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国艺术报>中国书法学报专刊>中国书法学报发稿

敬畏经典方成大器——王明明“古意豪端”书法展的启示

时间:2010年10月12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彭利铭

    近日一个名为“古意豪端”的书法展,呈现了著名画家王明明近期的一批书法创作,其精彩纷呈的作品不仅吸引了大众的眼球,同时也引起我们对书法创作方向的思考。

    众所周知,王明明是当代杰出的中国画大家。作为中国美术界的领军人物之一,身兼全国政协常委、国务院参事室副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北京画院院长等多项要职的他,在繁重的行政工作之余,能画出那么多引人关注的绘画作品,已经让人敬佩不已,如今又推出如此之多的精妙书法作品,更让人惊叹不已。业内人士都知道,书法创作绝非三年五载之功。而我们看到的,却是那么多的蝇头小楷和长卷巨制,如《滕王阁序》《岳阳楼记》《醉翁亭记》……历代经典名篇应有尽有,就是我们这些专心专意的书法人也难以达到。作品水平及现代艺术理念,显示出他炉火纯青、达于臻境的艺术高度。而笔者今天所想所谈的不是他的艺术,而是这个展览带给我们的思考和启示,我们不应只把其看做是一个普通的书法展,而是要站在文化大背景的高度来分析、倡导这样的展事,因为笔者觉得艺术家的身体力行,不但是再举继承传统经典大旗的行动,而且还将起到正本清源的里程碑式作用。

    我想王明明本人可能也不会想到,这个展览能有如此大的作用。这样一个有高度、广度和深度的展览,对画家和书法家都是一次启发。先说美术界,中国书法对中国画应该是一门必修课。纵观历史,远的不论,上一百年,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徐悲鸿、张大千、潘天寿、傅抱石、李可染、吴作人、黄胄这些绘画大家都有着深厚的书法功底,书法推动了他们的绘画创作,他们有些也是书法大家,只不过书名被画名所掩盖。而现代画家,特别是当今的画家,早已忽略了书法创作的重要性,甚至毁败书法的重要性,致使中国画创作标准一降再降,出现了能品遍地、神品难求的格局。就连全国性美术大展也是难以找到笔酣墨畅,表达心境,融笔、墨、设色于一体,汇诗、书、画、印于一体的传世佳作。这不得不令人担忧,中国画到底应如何发展。就是有些画家从事书法创作,也只是注重表面而不重视文化、文学、文字、书体的研究,所推出的大多是随心所欲、繁简不分、错别字连篇的作品。

    更有一些打着创新大旗的美术界人士,他们抛弃传统、反对传统,在他们的绘画作品中,没有线条的变化和墨色的变化,把中国画的“写”降低到了“做”,寡有传统的境界和中国画的理念。其实这等于是自杀。

    对书法界而言,书法艺术的创作不能脱离传统,这是不可动摇的,这就是法度。这一法度的来源就是五千年文化的传承,是无数碑、帖的经典所在。现代书家必须守住寂寞并深入研修,否则,走到一定时候必然茫然而不知所措,以致难成大器。具体说就是,笔墨的浮躁、线条的柔弱,直接导致了作品缺乏生动、缺少变化。同时对作品的章法、笔法、墨法处理办法不多,又反映了无书卷气、无文化品位、无个性发挥,理念固守不动的非艺术状态。作品追风追潮,千人一面,毫无格调境界,何来传世作品,如何告慰后代子孙?其实这也等于是远离经典的自杀。

    这就是笔者看了王明明书法展后所引发的片面思考。

(编辑:system)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