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津民间流传着这样的话:“先有娘娘宫,后有天津卫。”这说明娘娘宫在天津人民心中深深扎下了根。在我国第五个文化遗产日即将到来之际,“民间保护天津皇会基金”启动仪式6月8日上午在皇会发祥地——天津天后宫举行。这是国内首次出现的由民间发起、为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设立的专门基金。国务院参事、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协主席、基金管委会名誉主任冯骥才出席启动仪式。
天津皇会是为祭祀海神——天后娘娘诞辰而举行的大型庆典,是天津最为隆重的民俗活动。作为古老的妈祖文化遗产,天津皇会在2008年6月被列入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了更好地挖掘、整理、抢救和恢复性保护天津皇会这一宗重大的文化遗产,天津社会各界热心于民间文化保护的有识之士倡议、支持并资助成立了天津第一个纯民间的文化保护基金“民间保护天津皇会基金”。
冯骥才在采访时说:“如今挂上国家遗产牌子的天津皇会,没有被‘开发’和商业化,没有迎合与屈就市场,没有一味地媚俗而伤筋动骨;它犹然保持民间文化自娱自乐的本质,保持着它原始的生态和本真的气质。在日益现代化的社会中,其魅力则愈加迷人。如今这样的非遗已经不多了。但往深处了解,皇会却存在着隐忧。天津皇会在整体规模上,已处于萎缩状态。20年前,天津皇会约400道,但现今天津皇会已是近百道了。此外,各会老一代的传承人大多在六七十岁,或年纪更大。这些传承人都是传承有序,身怀绝技,甚至是‘活化石’般的人物。但如何使他们身上的非遗传给下一代是个大问题。皇会需要后继有人,但自发地学习这种非遗的人愈来愈少。皇会是不营利的,能不给他们帮助吗?能听凭它们自生自灭吗?”
因此,冯骥才召集社会各界有识之士,发起组织“民间保护天津皇会基金”,作为天津第一个纯民间的文化保护基金。“民间保护天津皇会基金”作为专项文化保护基金,托管于天津市冯骥才民间文化基金会,目前基金总额已经超过100万元。
该基金将秉承“民间保护”的理念,致力于天津皇会的传承、保护和研究工作,扶持和奖励有特殊贡献的民间表演老会,促进皇会文化的传承有序,持续发展,向世界弘扬天津妈祖文化。
该基金将按照《基金会管理条例》和《天津市冯骥才民间文化基金会章程》的有关规定,独立规划,独立运行,独立核算。奖励基金的评审每年一次,评选结果在天后娘娘诞辰日(农历三月二十三)公布。各参评的民间传承组织(老会)和传承人,由各民间组织(老会)申报,也可由基金管委会成员推荐。评委由基金管委会聘请的专家担任,最后经管委会主任会议审定批准。
作为基金管委会名誉主任,冯骥才对记者说,今年国家文化遗产日的主题是“非遗保护,人人参与”,这也正是设立“民间保护天津皇会基金”的初衷。该项非遗保护的资金全部来自于民间,来自方方面面的热心人士,大家自发结合,在很短时间内形成了这样一只专项保护基金。冯骥才强调:“非遗保护,政府是第一保护人,同时来自民间的力量也不容忽视。‘民间保护天津皇会基金’是第一只由民间发起的专项保护基金,如果有更多的民间人士能为我们的民间文化自觉出力,做一些事情,那将是非遗保护的又一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