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新 1967年出生,祖籍辽宁,财政学博士。第八届中国文联全委会委员,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监事会主席,第四届、五届中国书协理事,中国美协理事。第四届、五届北京书协副主席、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西泠印社理事,中国美术馆艺委会委员,中国书法院特聘研究员,北京大学书法研究所客座教授。中华诗词学会常务理事,第九届、十届全国青联委员。中国书协首届“德艺双馨”会员。
作品入选全国书法展、全国中青年书法展、中日书法交流展、中国美术馆当代书法名家提名展等百余次展览。作品被中南海、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中国美术馆等收藏。
主编《邓石如书法篆刻全集》、《北京书法论文集》。著有诗集《北溟鱼》、诗词集《颐园诗草》、书法集《中国美术馆当代名家系列书法作品集——王家新卷》、《王家新书法艺术》、《王家新诗词书法》、《王家新草书近作选》等。
公元1188年冬天,陈亮如约到上饶探望辛弃疾,辛弃疾凭栏等候,看到皑皑白雪间陈龙川骑一匹枣红马而来,一时病痛全消。老友重逢,十日欢谈沉醉,同游当年朱熹、陆九龄、陆九渊等人玄思穷理的灵山、鹅湖山,相盟再赴沙场,为补金瓯,舞剑擎旌。此别不久,辛氏写了《贺新郎》、《破阵子》二词寄与陈亮,稼轩时年48岁。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这首词我很小的时候就背得烂熟。读词我喜欢豪放一路,如大江东去,如怒发冲冠,更如毛泽东的独立寒秋、北国风光,像这种开篇便“醉里挑灯看剑”的,当然会引为至爱。在我少年的眼底,呈现的是山东汉子辛弃疾在灯火通明的军帐中拔剑起舞、纵饮长啸,何等豪迈,何等壮烈。而人到中年,再读这些曾经熟悉的句子,沉吟之际常常有不同的体会和感悟。单就这首词而言,它的背景应该还原为赋闲中的辛稼轩病卧瓢泉别墅,宿醉间挑亮油灯,低头看雪藏已久的宝剑,那吹角翻弦之声、铁骑强弩之势皆在梦中重现,最后是一声浩叹回荡,可怜白发生!可怜白发生!在这首豪放的壮词里,我读到了一种哀婉、寂寥和无奈,当然也不失一份英雄的情怀。
词分婉约豪放,书法亦分文质雄强,在近四十年的习书岁月里,我宗教般地皈依了“二王”一脉,即便后来钟情于八大、悲鸿或谢无量,也融汇为舒缓安逸的韵致和姿态,藉以安抚心中时常浮起的躁动,血脉里淅滤不尽的活跃因子。在我的潜意识里,书法应是一种内省和修为的过程,我以数万计的时日做着缚足剪枝般的努力,等待那份虚静澄澈的心境,自裁出书画诗文背景下犹如过往朝代中文士们的生活方式和人生态度。
可是在今年初夏,当我强忍泪水,驱车奔驰在通向故乡的路上,当我将老父亲的遗骨送回生养他的土地,辽南那座长满蒺藜和野草的孤山之上,那一刻,耳边有哭号,身旁山风掠过,晨雾遮蔽着天空与海,我的双手捧着父亲和他归乡的渴望,泪水风干了,我的双眼空空荡荡。
庚寅之夏,一场祭奠中的豪饮,悲极而生的狂舞,冥冥间,我看到夜空中依旧注视着我的慈爱的目光,我听见渤海拍岸的惊涛,以及辽南丘陵,我的北方,我遥远的躯体与骨骼,我的霜宣和毫颖,我的疆场、军帐和长剑,我的颠张醉素,我的长啸与寂寥。我心无罣碍,墨染素练,长歌当哭,倾樽酹月。父亲,我是你抛弃在世间的孩子,在你的背影里,这些连绵不绝的点线是我献给你的安魂曲,是我心的交响与宣泄。
我在午后温暖的阳光中一张张审视这些陌生的字迹,对于那个夜晚我已没有什么记忆,恍如梦幻。但披阅之际我的心中涌起一股股暖流,一阵阵感动,我要感谢父亲,感谢生命,感谢艺术,感谢那个宿醉中的午夜、那支如稼轩梦回时分拔剑飞舞着的笔,以及心中那盏已被挑亮并将永恒燃烧的明灯。
摘自《王家新草书近作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