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国艺术报>中国书法学报专刊>中国书法学报发稿

提高学术性推动书法事业的发展

时间:2008年10月07日 来源: 作者:彭利铭 彭一超

    现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的李荣海,是当代书画界为数不多的几位同时担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的艺术家之一,他在中国花鸟画和行草书法方面均有较深的造诣。近日,本刊记者带着有关书法与中国画之间的几个关注热点采访了李荣海先生。

    中国的书法和绘画一直是相互而行,延续发展

    记者:中国书法和中国画自古就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吗?作为国画家,你平时有时间练习书法吗?请你结合自身体会谈谈怎样把书法创作和中国画的创作紧密地融合起来?

    李荣海:这个问题我曾经有过很多思考,也有过很多的回忆,查询过历史资料。书和画的相互依赖关系,是中国书画传承发展并伴随时代不断创新的自然规律,这两者不可分割。古人曾经说过,画同书法,画隐书显。就是说画中隐藏着书法的笔墨技巧,也就是说书和画本来就是一个规律,攻画者多擅书,书法家也擅长绘画,这是历史已经证明的、司空见惯的现象。历史上的中国画家均为书法家,书法家也多为画家,诸如米芾、赵孟頫、文徵明、沈周、董其昌、八大山人、扬州八怪、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等,都是我国历史上卓有成就的画家和书法家,郑板桥曾经评论过黄庭坚和苏东坡的画,郑板桥说:“山谷写字如画竹,东坡画竹如写字。”这一比喻就是说他们擅长以书入画,以画入书。所以说,古人对中国的书法和绘画一直是携手而行,延续发展,继承推进。

    至于平时是否有时间练习书法,这一点很惭愧,我作为一个画家和书法家,同时也是一个文化行政工作的组织者和服务者,时间对我来说很宝贵,因为要正常工作,要处理一些日常事务,同时又要挤时间搞点创作,有时候临一点帖。这一点就不如那些专业搞创作、搞研究的画家,我认为自己还是要想办法利用晚上、大礼拜和节假日的时间能够系统地集中学习书法。随着年龄的增长,只有在我退休之后,将来会有更多的时间搞一些系统的研究和创作。

    刚才我讲过郑板桥评价黄庭坚和苏东坡的书和画的关系,自己也是这样有一种依赖的关系。回忆这些年来,我在20世纪70年代曾经画过毛主席像;后来因为行政工作压力大,画就放下了,一直到90年代我都是以书法为主。到了2002年,我调到中国美协工作以后,画画多了,用于书法的时间和精力就自然少了。但我的画能体现书法,以书法入画,以线条、笔墨入画,别人一看,认为我的画就像我的书法一样,一个感觉。如果说,你的书法有线条的美,水用得好、墨也用得好,而且非常豪放,非常有气势,那你的画就会和你的书法相吻合,就应该画一些有气势的画,比如可以画芭蕉、荷花等。这些画能够给人一种向上的精神,一种博大的胸怀,一种震撼力。这就是书法和绘画有机结合的魅力。中国画基本上是七分画、三分题款。画好了,加上三分题款就很完美了,这样可以增加作品的艺术性。因此,书法和中国画如果结合起来,要比单独去画或单独去写有更大的相互促进的作用。现在通过总结发现,我原来的书法追求线条的流畅、一波三折的变化,经过画两三年画之后,我再反过去写字,增加了字的厚度,因为我原来的字比较飘逸。如果你画画以后再去写字,字就会变得很浑厚,而且用水也比较大胆,这是我将书法和画画相结合的一点体会。总之,书法和中国画是一种和谐依赖、相互促进、共同协调的关系。

    书法是受众面最广、参与人群最多的一门传统艺术

    记者:您作为一名画家,同时还是资深的中国书协理事,对于当代书坛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您有何评价?

    李荣海:我现在作为中国美协的一名工作人员,同时自己是连续两届中国书协理事,我的作品在全国、国际上已经多次展出。1998年,中南海收藏了我创作的一件草书16条屏千字文,这幅作品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当时,山东省委宣传部还给我召开了草书16条屏千字文研讨会,给予了较高的评价。提到当代书坛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我有所考虑,但我考虑更多的是美术方面的问题。有时候和朋友、同道也谈到中国书法的现状和前景问题,我感觉中国书法的现状有好的一面,也存在不足的一面,好的方面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社会繁荣,书法在这个大背景之下得到推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参与书法的人群越来越多,二是参与者的年龄层次比较广泛,有的是几岁的娃娃,也有百岁的老人。可以说,书法是受众面最广、参与人群最多的一门传统艺术。比如近几年来,中国书协举办的中国书法家进万家活动,在全国逐步建立中国书法名城、中国书法名镇、中国书法名山等活动,这样有效地扩大了书法传统艺术在全国甚至在国际上的影响。包括在北京奥运会期间,外国人争相学习中国书法,这对我们把中国书法推向世界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这几年,中国书协狠抓书法的普及、推出新人新作的工作,在全国推出了很多有影响的中青年书法家,像江苏的孙晓云、北京的王家新等。前不久,我在北京看到了王家新的书法展览,感到非常欣慰,作为一名青年书法家能够达到这样的水平,可以看到中国书法后继有人、大有希望。但是当前书法的现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我认为,书法首先要面向青少年尤其是少年儿童,要从娃娃抓起,不要把书法当成一种情调,而应该把它当成一门艺术,把书法作为一种文化来推进。其次,我们培养一批专职的书法家是非常重要的,书法也确实要普及,更不应忽视书法水平的提高,提高是最为重要的,只有提高才能产生学术性,只有学术性才能推进书法事业的发展,才能促进艺术水平的提高。

    书法提高的方式,一是应该引起全国各个省、市、自治区各有关部门对书法的重视;二是我们国家应该把书法列入教育的规划。目前,全国高校美院美术系全国不少于上百家,而书法呢,只有在中国美院、中央美院、首都师范大学等少数几所大学设有书法系。像类似这样的情况都应该列入国家的安排和统一规划。这样我们能够让书法从艺术殿堂走向民间,又让书法从民间提升进艺术殿堂,这一点应该引起我们的深思,也希望引起广大书画家和书画界有识之士去呼吁。

    呼吁画家临好帖,用好自己的笔墨

    记者:您经常参加一些全国性的书画展赛活动的评审工作,有这样一种现象:现在有一些年轻画家不重视书法的学习,画得不错,但画上的题款与画作很不协调,有时款都不落,甚至还请他人代为题款。您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中国美协对画家提高自身书法修养有什么举措?

    李荣海:这些年来,我多次参加全国美术界和书法界的评审工作,的确有一些画画得很好,但是,题字就明显地出现了问题。要么字题大了,要么字题小了,有的字题得与画非常不协调,影响了画面。后来我们只能忍痛把这些作品拿下来,不能入展。这就说明我们的画家一定要把自己的书法写好。前不久,我陪同中宣部、中国文联的领导一起到了河南省的一个专门画老虎的村子里考察,整个村子里的人全部都画老虎,他们把它作为一种产业,用流程式的方法作业。作为美术家看到这种现象是非常可喜的。但是,有些画画得还可以,但落款差距很大。在那次座谈会上,有400多人听课,我就讲一幅好的作品同时要有好的落款。当时我建议他们如果每天拿出10个小时作画,至少要拿出1个小时临帖。比如画虎,无论是工笔还是写意的画法,如果你落款落一个大草,别人看不明白,或者落一个字很大,就把画给“吃”掉了。可以每天拿出一定的时间,选择一些适合题画的字体进行练习,比如赵孟頫的字干净利索,非常清秀,比较适合题画虎。当然有一些隶书题款,一般情况下不好,用草书别人看不懂,题款一般应用行书。如果是工笔画,可用小楷或者瘦金体;写意和工写的画要用行书题款。我认为画是让大家看的,书法同样是让大家看的,而且要让人看得明白,否则,就失去了意义。我们在美术界也呼吁我们的美术家,要有传统的笔墨,不要去搞制作,一制作就要半个月、一个月甚至半年时间,但最后落款还落不了,要找别人,这是一种不全面的治学态度和学习方式。要呼吁、要提倡我们的画家临好帖,用好自己的笔墨,在我们的作品中来体现好民族的、传统的艺术。

    中国书协和中国美协对书和画的关系一直是持鲜明的观点。《中国书法》2005年第11期就专题报道了近现代的十几位画家中的书法家,或者叫书法家中的画家,这期杂志不仅受到书法家的欢迎,而且受到美术家的赞同,后来中国美协看到这期杂志以后,说中国书协这个思路非常好,《美术》杂志也可以介绍书法家中的画家,像启功先生就是典型的书法家中的画家,同时他的文人画也在海内外具有很大的影响。在这一点上,我们的美术家和书法家对书画的内在发展规律的认识是一致的,所谓规律,就是精神的统一,形式上的共性。比如说书和画都是用笔、墨、宣纸,在画里面能够看到线条的浓、淡、干、湿,书法也是一样,要体现线条美,要追求笔、墨、水的变化。从国画上讲,黑、白、灰,点、面、线;从书法角度来讲,这个黑就是墨,古人有一联句:“风吹马尾千条线”,我的理解就是,焦墨如果用得好,它的内涵就是一条一条的线,它不是一种墨块,而是线条组成的;中国画把墨看得很重,书法就更重要了,因为没有墨就谈不上书法。所以说,如何处理好黑、白、灰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这个关系处理好了,焦墨就出现了飞白;如果水用多了,那自然就出不了飞白,出飞白就必须用墨,飞白里面出意境。浓淡的结合、线面的结合。所以说,从理论上讲,画中有书法,书法当中也有画。

    关于修养的问题是一个普遍的问题,也是至关重要的问题,我们中华民族有一种精神,如果书画是一种文化,但它的内涵首先是一种精神。包括我们的书法家、画家,要思考怎么去歌颂、怎么去体现时代、体现民族,体现艺术服务于时代。如果你盲目地、不加思考地去创作,这样的画家不会有思想。我认为思想应该统一在民族的、传统的时代的大背景之下。书画家不仅要搞好作品创作,同时要提高文字修养,比如说可学一点中国的历史、美术史、书法史,甚至搞国际题材的,还要了解其它国家的文化。现在处在东西方文化的结合、交融的时代,但是我们的艺术最基本的内涵是民族的、传统的,这不能丢掉。所以说,我们中华民族是有气质的、有气度的、有气派的。中国美协分党组书记吴长江同志提出了“打造中国气派”,这个“气派”就是“中国气质,中国艺术的美”。全国美术家要有自己的精神在作品当中体现,既体现自己的艺术,同时体现中华民族的文化、民族的精神。

(编辑:system)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