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6日至8日,由中国民协和广西文联联合主办的中国苗族文化发展论坛在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举办。中国民协副主席、广西壮族自治区文联副主席、广西民协主席韦苏文,中国民协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赵铁信,广西文联副主席、广西文化厅副厅长唐正柱,融水县委书记梁日春,融水县县长董凌等出席了论坛。
融水苗族自治县,俗称“大苗山”,成立于1952年,是全国最早、广西唯一的苗族自治县,全县总人口49.79万人,其中苗族人口占41.4%。融水素有“杉木王国”、“百节之乡”的美誉,苗族系列坡会群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长期以来,融水苗族人民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芦笙和斗马是当地最具特色的民族文体活动。
6日上午,论坛开幕式在融水会展中心举行,赵铁信、唐正柱、梁日春分别发表讲话。北京大学教授段宝林、贵州民族学院教授李廷贵代表与会的91位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发言。韦苏文和赵铁信代表中国民协向融水县授予“中国芦笙·斗马文化之乡”牌匾。
论坛期间,与会代表深入融水苗寨,参观安太小桑苗族生态博物馆,观摩芦笙·斗马节开幕式晚会,并实地考察了芦笙表演和斗马比赛。精彩的表演和激烈的比赛使代表们切实感受到了融水苗族自治县浓郁的地方文化和民族风情。
在8日举行的主题论坛上,专家学者们畅所欲言,集思广益,深入分析苗族文化的历史和现状,为苗族文化的抢救、保护和开发利用献计献策。
此次论坛总结了以往苗族文化研究保护工作中的经验教训,为今后的工作指明了方向。中国苗族文化发展论坛的成功举办,将会对今后民族文化的研究、保护和发展起到积极有益的作用。(李 刚)
再续苗族文化之美
唐正柱(广西文联副主席、广西文化厅副厅长)
在参加了去年的全国少数民族文化工作会议之后,在美丽的苗乡——融水,召开中国苗族文化发展论坛,非常及时,很有意义,我相信它会对推动苗族文化的发展做出重要的贡献。借此机会,谈点我个人的看法。
苗族是我国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也是56个民族中最古老的,在黄帝的时候就叫“苗”。在建设中华民族共同家园的大目标下,怎样发展好苗族文化,是需要在理论上解决的重大课题。
首先必须明白现在苗族文化进入前所未有的历史转型期。长期以来由于历史的、环境的、自然的各种原因,我国苗族的文化发展是比较缓慢的。半个世纪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苗族文化发展到了一个重要的历史阶段,要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文化形态,进入与开放的经济相适应的现代文化形态。这是非常大的历史进步,苗族文化要有大发展。
大发展的原因:第一,生产力的大发展,科技的大发展;第二,社会格局的大发展,传统的封闭性的文化圈被打破;第三,新中国成立以后,党高度重视少数民族文化,重视少数民族,各民族平等发展,为我们的民族文化发展开辟了新的天地;第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对少数民族文化发展,一方面提供了大的发展机遇,另一方面也是挑战,很多传统的民间文化可能面临着失传,面临着链条断裂,有很多少数民族的语言、风俗可能成为历史。因此,我们必须主动应对,切实保护、传承、发展、弘扬我们的苗族文化。一方面,要把我们苗族文化的精髓传承、保护好,另一方面,要创造苗族的新文化。
植根于人民群众 提升文化软实力
梁日春(融水苗族自治县县委书记)
在2010中国柳州·融水苗族芦笙斗马节即将开幕之际,我们在世界体操王子李宁的故乡——美丽的广西融水迎来了2010中国苗族文化发展论坛的隆重举行,这是全国苗族人民的大喜事,更是融水各族人民的大喜事。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融水苗族在这块土地上曾饱尝苦难。祖祖辈辈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不屈不挠地奋斗,不仅使本民族得到了生存和发展,而且为山区的开发作出了巨大贡献。
在这一漫长的进程中,融水苗族形成了自己优良的民族传统和民族精神,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融水苗族不仅有非常独特的民族生产生活习俗,而且还创立了自成体系的社会伦理、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传统文化等。这些精神财富,世代相传,薪火相继,成为了苗族,也是整个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珍贵遗产。比如吊脚木楼、苗锦、蜡染、银饰等,又比如坡会、踩堂、拉鼓、斗马、打同年等,再比如长篇史诗、埋岩埋词、芦笙语言等。其中,饱含着苗族历史、文化和习俗积淀的苗族坡会群,已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些光辉灿烂的苗族文化,已成为融水的优质文化资产,使融水赢得了“百节之乡”、“芦笙之乡”、“斗马之乡”、“山歌之乡”和“风情融水,神奇苗乡”等美誉。
发掘利用民族文化资源,带动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已是当今被广泛运用的地域战略。改革开放以后,融水苗族传统文化的发掘、整理和研究得到重视,文化界、民族学界,特别是一批新成长起来的融水苗族学者,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成绩。
近年来,我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加大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和发展力度,使民族文化建设得到长足发展。自2007年以来,在建设了民族体育公园、芦笙文化广场和乡镇文化站等一批基础设施的同时,我们还编辑出版了《融水苗族》《风情融水·神奇苗乡》《唱支苗歌给你听》等一批民族文化书籍、歌曲专辑,重印了民间文学三套集成,成立了苗学研究会,举办了两届民族体育运动会和数届“中国柳州·融水芦笙斗马节”。今年,民俗风情歌舞《风从苗山来》、摄影作品《风情融水·神奇苗乡》和《美丽融水——画家眼里的大苗山美术作品》先后进京展演,通过舞台形象、影像作品和漓江画派的美术作品,在首都展现了大苗山风情万种的美丽,得到了观众和媒体的好评,使融水的苗族文化从“养在深闺人未识”到初露真容显魅力,呈现了文化与经济互动的双赢局面,令人备感欣慰。
今天,各地苗族文化学者、名人汇聚融水,参加2010中国苗族文化发展论坛,是融水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又一个新举措。与会的既有高等院校的著名专家、学者,也有政府职能部门的管理者,还有不少热心的社会各界人士,大家对苗族文化发展有着深入的研究、长期的实践和独到的见解。我们相信,通过与会发言者的精彩论述,本次论坛一定能为苗族文化开发和建设带来有益的启迪和思考。与会专家学者在为苗族文化的保护与开发把脉的同时,本次论坛的召开必将提升融水在苗族地区乃至民族文化界的知名度与影响力。
在此,我诚恳地希望大家加强经验交流,共同交流苗族文化发展和经济建设方面的经验和方法。同时,恳请各位领导嘉宾、专家学者对我们融水的工作给予精心指导,并大力支持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我相信,通过这次苗族文化发展论坛的举办,必将加深彼此的友谊,进一步加强苗族地区之间经济领域的横向联系和多领域、深层次的相互协作,从而促进各地方经济社会的共同发展。
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赵铁信(中国民协副秘书长)
中国苗族文化发展论坛在西南边陲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开幕,是我国民族文化研究界和苗族人民,特别是融水县人民文化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对于弘扬我国苗族优秀文化和自强不息的苗族精神,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加强民族团结,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都有其重要的现实作用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苗族是一个古老而伟大、勤劳而勇敢的民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重要一员。苗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其祖先可追溯到五千年前以蚩尤为首的“九黎”部落联盟。苗族的先人长期过着动荡不定的艰难生活,造就了他们吃苦耐劳、英勇不屈、坚韧不拔、无所畏惧的性格和民族精神。澳大利亚历史学家格迪斯曾发出这样的感叹:“世界上有两个苦难深重而又顽强不屈的民族,他们就是中国的苗人和分布于世界各地的犹太人。”
在融水这片热土上聚居、生活着20余万苗族的优秀儿女,融水苗族是中国苗族的重要分支和组成部分。融水的文化艺术,特别是民族民间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绚丽多彩,独具特色,闻名中外。芦笙是苗族的传统乐器,也是苗族人民最为喜爱的圣物。苗寨家家有芦笙,户户爱芦笙,人人吹芦笙。芦笙已成为苗家人的文化象征。哪里有苗寨,哪里就有芦笙;哪里有芦笙,哪里就有苗族人。芦笙一直伴随着苗家的历史进程和生活脚步。芦笙就是苗家人民的心声,芦笙就是苗族时代的脚步声,芦笙舞寄托和表现着苗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蕴涵着奋发向上的民族精神。斗马是苗族传统民间绝技,已有600余年历史,是融水苗族独有的观赏艺术。斗马场面宏大,精彩夺目,惊心动魄。融水苗族的民族服饰、银饰、蜡染、刺绣、织锦等民间工艺品巧夺天工,精美绝伦;苗剧、苗歌引人入胜;盛大的民俗节日有苗年、春社节、斗马节、闹鱼节等等,号称“百节之乡”,丰富多彩。走进融水县,就等于进入了苗族的民间文学的海洋、民间艺术的殿堂和社会民俗的大千世界。
融水县委、县政府历来崇文重艺,对民族民间文化的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格外重视,他们有历史的责任感,有时代的眼光,有文化遗产保护的自觉意识,有先进文化建设的积极主动性,在文化遗产保护和地区文化建设方面闯出了一条道路,取得了成功经验,值得宣传推广。
此次举办中国苗族文化发展论坛是非常及时和必要的。少数民族文化是我们国家重要而宝贵的文化财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任何时候都要重视少数民族文化的研究和发展。中华文化是由众多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组成的人类最具魅力和特色的文化,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首先要从弘扬汉族文化和一个个少数民族文化、一个个地域文化入手。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五千年的中华历史长河中,每一个民族都做出了积极而重要的贡献,汉族在发展过程中融合了众多的少数民族的文化,众多的少数民族文化对汉族文化的形成和发展都作出了重要贡献。所以汉族任何时候都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任何时候也离不开汉族。
因此,我们大家都要切实重视少数民族文化的挖掘、整理、弘扬与发展。只有每个民族的文化都绚丽多彩,姹紫嫣红,中华文化才能绵延不断,繁花似锦,奔腾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