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有的市公安局交管局在车牌号选择中根据车主需要取消数字“4”,这一做法可以说不利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迎合了消极信仰和日本文化的影响,给人们的思想与生活带来了一定程度的混乱。
数字“4”同其他自然数一样,在中国文化中具有吉祥的象征意义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并早已成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宝贵财富。
我国在空间上以“四方”(东南西北)表完整,在时间上以“四时”(春夏秋冬)表年岁,汉语成语绝大多数为四字语,古代钱币上带年号的铭文也大多铸为四字。我们概括事物总习惯用“四”来归纳,如“四大名著”、“四大传说”、“四大悲剧”、“四大美女”等;读书人用的是“文房四宝”,过年吃的是“四喜汤圆”和“四色糖”……“四”在民俗生活中有“事事如意”的谐音理解。实际上,“四”早已成为国人最吉祥、最习用的一个文化符号。
然而,近20余年来,随着东洋日本文化的传人,诸如罗马历12月31日的“除夕撞钟”、慰问祝福赠送“千纸鹤”、寺庙等旅游景点让游人挂木牌祈愿等做法,以及视“四”为“死”的观念,都让国人在不明不白中接受了日本文化的影响。来自西方的圣诞节、万圣节等,人们知其为西洋基督教文化,而上述东洋日本文化现象却常使人误作自己的民族传统。尽管我国广东省也有“四”、“死”相联的理解,但作为非主流文化现象多年来并未影响大江南北,而近20多年来蔓延全国的忌讳“四”的风习,同所谓的“除夕撞钟”一样,主要是受日本文化的潜移默化。
这样,我们的政府主管部门不能因照顾部分群众的脆弱心理而丢弃中国文化的传统,客观上迎合外来的东西。在车牌号中取消“4”这种看似人性、实则媚俗的做法,却会在更大程度上伤害国人的心理,有损于我们民族文化的维护。
鉴于有的市公安局交管局取消数字“4”的做法有可能为他地所效仿,建议公安部要求各地重视和研究本地的文化传统,停止对“4”牌号的取消,帮助国民保持积极的文化心态,并参与推进中国的文化的保护和建设。
(陶思炎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民协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