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国艺术报>要闻

走捷径直达世界一流——国家大剧院的世界“取经路”

时间:2011年09月02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郑荣健

    一段时间以来,国家大剧院的歌剧制作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

    在第三届歌剧节集中呈现《卡门》《托斯卡》《赵氏孤儿》《蝙蝠》等歌剧之后,《图兰朵》《爱之甘醇》也相继登陆金秋舞台。8月25日至28日,“世界第一弄臣”里奥·努奇携歌剧《弄臣》再度唱响国家大剧院。首演后,有的媒体以“里奥·努奇长跪谢观众”为题进行报道,再现了此次演出的火热场景。同时,以袁晨野、么红等演员为主演的本土班底也精彩演绎。至此,国家大剧院“平移世界水平”,初步实现了歌剧的本土化“移植”。

    截至7月,国家大剧院已经完成“院藏剧目”19部,演出日程也已安排到了2015年。这样的“院藏剧目”还在以每年6-7部的速度增加,以实现至2015年储备50部的目标。从演出情况看,这一年里,国家大剧院每月都有歌剧剧目推出。全年无休呈现歌剧精品,对国家大剧院这个国家级的表演艺术中心来说,以歌剧为主营特色,着力艺术创作与生产的品牌特征逐渐清晰,“大剧院制作”也展现出了绚丽的发展前景。

    这一切来之不易,更不能不提国家大剧院的“取经”经历。

    走出去:钻进铁扇公主的肚子里“取经”

    国家大剧院自立院之初就将自己的发展目标锁定在世界知名剧院的重要成员和中外艺术最大的交流平台。这就要选择一种能够体现剧院的艺术水准,并能够形成国际艺术交流对话平台的艺术形式。在国家大剧院院长陈平看来,有着400多年历史的歌剧,堪称艺术皇冠上的明珠,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魅力。所有的知名剧院,无论是在伦敦、巴黎,还是在纽约、意大利,最能够代表其艺术水平的一定是歌剧。于是,大剧院人选择了歌剧,并以歌剧为主营特色。“作为国家级的表演艺术中心,国家大剧院要坚守高雅艺术的阵地,做艺术星空的守望者,就是要占领歌剧高地,与世界对话。”陈平说。

    那么,在战略性的定位之外,对每一个大剧院人来说,有的问题可能变得更为具体和直观,比如运作世界上最先进的舞台机械设施等硬件设备,比如选择或设计歌剧制作的流程和组织结构等。大剧院人把目光投向了歌剧的故乡和海外的同行,他们决定“取经”。

    早在国家大剧院开业运营之前,大剧院人就遍访欧美主流歌剧院,进行了扎实的考察和学习。几年来,四五十家世界一流歌剧院,像美国大都会歌剧院、意大利斯卡拉歌剧院等,都让大剧院人印象深刻:一是他们常年演出的歌剧剧目基本都在20部左右。陈平对此深有感触,认为有着世界上最先进硬件设备的国家大剧院,在坚守艺术质量的前提下,保证一定的数量和规模,也是谋得持续的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二是他们在运作剧目或舞台技术操作上的高效率,以致大剧院人亲切地称之为“取到的真经”。

    “2010年10月,我们一行10多人赴美国大都会歌剧院考察学习了整整一个月。大都会与欧洲很多剧院都不一样,它不同于我们熟悉的演出季制,而是不同剧目轮换演出。最大的特点在于舞美背景转换快,经常可以隔天演出不同的剧目,对于提高舞台利用和舞美设计的效率,甚至舞台调度各个方面都是一个极好的学习范例。这次考察,给我们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国家大剧院演出部制作组负责人关渤说。

    这次考察,被陈平比喻为“钻进铁扇公主的肚子里去取经”,“9点进去第二天凌晨4点才出来,就为了看大都会是如何实现连夜换景转台同时演出不同剧目的。辛苦,体力透支,但收获是丰厚的。大都会歌剧院院长说,在历史上没有看到过任何一个国家的人像你们这么扎实地来学习。最后他们破例将所有的会议都对我们开放,所有的档案都让我们查阅。”关渤笑称,“钻到铁扇公主的肚子里取到了真经,再累我们也觉得很开心。”

    请过来:平移世界水平

    2011年5月,国家大剧院歌剧院,歌剧《托斯卡》的彩排刚刚结束。

    此时,一个名为“信报片儿汤哥”的微博账户接连上传的微博已被很多博友转发:

    “大剧院版歌剧托斯卡彩排刚结束,精彩至极,喝彩声一片。”

    “这版《托斯卡》演员超级棒、舞美超级棒、灯光超级棒,敢断言,没听过歌剧拿这版《托斯卡》下手,你一定会对歌剧中毒。”

    这部被业内人士评价为“堪称完美”的歌剧《托斯卡》的出现,陈平认为并非偶然,“西方歌剧有400多年的历史,他们都吃透了歌剧艺术,而我们才几十年的历史。国家大剧院制作歌剧,第一个做法就是请国际一流的导演、舞美、服装、灯光来提高我们的制作水平。这就是我们歌剧制作中的国际化战略。”可以说,经过调研、筹划,大剧院人逐渐明确了一个战略目标,即世界一流歌剧院的制作演出水平。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他们选择了另一种经济、高效和符合艺术规律的方式:在全世界范围内邀请一流的主创主演团队加盟剧目制作。这一举措让大剧院的制作从一开始就有了一个不俗的“取法乎上”的起点。

    2008年3月,与普契尼节日基金会合作推出歌剧《图兰朵》;2009年,分别与威尼斯凤凰歌剧院、意大利帕尔玛歌剧院、挪威歌剧院等合作,先后推出《蝴蝶夫人》《弄臣》《魔笛》;2010年,经典剧目《卡门》的创排中,国家大剧院请到了著名导演弗兰切斯卡·赞贝罗。此前,赞贝罗已经导演了5个版本的《卡门》,可谓《卡门》导演独一无二的选择。舞美彼得·戴维森则在英国相关领域排名前五。歌剧《茶花女》的指挥是洛林·马泽尔。《托斯卡》请来了导演强·卡洛,《蝙蝠》的导演是英国的史蒂芬·劳利斯。2011年,曾经担任意大利两家歌剧院的院长和一个乐团的艺术总监的朱塞佩·库恰应邀担任国家大剧院歌剧制作顾问。

    对此,陈平表示,“可以说,我们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们希望请到这些世界知名的艺术家,从而将世界水平平移到国家大剧院,帮助我们的歌剧制作从一开始就有一个较高的起点。”

    携手走:“三步走”的替代战略

    回首国家大剧院3年多的艺术生产与创作之路,陈平感觉很庆幸,“这3年多的发展历程,国家大剧院没有走弯路,应该说,我们走的是捷径,实施了一系列正确的战略决策。”其中,“替代战略”不能不提。

    “替代战略”指的是从引进剧目到联合制作,不论和谁合作,国家大剧院都要参与其中一部分制作,从舞美制作到中国组演员的配置,坚持培养锻炼自己的制作和演出力量。

    歌剧《弄臣》最能诠释国家大剧院的这一战略。2009年《弄臣》首轮演出,400余人的演员、合唱团、乐团均由帕尔玛皇家歌剧院全权负责,大剧院仅负责舞美、服装、道具等硬件的制作与提供;2010年《弄臣》第二轮演出,乐团由帕尔玛皇家歌剧院管弦乐团替换为中央歌剧院管弦乐团;2011年《弄臣》三度上演,除外国组主演依旧延续以往阵容外,合唱队、管弦乐团、舞美、服装、舞台监督、中国组主演以及角色演员的挑选全部由大剧院自主完成,这部威尔第经典巨作已经从意大利深深“移植”到大剧院,实现了“本土化”。而《弄臣》第三度上演不仅大受观众追捧,连里奥·努奇都感叹这是他460多场《弄臣》演出中最激动人心的一场:“整个舞台上的所有人都非常棒。所有演员包括合唱队的演员都非常专注,他们的每一个动作、表情和反应都非常完美;乐队在吕嘉的指挥下表现出色,我觉得他们的演奏可以出碟发行了。很多人问我,这是《弄臣》吗?我想说今晚是真正的《弄臣》。”

    “今年的《弄臣》收获的观众掌声格外让我们心动,因为这些掌声肯定的是全班‘大剧院制作’。”陈平表示,“国家大剧院独立享有19个制作剧目的版权,我们尝到了创作出品的快乐。”也许,对国家大剧院来说,还有一点至关重要,“在三步走的战略中,我们最终形成了自己自主的制作体系”。可以说,替代战略完全实现。

    走捷径直达世界一流,国家大剧院用自己的全新探索,不仅接轨国际,也在推出本土原创歌剧方面给人惊喜。2009年至今,先后推出的原创歌剧《西施》《山村女教师》《赵氏孤儿》等,以歌剧语言讲述中国的故事,展现出鲜亮的中国特色。对此,德国柏林歌剧院院长感叹:“当世界各国歌剧院都在感叹歌剧艺术式微,歌剧艺术的观众在大量流失的时候,我们发现,在中国,歌剧艺术正呈现欣欣向荣的发展态势,正在成为世界歌剧艺术版图中的新亮点。”

(编辑:system)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