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万里,1956年生于北京,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现为中国书协会员,北京书协理事、展览工作委员会副主任,西城区书协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就职于西城区文联,任副秘书长、组联部主任。1999年作品入展“第三届全国楹联书法大展”;2002年文化部举办的全国第十二届“群星奖”赛获优秀奖;北京市文学艺术征文大赛两次获书法佳作奖;作品入展第一至三届北京国际书法双年展;2007年入展中国书协第七届国际书法展、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全国书画展、第二届全国西山风小品书法展;2007年被中国书协评为“书法进万家”先进个人。作品曾被首都图书馆收藏;著有《学隶书》、《隶书50讲》并配有教学音像资料;组织编著《西城赋》、《文渊艺海——北京西城历史文化名人荟萃》;曾出访日本、韩国、美国等国家及港台地区并举办展览。
书画家为自己书斋起名,多是寄以志趣爱好或心意情怀。书法家冷万里为其书斋取名为“泥雅小居”,很有一些趣味,引起我的注意,并为其解读之。
“泥”是水土之和,似卑微,宝强劲,柔和随性,可塑性强。中国最早的陶器是用泥土做成的。它可被雕塑成兵马俑,也可建造出宫殿、台阁乃至万里长城,为传承中华文化起着重要的作用。“雅者,正也”。“泥雅”即有高尚正大之意,还有“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的话外之音。“泥雅小居”表达了主人怡养翰墨的高尚情怀。
冷万里的书法,初学唐碑,后习北碑、魏晋尺牍,延至谙习秦篆汉碑,方顿悟古法之质朴与天然,由此可见其学书历程和艺术取向。他各种书体兼擅,对隶书情有独钟。他遍临汉碑,孜孜以求,不失古人之迹,而师古人之心,学古而不泥古,能自出心绪,创造出自己的书法面貌。
“一阴一阳谓之道”,书法从用笔到点画,从结字到布局,无不是阴阳刚柔之运用。书法有刚者,有柔者,亦有刚柔并济者,各有美之内质。因此从古至今,书法史上留下了不同结字、体势、笔法和风格的经典墨迹。但中国传统的审美实质,仍以崇尚阳刚为主要特征,而最能显现出大气魄大力度、“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并吞八荒”的大美特征,当属秦汉艺术。汉代书法上承先秦之余续,下启魏晋之风范,在书法发展的长河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说:“吾谓书莫盛于汉,非独其气体之高,亦其变制最多,皋牢百代。杜度作草,蔡邕作飞白,刘德昇作行书,皆汉人也。”钱泳《履园丛话》中谈到:“汉人各种碑碣,一碑有一碑之面貌,无有同者,即瓦当印章以至铜器款识皆然,所谓俯拾即是,都归自然。”可见,汉代在书法史上的地位极高,且风格独绝、气势博大、水准极高、体制众多,但皆归于自然。姚孟起云:“未从事于汉隶,欲识晋唐楷法,数典忘祖,终不济事。”此语道出学习书法特别是楷书之关钮,亦见古人对汉碑之重视程度。冷万里的审美取向与古汉气象相结合,所以他一接触到汉代书法,便能迅速地接受到那些活力无限的频率信号,对前贤书论领悟至深。故而他的书法能做到:目标之明、立足之正、用功之准,使其真、草、隶、篆的学习与创作,获得通达之境界。
他书写的李忱诗和“危难、大爱”联,用笔放纵开张,曲尽变化于法度之中,力抒豪情于纵横之外。取隶书之仪态,巧布点画;含篆意之笔法,规整方圆。从点画行间透出汉风之气象,如“岩”、“海”等字,上大下小,上紧下松,“溪”字左重右轻,“能”、“留”、“归”等字大疏大密,夸张洒脱,略带一些无拘放任,引起视觉上的冲击,从大处着眼,求整体和谐,得古雅、率真之气。在字势上,大都左高右低,似欹反正,静中生动,暗合诗文意境。不能不说深受古汉气象之影响。
冷万里的书法既遵学古法,又能独出己意,其书法创作不拘一家一派,而能集众之长,择优广纳,本真流露,涉情笔墨。他不仅致力于自己的书法创作,而且组织和参与了许多重大的书画展览和国内外文化交流活动,为书画的普及和提高,无私地奉献着自己的力量。他的人格和艺德,进一步涵养了他的笔墨,使其作品步入到一个新的境界。有感于此,撰写一联:古汉高标养笔墨皆抒己意,经书砺己修身心更上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