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国艺术报>要闻

执著黔地乡土的“歌者”——访贵州省文联副主席欧阳黔森

时间:2011年08月12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邹小凡

执著黔地乡土的“歌者”

——访贵州省文联副主席欧阳黔森

    “获得第三届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称号,对我是一种激励,也是一种鞭策。”现任贵州省文联驻会副主席的欧阳黔森谦虚地说道。作为贵州“第三代”作家的代表,他的中篇小说《白多黑少》、短篇小说《断河》曾入围第三届鲁迅文学奖,长篇小说《绝地逢生》《非爱时间》等均获得过较多奖项。同时,他也是一位“越界”的作者,他编剧的电视连续剧《雄关漫道》《绝地逢生》获中宣部第十届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全国电视剧飞天奖等荣誉,编剧制作的电影《云下的日子》《幸存日》也取得不俗的成绩。面对荣誉,他很淡定,而谈到他的文学创作时,他的声音中却有着一丝不易为人察觉的兴奋。

    坚守:“文学是我思考世界的方式”

    出生在一个普通地矿家庭的欧阳黔森从小就开始孕育文学的梦想。读书期间,他便对文学有着很强的感悟力,只要一有时间,他就如饥似渴地搜罗各类文学书籍看。在那个缺书的年代,鲁迅等作家的著作给了他巨大的影响,也锻造了他的文学观念。“作家应该是思想者,只有有思想的人才能提升文学的高度。而良好的文学修养和深刻的思想造诣才能孕育出优秀的作品。”欧阳黔森如是说。

    高考后,他进入贵州地校读书。毕业后顶替父亲在地矿所的职位,成为一名地质技工。从此,他开始拿着地质锤和放大镜,奔走于贵州的十万大山之间。地质工作是艰辛的,经常要拿着地质锤和放大镜奔走100多里路。不仅要翻山越岭,还要承受风吹日晒,最令人苦恼的是,住在山里一点娱乐都没有,生活非常枯寂。而每次出门工作,他都随身携带几本自己喜爱的文学书籍,一有空闲就拿出来看。艰苦的工作锤炼了他的意志,而文学也引导他更深入地理解生活、认识世界。他说:“在这段时间里,文学是我劳累时最重要的慰藉方式。”而后他开始了文学创作,其中很多人物形象是以地质工作者为书写对象。可以说,这是他长期积累和升华的结果。

    几年后,寻找机会来到贵州大学中文系进修的欧阳黔森文学创作进入了一个小高潮。诗歌、散文、小说等作品频频在各种期刊上发表。毕业后,他离开了地质工作岗位,转而经商。虽然工作变了,没有变化的却是对文学的挚爱和执著。1999年,在《当代》发表短篇小说《十八块地》是他创作高潮的新的开始。短短4年时间里,他在《人民文学》《当代》《十月》《中国作家》《散文》等刊物发表短篇、中篇、长篇及散文、诗歌、文学评论共计200多万字,给久已沉寂的贵州文坛注入了一股清新的空气。

    尽管被称为继蹇先艾、何士光后第三代贵州作家的代表,欧阳黔森并没有太多认同这一称号,他更多关心的是贵州文学和文化发展当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正如他所说:“贵州文学、文化发展相对全国发达地区是落后的,所以我才获得这么多的荣誉。我们能做的就是要用我们手中的笔,为家乡更好地写作。”

    越界:“影视生产要主旋律,也要市场”

    正是出于为家乡的文化建设出力的想法,欧阳黔森开始了他的转型,也迎来了他在影视生产领域的创作实践。

    2006年,为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欧阳黔森受命担任电视剧《雄关漫道》的编剧。在拍摄《雄关漫道》的70天时间里,他随剧组转战拍摄,行程万余公里。由于剧本在审查后需要做大的改动,但当时离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只剩下5个月的时间,演员已经进组了,却还拿不到成熟的剧本,导演急,演员急,欧阳黔森更急。他利用导演的空闲时间与其讨论研究剧本,然后修改。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加班加点改剧本,使自己的创作不耽误电视剧拍摄的进度。为此,他经常一夜只睡四五个小时。长期的熬夜使他整个人都瘦了一大圈,他自己却笑称正好减肥。欧阳黔森这种执著、敬业的态度感动了整个剧组。为表扬他在剧组中的出色表现,八一电影制片厂曾发公函至贵州省委宣传部高度赞扬他为《雄关漫道》顺利完成拍摄所做的工作,称“欧阳黔森同志以他娴熟、丰富的写作经验和厚实的党史、军史知识,与导演精诚合作,顺利完成了剧本的定稿,他任劳任怨、不计个人得失,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优秀作家”。

    2008年,他又担任电视剧《绝地逢生》的编剧。该剧以贵州省乌蒙山区农民的真实生活为主要内容,通过盘江村村支书带领全村人在石漠化极其严重的土地上求取生存、勤劳致富的艰辛历程,展现了当地农民可歌可泣的心灵史诗。此剧在央视一套播出后,得到了广大观众的好评。此后,欧阳黔森又投入了电影《云下的日子》《幸存日》的编剧和拍摄之中。

    主旋律的影片是欧阳黔森编剧的重要取向,他说:“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我国经济有了长足发展,而文化生产却相对薄弱,主流价值观在影视文化生产中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要么太过刻板,要么过于娱乐,主旋律影视和市场化没有得到很好的契合,而我就是想写观众爱看的作品,同时积极传播我们的主流价值观。”

    创新:“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

    从事剧本创作对作家也是一种考验,同时,主旋律影视要取得观众的强烈共鸣也是很有难度的。欧阳黔森表示,“我的主旋律创作力求从大写的‘人’的角度来写故事,写好了鲜活的人物,才能赢得观众。”

    2009年,贵州省委宣传部支持贵州日报报业集团成立黔森影视文化工作室,欧阳黔森担任工作室的制片人和编剧,担子又重了。工作室刚成立时,在发展中面临诸多问题。为此,欧阳黔森立足于创作有影响力的作品来打开局面。《云下的日子》等作品的成功也彰显了他的努力。

    “只有不断的创新,才能产生新的、有影响力的作品。”欧阳黔森说。此时,也有众多投资人将目光投向了欧阳黔森,但他牢牢把握“有所为,而有所不为”的原则,依然在主旋律和地域特色上做文章,工作重心放在作品艺术特色的打造上,力争不上马则已,上马就要有特色。他说:“我的工作主要是对作品的艺术把关,演员、资金必须服务于影视剧艺术质量的提高上。”

    今年5月,贵州省“十二五”规划的6部重点电视剧签约投拍仪式在贵阳举行。此次签约投拍的《伟大的转折》《二十四道拐》《磅礴乌蒙》《蓝色乌江》《春晖》《大歌》6部电视剧总集数达176集,总投资金额1.18亿元,全部取材于贵州,分别将于今明两年开机拍摄。“贵州作为相对经济发展落后的地区,如何打造自己的特色产业,文化产业是一条好的途径。具体落实到影视剧文化中来,充分发掘贵州的地域文化特色,展现历史和当下的贵州,力争贵州影视发展完成输血到造血的转变是我工作的目标。”欧阳黔森对贵州省文学和影视文化产业的发展充满了信心。

(编辑:system)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