有《万水千山途记——赵准旺写生作品展(一)、(二)》《赵准旺水墨画集》《名家画北京》《田园乡情——赵准旺水墨画集》《山水画坛——赵准旺作品》《人文奥运 魅力北京——北京四季风韵画集》《北京奥运情画集》等30多种画册(集)。
两次行走长征路的艺术断想
我是一个喜欢回望的人。
说回望而不说怀旧,就觉得前者看重审视而后者注重品味。审视什么呢,其实就是审视我们生存的这个时代,它从哪里来,今天是个什么状况,将来要到哪里去。我觉得一个从事艺术创作的人,要有宏观的视野、扬弃的精神,要经常停下来,用审视的目光回顾一下我们人类生存发展的历史,回顾一下我们的艺术史。意大利哲学家、历史学家克罗齐说过:“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这意味着,过去发生的一切只有和我们当前的视域相重合的时候,其意义和深刻性等等才为我们逐渐理解,事件可以过去,影响久远悠长。由此我想到了我的两次“长征路”艺术之行。
1986年,我第一次踏上了红军的长征路。一路走下来,感受最深的,不是沿途的风土人情、壮美景色,而是这条道路的艰难和险远,它给予我内心深处的震撼,至今难以忘记。想想那时的红军战士,身上无衣,腹中无食,前有堵截后有追兵,自然环境异常恶劣,民族问题纷纭复杂……就是在这样难以想象的条件下,他们一步一步走了过来。基于这些,我坚信了自己的一个判断:从这条路走出的人,肯定有一个强大的、不可动摇的精神力量支撑在自己的身体里。伟人毛泽东说过:“人是要有点精神的。”这点精神是什么?我觉得是品节,是情怀,是境界,是宁死不屈、舍我其谁的担当。有了这点精神,人可以一息尚存、战斗不止,国家可以繁荣强大,任何艰难险阻都能战胜。长征路上,有很多红军战士长眠在那里,虽然他们的肉体已经消失,可他们的精神却永远存在,激励着一代代后来者,为民族、为大众呕心沥血、奋斗不息。第一次行走长征路的创作,主要是表达这种精神,这种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我艺术创作的动力和灵魂。
金秋瑞金
长征是很多年前的事了,岁月也使得当年的长征路变化了许多,可我并没有感觉到那场人类的壮举离我们多么遥远,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个伟大传奇,它带给我的感动仍然历久弥新。1986年至今的20年,中国社会各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多年的改革开放,经济持续的高速发展,创造了巨大的社会财富,也带来许多新的问题,很多矛盾空前尖锐。表现在艺术领域,那就是大量荒诞的、颓废的、色情的、恶俗的以及其他不健康的内容,打着各种各样的旗号招摇过市,污染着人们的心灵,异化着社会的审美趋向。不得不承认,在某些区域,我们的道德与审美水准出现了大滑坡,我们的社会病了,还病得很严重。我想只要是一个稍有良知的艺术家都会问:这是怎么了?中国文化会向何处去?中国的艺术前途究竟在哪里?于是我觉得应该再一次停下艺术创作的脚步,重温一下我们新中国缔造者的伟大理想,看看那些先烈为了建设一个怎样的国家而排除万难、舍生取义。
怀着这样一个念头,2006年,我又一次踏上了长征路,这一次与20年前不同,没有了上次的冲动和新鲜感,而是多了一份沉甸甸的思考与感悟。重新踏上这条伟大的路,就像读一首波澜壮阔的伟大诗篇,雪山、草地,大渡河、金沙江……仔细搜寻红军长征时的那些点滴痕迹,还能隐约感到当年红军行进的艰苦和搏杀的残酷。如今战火硝烟早已散尽,在红军战士生命消失的地方,无名的野花开满了山野。站在宁静的山间,我深深感到了中华民族的苦难和不幸。五千年的古老文明,繁衍生息、奔腾向前而从来没有终止,这究竟是为什么呢?有人说这是天佑中华,我想如果真是如此的话,那也是因为有那么多的仁人志士大公无私、忧国忧民,有那么多革命先烈抛头洒血、前赴后继,上天才会眷顾我们,才让我们的民族、国家历尽磨难而不至于消亡。我们的先烈不想让列强再肆意凌辱我们的国家,不想再让下一代过颠沛流离的生活,不想再有一个人吃人的黑暗社会,他们知道自己也许过不上大家所期望的、宁静富足的日子,但他们希望后人能够过上,为此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那些牺牲的战士是人,可在我眼中,他们就是神,我宁可相信他们在遥远的天国每时每刻都关注着这个国家发生的一切。
有了这样的心境,我就知道自己应该画什么、怎样画。我创作了一批带有宗教意味的作品,用以表达我对长征先烈的崇敬之情,比如其中有一幅名叫《神路》的作品,画面上有巍峨的山,有宁静的森林,还有许多不同颜色的、飘动着的经幡,这些经幡在我眼里,就像牺牲在长征路上的烈士的英灵,我觉得他们会永远活着,穿透岁月的重重雾障,守候在这条神圣的路上。
1986年到2006年,20载弹指一挥间。作为一个艺术家,在激烈的社会转型中,20年间会面临很多选择,既可以远离世俗纷扰,安静地在象牙塔中享受艺术带给他的愉悦;也可以将自己投入到时代的洪流中,在社会的涤荡与碰撞中,用艺术的手段思索与表达,发出自己心底的呐喊。我几乎是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做第二种人。我觉得做这样的艺术家,一定会将自己的作品放在艺术史中,与先贤的作品做一番比较,看看哪些作品传达了自己的真情实感,哪些不过是寻常的日课。一个艺术家,真正能流布久远的精品力作不会很多,那样的作品,一定是用激情创作的、形式与内容高度统一的、连自己都被一次次感动的作品,我想在我的艺术创作中如果有这样的作品,一定会出现在两次“长征行”的系列创作中。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回望长征,回望中国共产党坎坷的发展史,再看看中国当前的现状,深感每一个共产党人任重而道远。每位艺术家也应如此,铁肩担道义,弘扬善与真,要有思想,有作为,只有这样才能成为美的创造者,否则真善缺失,美又何在?抚今追昔,感觉自己依旧在路上,不仅在艺术探索的路上,也在时代前进的路上。路漫漫其修远兮,艺术家该做的事,还有很多。
(赵准旺)
赵准旺印象
客观事实说明近年中国画坛正如千帆竞秀,万壑争流,老画家们意气风发,而一代新人,更是脱颖而出。每当我看到一批中青年画家的新作,都使我从内心感到高兴。在我们伟大民族生根的绘画艺术传统,由于这个民族是奋发图强的,因此艺术也不会停滞、枯竭。探索、发展、创造再探索……永无休止,已成为今日多数中国画家,尤其是中青年画家们毕生追求的事业。赵准旺正是他们中的一位,他是勤奋求索、不断创新的中年画家。
由于出版工作需要,他勇敢地在很短的时间里完成了高2.2米、长20米的巨幅中国画《万水千山图》,献给红军长征胜利50周年。这更值得我们为他高兴,这说明画家在思想感情上对祖国、对伟大历史的崇高敬意。
近年美术界朋友们常常谈论中国画发展的道路和趋向,真是百家争鸣,什么“断裂”、什么“意念”、什么“抽象”、什么“梦幻”,作为艺术道路的摸索,敞开思路、多方探求总是好事,但我以为结合中国画实践进行探索,是更重要的。赵准旺是通过大量创作实践来进行探索的一个画家,他不满足已有的成绩,不满足已有的表现内容和方式,他的探索和创造,不是关起门来苦思冥想,他承认有“心灵闪光”,但他绝不依靠在“心灵闪光”上创作,他认为“心灵闪光”只有在艰苦的实践过程中才出现。他相信创作和探索应当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为了画好长征这幅巨作,他沿着前人在长征路上走过的道路走了几个月,进行采风和写生,他尝试用各种手段来描绘长征路上的景物,创作了一批不同于过去的新作,我以为他的这种创作态度和方式是值得我们参考的,为他取得的成绩,我乐于为他即将出版的专集写下这点话。我相信在未来的创作道路上,画家赵准旺会从艺术上和思想修养上更加竿头并进,在一定条件下,他也可能否定现有的成就而进入另一境界,谁晓得呢?总之,他会为我们创造出更多既新又美的图画。我们期待着。
1986年于北京东郊望湖楼
(黄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