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国艺术报>中国民间文艺专刊>中国民间文艺发稿

民俗诠释古镇文化记忆龙舟演绎端午民族精神

时间:2011年06月10日 来源: 作者:

民俗诠释古镇文化记忆 龙舟演绎端午民族精神

——由中国民协等主办的我们的节日·中国古镇(三河)民俗文化周隆重举行

端午的文化记忆和精神张扬

罗 杨(中国民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

    “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又到一个美好的时节,又是一年端午将至。嗅着粽叶艾香,寻着节日的欢畅,我们来到杨柳依依,水韵悠悠的三河古镇。藉肥西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周共同欢度端午节的美好时光。

    三河被誉为独具魅力的“徽韵水乡,生态古镇”。这里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悠久的历史文化,奇幻的民间传说,美丽的人文景观。悠悠岁月,记载着人世沧桑;民俗民风,诠释着文化底蕴。《左传》的“鹊岸之战”,太平天国的“三河大捷”,杨振宁的旧居,孙立人的故居,“淮军故里”,“庐剧之乡”,茶干米酒……无不体现了三河的古之韵,水之灵,人之杰,也印证了三河是名副其实的“千年古镇,生态水乡,名人故里,美食天堂”。漫步小桥流水之间,感受到古镇魅力,走过沧桑石板之上,体味出时光的印迹。来千年古镇,过传统端午,在钩起千古情思的同时又享受着节日文明的洗礼。

    端午节历史悠久,如果从战国时代算起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在如此漫长的社会进程中,端午不断伴随着人类的生活方式以及思想观念的发展而变化。从早期的辟邪驱瘟,逐步发展到兼顾辟邪驱瘟和纪念先贤。其中既包含着我国古代天文学和医学知识,也体现着民族的忠孝观念。就像中华民族所有的传统节日一样,端午也是一个非常广泛,非常有色彩的文化领域。端午中蕴含的文化极为丰厚,小到吃粽子,大到百舸争流,从对忠孝之道的坚守,到浪漫诗情的赞美,都形成了庞大的文化和精神体系。习俗是在不断变化的,但我们民族的传统精神是不变的。端午就是这样,我们的祖先曾经为她创造出许许多多美丽又动人的习俗,端午节也有过重五节、天中节、浴兰节、女儿节、诗人节等等许多别称。而有的逐渐被时代所淘汰,有的依然存在,有的被边缘化。在中国诸多节日中,端午节的习俗和内涵是最富诗意化的。诗和诗意是一个美好时代的精神风景,一个和谐美好,生机盎然的社会需要诗情画意的滋养。由此我想到民族精神的诗意化追求也许是我们重建端午节文化体系的一种选择。而这种重建不应该只是靠民众的自发行动,它需要各级政府和有关专业组织的组织参与和引导。当然,这种参与决非是代替民众过节,而是像今天的我们的节日·端午三河民俗文化周这样,精心地组织节日活动,与民共享,与民同乐。

    古镇如书,山水如人。我想,人类的思想、情感、意志、梦想会在某个时刻、地点、环境中聚汇;会在某种缘分、碰撞、默契中获得涅槃和升华。今天我们在三河这样一个极富诗意的古镇,在端午这样一个极富诗意的日子里欢度我们的节日端午,这种历史与当代,风情与文化的际遇,必将会把原本一个普通的端午之日装点成一个绚丽多彩的节日,会使平淡恬静的古镇生活变得更加富于诗意,也会使我们在度过端午时,不只是吃粽子,而是走进华夏的文脉,体验诗情画意的美丽,获得文化的记忆和精神的张扬。

端午佳节到 龙舟竞渡忙

    五月仲夏,棕艾飘香;端午佳节,龙舟竞渡。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安徽省住建厅、安徽省文化厅、安徽省旅游局共同主办的中国古镇(三河)民俗文化周,6月4日至5日在美丽的古镇三河小南河畔隆重举行。

    安徽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朱维芳,中国民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罗杨,中国民协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周燕屏,安徽省民协主席、秘书长张甦,中国民协抢救与保护中心主任刘德伟,《民间文学》杂志社社长、总编白旭旻,以及来自省、市、县相关部门领导以及参加民俗文化周的十家古镇代表和参加龙舟赛的乡镇领导等参加开幕式。肥西县政府副县长吴光艳、三河镇党委书记郑荣春在开幕式上致辞。

    罗杨在开幕式上讲话。他指出,中国的传统节日强烈地表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寄望和性格特征。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生日,我们要把端午节这一富有诗意的日子,装点成一个绚丽多彩的节日,让我们已经有些淡去的端午情怀开出更加健康、灿烂的文化生命之花。习俗是在不断变化的,但我们民族的传统精神是不变的。在中国诸多节日中,端午节的习俗和内涵是最富诗意化的。诗和诗意是一个美好时代的精神风景,一个和谐美好、生机盎然的社会需要诗情画意的滋养。

    伴随着欢乐与喜庆的礼花和鞭炮声,朱维芳宣布中国古镇(三河)民俗文化周开幕。随后,朱维芳、罗杨为龙舟点睛。

    此次民俗文化周主题是“传承、交流、创新、发展”,旨在展示古镇民俗文化,加强文化交流,扩大对外影响,共同促进中国古镇民俗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活动邀请了江苏周庄、浙江乌镇、四川平乐、云南和顺、安徽宏村等全国9家知名古镇共同参加。

    民俗文化周主要活动有民俗文化演出、古镇论坛与展览、三河地区传统龙舟赛等。据悉,其举办的形式、丰富的内容和规模在全国范围内尚属首次。

    作为民俗文化周重头戏的传统龙舟赛,选手们随着有节奏的鼓声,整齐划一奋力挥动着手中的木浆,将民俗文化周活动推向了高潮。随后,参加开幕式的领导和嘉宾前往古镇展馆参观展览,展馆通过图片、文字、实物等宣传形式,展示各家古镇的自然风光和民俗风情,展馆内人头攒动,游客们争相目睹全国知名古镇的风采,场面异常火爆;万年台上,具有浓厚地域民俗特色的地方戏曲、民俗杂耍、地方舞蹈等悉数登场,演出精彩纷呈,让人目不暇接。

    除了演出活动,古镇保护与开发论坛在三河国际大酒店召开。国家旅游局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中国城市规划设计院教授张广汉、同济大学教授李秉毅等全国知名的古镇研究专家、各古镇代表参加了论坛,专家就古镇建筑、历史文化、民俗的保护和传承,以及未来古镇的开发和发展方向等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在古镇领导座谈会上,10家古镇领导就成立中国古镇民俗文化合作组织、确定《中国古镇民俗文化合作组织章程》进行研究讨论。通过研讨,将成立古镇民俗文化合作组织,每年举办两次民俗文化合作交流活动,由成员单位轮流主办。成立后的合作组织,将通过合作交流,共同承担起传承民俗文化的历史使命,共同弘扬民间文化的精髓。

    三河古称“鹊渚”、“鹊岸”。三河古镇上连片的古民居飞檐翘角、雕梁画栋,是皖中地区少见的晚清建筑群。活动期间,罗杨等领导还参观了孙立人故居、杨振宁故居及古镇民居,对于古镇的保护与发展等问题与相关人员进行了交谈。

    节日是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重要标志。生活在变,生活习俗在变,但我们民族的传统精神是不变的。这传统就是对美好生活不懈的追求,对大自然的感恩与敬畏,对家庭团圆与世间和谐永恒的祈望。传统节日是历史的积淀和民族文化的载体。为响应中央文明办关于开展“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的精神,从2008年起,中国民协在清明寒食文化的发源地山西绵山举办了首届清明文化节、传统节日文化论坛和以清明节为主题的大型电视综艺晚会,并在绵山建立了寒食文化传承基地。2009年,在《清明上河图》诞生地的河南省开封市举办了中国(开封)清明文化节并建立了清明文化研究基地。中国民协以此为契机,先后在四川阆中、绵竹,河南浚县,湖南汨罗,广东东莞,山西沁州、和顺,湖北咸安等传统节日的重要流传地,与当地政府合作开展了春节、端午、中秋、七夕等民俗为主题的节日活动及文化论坛。通过一系列丰富多彩的主题节庆活动,“我们的节日”不仅成为表现百姓民俗文化生活的舞台,也成为中国民协颇具社会影响的长项工作和品牌。

    举办这一系列活动,就是要让我们及我们的下一代更多地关注那些属于我们民族自己的节日。

    此次活动对弘扬中华文明,传承民间文化,展示民间艺术风采,繁荣民间艺术创作,加强文化交流,满足人们多元文化需求,加快构建和谐社会,促进文化事业的繁荣与发展将起到重要作用。

(方耿忠 王恒茜 张德玉)

享受美好遗产的日子

——写在第六个文化遗产日之际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

    今年的6月11日是我国的第六个文化遗产日。这是一个全国性和全民性的享受文化遗产的重要日子。早在20世纪90年代,一直关注文化遗产保护的冯骥才先生就提出:希望中国也像欧洲一些国家那样,确定一个“文化遗产日”,并提交了《关于建议国家设立文化遗产日的提案》。国务院决定从2006年起,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中国的“文化遗产日”,这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保护文化遗产的高度重视和战略远见,有助于提高人民群众对文化遗产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全社会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因此,这一天从国家到各地市以至每个乡镇,都应采取各种方式保护与弘扬自己的遗产。

    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现存的文化记忆,是祖先给我们留下的财富,是民族文化经历了风雨淘洗后留下的薪火,包含着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念、审美追求与情感记忆。文化遗产日在我国确定的几年来,社会上对待文化的认识和观念都在迅速觉醒,一方面是急速的现代化造成的普遍的文化失落感引起了人们对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回归的企盼;另一方面是协调和整体的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深入人心。科学发展观和全面的政绩观是一种先进和科学的思想。由此,文化遗产的保护、环境保护对弱势群体的关怀自然地渐渐地成为政府与各界的关注点。

    文化遗产日体现着当代中国人的文化自觉,也是一种自觉的文明,这一天我们有许多事要做。文化遗产日是精神和文化的,要使每个公民成为这一天的主人,成为主动的参与者,使国家和政府的举措成为每个公民自觉的文化行动;文化遗产日的主题是纯粹的,是由政府主导的公益性的文化活动日,所有的文化遗产的场所都应免费开放;文化遗产日应当是务实的,文化机构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多为文化遗产的普及和教育做实事,为遗产的保护,包括对非遗传承人的关怀做实事;文化遗产日每年都应有立意鲜明的主题,应对社会有主导性和启发性、对群众有吸引力和凝聚力,以利于树立当代人的遗产观。

    今天,当我们站在新的起点上重新审视大自然和先民留下的一切,不能不让我们感慨万千,我们为曾经拥有的一切辉煌感到欣慰,同时也为传承未来的重任在肩而感到责任重大。在祖先创造的遗产面前,我们每个人都应怀有敬畏之心,守护好遗产就是守护好我们的血脉以及民族的情感与价值,守护好我们的精神家园,延续我们祖先的梦想。我们每个公民都是遗产日这一天的主人。如果所有的机关、学校、企业、社会团体都能积极加入,把遗产日作为提升全社会文明高度的一天,作为全民文化遗产保护行动的庆祝日、普及日、推广日、宣传日,为人类文明奉献中国的智慧和经验,我们也将会赢得世界更多的尊重。我们的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也是人类共享的文化财富和精神向往,我们保护自己文化的同时,也在为人类文明作贡献,我们都有责任为这一天尽力,也有福分享这一天独有的精神和文化快乐。

讲述党的故事 传诵红色经典

    编者按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在重庆调研时曾强调,要运用新媒体宣传红色品牌。党的光荣革命历史,灿若群星的英雄人物,脍炙人口的红色故事,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刻内涵的生动诠释,是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教育的最好教材。要利用这些资源优势开展特色鲜明的宣传教育,传承民族精神血脉,建设共有精神家园,不断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在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之际,中国民协故事委员会等单位主办了第三届中国故事节长三角红色故事会,通过传统的民间故事形式来歌颂中国共产党的丰功伟绩,用红色经典故事来唱响“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伟大颂歌,这是对重庆唱读讲传活动的一个延伸,也是落实中央领导同志讲话精神的一个具体举措。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讴歌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百年奋斗历程,颂扬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夺取革命胜利的丰功伟绩和改革开放取得的伟大成就,5月26日至28日,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故事委员会、中国故事节组委会、浙江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上海民间文艺家协会、江苏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桐庐县委宣传部主办,《民间文学》杂志社及桐庐县文联等单位承办的“潇洒桐庐申通快递”杯第三届中国故事节长三角红色故事会在桐庐举行。

    中国民协故事委员会主任、《民间文学》杂志社社长、主编白旭旻,浙江省民协副主席、秘书长蒋水荣,上海民协秘书长忻雅华,中国民协理事、江苏省民协副主席张丹等参加了这次活动。在招待晚宴上,县领导吴玉凤希望参加活动的评委和故事家们多为桐庐故事发展提出宝贵的建议和意见,开启桐庐县故事创作和表演的新局面。

    担任本次活动的评委有白旭旻,《山海经》杂志社主编毛晓倩以及江苏、浙江、上海三地民协秘书长。

    本次红色故事会活动,以弘扬民间文化、追寻红色足迹为主题,是第三届中国故事节系列活动的第一站。共有来自浙江、上海、江苏三地的33名选手经过层层选拔脱颖而出,参加了在桐庐举行的决赛。选手中年龄最大的78岁,最小的只有7岁。他们声情并茂讲述一个个红色经典故事,颂扬传统的英雄,歌咏新时代的新人物。桐庐县参赛选手俞越、王慧分别获得儿童组与成人组金奖,成为新一届故事节儿童组和成人组的“故事大王”。儿童组华鹏豪获得银奖,成人组邱铿锷、陈亚巧获得铜奖。

    据了解,比赛结束后,桐庐县民协还将组织获奖选手深入到社区、学校、农村,用红色经典故事来唱响“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伟大颂歌,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和谐社会构建。

(编辑:system)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