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剪纸集成·豫西卷》于近日由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这是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工作的又一重要成果。
《中国民间剪纸集成·豫西卷》的调查编纂出版工作历时近4年。2006年新春伊始,由河南省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专家委员会成员夏挽群、程健君、倪宝诚、乔台山等组成的考察组,在三门峡市、洛阳市各级党委政府以及党委宣传部、文联、文化局、民协、群众艺术馆及相关机构的通力配合支持下,先后在三门峡、陕县、灵宝、卢氏、洛阳和洛宁等地进行认真调查,足迹遍及20多个乡镇、30多个村庄,采访了索辛酉、杨仰溪、王蓬草、李笑白等知名剪纸艺术传承人10多名,拍摄图片2000余幅,摄录影像资料500余分钟,记录文字数万字,为编纂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调查中,通过深入走访,发现了民间收藏的传统剪纸数千幅,其中明清时期的剪纸数十幅,以及明清时期的剪纸熏样、绣样50余幅。同时,调查组找到了三门峡窗花喜用黑色源于夏代崇尚黑色的答案,解开了长期困扰专家的谜团。调查组还发现了三门峡剪纸亦有原始的点染技艺,即以白棉纸剪成图样再行着色,增强了剪纸艺术的感染力。这一发现打破了学术界中国剪纸只有河北蔚县才有点染剪纸的认识,体现了中原文化的原发性、丰富性和包容性特征。此卷收集了大量的关于豫西剪纸的歌谣、口诀及大量的民俗事象,确保了《中国民间剪纸集成·豫西卷》的编纂既完整地反映又忠实地记录豫西剪纸粗犷豪放、质朴夸张、构图简洁、厚重凝练、内涵丰富的特点,生动体现了豫西一带剪纸原汁原味的原生态艺术和中原农耕文化的美学特征。
为保证编纂工作的顺利开展和书稿质量,河南省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工作委员会、河南省民协先后4次组织抽调相关专家和民间文艺工作者进行文字资料收集和影像图片资料的制作,使所收录资料更加翔实、准确、丰富。同时,河南省民协领导和专家先后进行实地调研,数次召开专题会议,进行具体布置,并两次集中编纂人员反复修改,分章核校,集体审稿,确保了该书从豫西剪纸的历史起源、民俗内涵、代表作品、制作工具材料、工艺流程、传承脉络、歌谣与传说故事、流布情况等进行了文字、图片、影像的动态记录。该书的出版对研究中原剪纸艺术的历史、传承、发展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