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悉闻,南京市鼓楼区政府投资1600万元从英国引进的水幕电影在盛极一时、每况愈下的11年经营之后,因无力承受过高的花费而歇业。11年的时间不短,足以令热点降至冷点,也足以令焦点走向边缘,乍一看来,水幕电影的歇业近乎新兴事物由盛而衰的自然走向。政府投放巨资引入高科技产品,带动城市经济、文化发展之举无可厚非;毕竟其曾是“南京山西路市民广场的一大亮点”,说它未能考虑百姓真正的消费需要也稍显牵强。在巨资文化工程“华而不实”、“过度消费”的反思中,我们是否也应对水幕电影这一舶来品进行一番重认。引进水幕电影至今,我们对一些概念的理解似乎并不到位,相当于拿来一件先进的工具,却没有搞清楚它如何使用。
水幕电影更是水幕,而不是电影。水幕电影对场地的要求很高,需靠近江湖河海,或有良好供、排水系统的人工水源;时间限制也很严格,寒冷的冬季及风雨雾雪皆会影响其放映;水幕十分脆弱,水质差异和环境因素均可引起诸如色彩失真、画面走形等多重观影效果损伤。由此可见,水幕不是电影最适宜的放映载体,甚至是最不适宜电影放映的载体。而市民观看水幕电影和在影院中观影的审美期待也是截然不同的,他们看的是水幕奇观,而非追求画质音响效果,也非观赏故事情节,新鲜感会随着经验的重复而淡去,重复的奇观将不再是奇观。把水幕建在市民广场,对于每一位市民来说,本来就意味着无论它有多昂贵的成本、多高端的技术内核,都只能是一次性或仅有的几次性使用。
水幕电影更是自然,而不是技术。虽然水幕电影是以水幕发生器、专用放映机、特制电影胶片等现代技术为支持,但它终究是基于水这一自然物象形成的景观,它更适于表达自然而不适宜展示人文。从国外进口专门的电影胶片在市民广场循环放映,相当于把水幕电影仅当成露天电影院或汽车电影院,显然并未物尽其用。水幕电影所在环境(市民广场)及呈现方式(露天放映)都天然地决定它无法作为真正的消费品纳入市场运营的链条,故而将之引入城市的最初,就不应回避其前景难以为继的事实。换言之,水幕电影应远离城市,向自然风景区、旅游胜地去寻求出路,不但有接近水源的可能,更兼当地神话传说的滋养,以声光电形式将山水中蕴藏的古今奇人、奇事、奇景作淋漓展现,令游客有身临其境的奇特体验。作为旅游观光的一次性消费,只要内容精彩,也能赢得利润,不至无人问津。自然景区宣传与其以文字、画册为载体,不如以自然表现自然。
我们都嘲笑过买椟还珠故事中那个本末倒置的郑人,但前提是我们应当弄清究竟何者为“本”,何者为“末”,具体到水幕电影来说,恰恰水幕这个“椟”是值得重视的,而我们却为电影这个“珠”所障,固守“电影”的传统概念,以至于“大材小用”,没有为水幕找到最能展现其“才华”的领域。这也折射出我们今天发展文化艺术,虽然摆脱了曾经的保守固执,开始大方地敞开视野欢迎新事物,却不求甚解、急于展示,以文化艺术工程能和世界接轨为旨归,却在运行方向上产生了致命的偏差,造成经济和时间上的损失。郑人在买椟还珠之后,也必定在思考这“椟”如何能为我所用,有关方面当下要考虑的是,如何能给“椟”配上一颗更明亮的“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