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贯彻执行中国文联关于各全国文艺家协会开展调研工作的通知精神,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分党组领导罗杨、周燕屏以及机关工作人员等一行7人组成调研组,5月19日至20日深入到浙江省杭州市清河坊历史街区实地调研考察,对该街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举措和街区管委会在民间文艺发展中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增强活力动力,从而推动民间文化的活态传承和提升综合效益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进行了认真分析和深入研究。
一、民间艺术使千年老街获得新生
清河坊历史街区是杭州历史上最著名的街区,也是杭州目前唯一保存完整的古老街区,是杭州悠久历史的一个缩影,积淀了丰富的历史人文遗产。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十年前,这条曾经承载着历朝历代辉煌、寄托着无数杭州人旧日情怀的文化驿站,在千年后风雨凋零,褪去往日颜色,甚至变得有些面目全非。居住环境杂乱,商户冷清,产权错综复杂,民居建筑年久失修。
为此,广大民间文艺工作者和社会各界广泛呼吁,恢复和确立清河坊历史街区应有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并给予了积极指导和热心帮助。作为杭州的历史人文财产宝藏,清河坊历史街区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和现存的历史遗存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如何深入发掘、科学保护、合理利用,完成它在新的历史时期的一次自我救赎和华丽转身,是城市发展与文化建设面临的探索研究和实践的紧迫课题。2000年,杭州市上城区人民政府在专家组的直接指导下,对这片历史地段进行维修、改造,严格按照原有风貌和历史肌理加以保护修复,进行定位和合理布局。街区除保留了老字号外,还引进了彰显特色的百业百态,着重展示杭州清末民初民俗文化、中药文化、百年老字号、民间工艺品、书画、金石文化,饮食文化,引进的各商户达300余家。
自2001年10月开街以来,清河坊历史街区始终以传承优秀民俗文化为己任,经过5年时间的保护、挖掘、整理、传承、开发,整个街区形成了民间手工艺、中华老字号、民间故事(传说)、古建筑、民俗活动等多元共存的民俗文化生态保护区和产业发展示范区,成为杭州彰显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特色基地和重要空间。
二、民间手工技艺使老街充满活力
要使老街区焕发活力就必须以民间文化为依托,把民间文化资源转化为发展文化产业的文化竞争力,使民间文化成为老街发展的“源头活水”,实现民间文化保护与老街区发展的互动和良性循环。通过几年的努力,现在的清河坊仍然保持着古典的文化意韵和浓厚的历史气息,古色古香的特色小商铺一家挨着一家。但最令人流连的是那些花样繁多的民族工艺品以及在亭摊里忙碌的民间艺人。细心的游客都会发现民间艺术和民间艺人是这条街的灵魂。民间艺术在清河坊找到了适合自身生存的市场热土,艺人们也在清河坊开辟出了发展壮大的广阔天空。
三、多彩的民俗表演使老街充满魅力
清河坊为丰富游客休闲娱乐需求,根据杭州的风土人情,每年在春、秋两季举办两届吴山庙会(已经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夏季举办缤纷夜游——状元迎亲等大型民俗活动,这些活动贴近市民、贴近生活,充分挖掘了历史文化题材、表达了百姓安居乐业、喜庆祥和的景象。
通过民间文艺工作者的努力,清河坊恢复吴山庙会、恢复南宋历史上的民间茶会并将它们作为一个旅游会展品牌加以传承和发扬,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每年举办各种状元迎亲、乾隆皇帝戏游清河坊等民间活动,再现历史场景、展示杭州市井风情。通过吴山庙会、中国民间艺人节、状元迎亲、清河坊民间茶会等系列极富民俗特色的大型活动的举办,整个杭城掀起了“百万市民逛广场”的火爆场景。
四、民间艺术是发展文化产业的生力军
以2004年中国民协在杭州召开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工作会议为起点,中国民协与街区共同举办“中国民间艺人节”和民间手工技艺的保护与传承论坛,为全国民间艺人提供了一个充分展示技艺的平台;当年评出的“中国十佳民间艺人”目前都成为各自所在行业的佼佼者,如杭州市铜雕艺术家朱炳仁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他主持的无锡梵宫、峨眉山金鼎、雷峰塔、灵隐寺大型铜雕艺术成为具有世界影响的经典作品。第二届中国民间艺人节评出的“中国十佳民间艺人”之一、贵州苗族民间刺绣艺术家张庭珍是全国先进女能手、全国劳模。她当选十佳民间艺人后,跟她学习苗族刺绣的苗族女同胞越来越多,张庭珍被公认为台江县苗族刺绣行业的带头人。
2009年第三届中国民间艺人节,来自全国3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300余名民间工艺家、民间艺人及专家学者与会,参展作品达千余件,为推出精品和人才搭建了平台。如艺人节上评出的“中国十佳民间艺人”之一、陕西皮影雕刻艺术家汪天稳通过评选在中国皮影界和民间艺术领域有着良好的口碑和社会影响力,他的作品也成为收藏界的新宠。
清河坊历史街区管委会在不断探索和实践中丰富了城市历史文化街区发展理念。在中国民协的指导下,他们坚持以街区的传统商业为主体,以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充分体现市井民俗文化,深入挖掘街区的历史文化内涵,形成具有清河坊特色的文化魅力。
民间文艺蕴含着丰富的资源,但这种资源具有不可再生性和特殊性,因此利用民间文艺必须充分尊重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在城市历史街区建设和文脉疏通衔接上,要秉承“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化遗产保护原则,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宗旨,科学规划、准确定位、持之以恒、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
如今的清河坊历史街区,既是杭州城“老字号”的集聚地,又是文化创意产业特色街;它既是传统的,又是时尚的;它既是中国的,又是国际的;它既是生活化的,又是极具创业活力的。追溯往日文化创造传统,传承优秀民族精神,能够使我们更好地感知当下城市生活的精致之所在。这是清河坊给我们的启示。
(王锦强执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