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国艺术报>要闻

选秀节目秀隐私,可怕!

时间:2011年08月10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王新荣

    据报道,湖南卫视老牌选秀节目《快乐女声》为吸引眼球,不走寻常路,以选秀节目混搭真人秀,50多个高清摄像头昼夜直播选手生活起居,上演现实版《楚门的世界》,甚至是现实版的《宫心计》。选手的一举一动皆被网友围观,几乎每天都有数千人参与直播讨论,几乎每天真人秀都能“不负众望”地发生点什么,其“窥私”之嫌遭遇公众普遍质疑。台前幕后的种种迹象不禁让人生叹:本届“快女”选秀,火的不是场内唱功比拼,而是场外绯闻八卦满天飞。

    真人秀与选秀节目相结合,主办方美其名曰让歌迷在第一时间了解“快女”们追逐梦想的成长过程。但明眼人都看得出,此举紧紧扣合了窥私、猎奇的大众消费心理,从而使节目的关注度大增。其连锁反应的市场营销策略,最终诉求无非还是满足大量吸金的商业目的。据报道,人气高的选手将获跟拍一天的优待,而人气低的选手则可能站上终极PK台,从而刺激各家“粉丝”恨不得带上放大镜来真人秀“找茬”,以便“损人利己”。选手们稍不留神的任何一个情感宣泄都有可能惹祸上身,被网友们揪住“小辫子”,演绎出一套有理有据的“心机说”、“虚伪论”。这不禁让人慨叹,真人秀毁的不只是一帮单纯可爱的追逐艺术梦想的女孩,更在于被摄像头无限放大的一个个琐碎细节于无形中消解了艺术与现实本应秉持的审美距离,让艺术审美悄然远去。

    艺术的审美体验,源于丰富的审美想象;而心无旁骛的审美想象,则根植于恰如其分的审美距离。零距离赤裸裸的网络围观在一定程度上压缩甚至消解了艺术创造的空间,消弭了艺术与现实的界限,其后果就是在大众娱乐化的浪潮里,过度沉迷于娱乐至死的不良倾向,从而从根本上解构了艺术的本体价值及其讽喻当下、针砭时弊的优良传统。这不禁让笔者联想到日前有关媒体披露的微博围观式电视新闻访谈,说此类节目为增加其视听效果,如何选择“情绪亢奋”的嘉宾,甚至让主持人标榜“愤怒风格”,如何让节目配以煽情的音乐,使得新闻访谈节目的演播室很多时候更像一个晒“火爆”的秀场云云。“情绪”与“气势”压倒了观点的合理性,这种集体宣泄式的网络围观,对于电视传媒来说,往往产生适得其反的艺术效果。

    《快乐女声》,这个标榜“想唱就唱、唱得响亮”而走进大众文化视野的选秀节目,曾让无数名不见经传的音乐人崭露头角、实现了明星梦,其广接地气的姿态、注重专业实力不拘一格的评价标准,曾被人喜闻乐道。而在日渐式微的今天,一些选秀节目拼的并非选手的才艺高低,而是曝点的影响大小,而全天候直播的真人秀正是制造曝点的最好方式,甚至选手在真人秀里表现出来的情商都会直接影响比赛结果。名利的刺激和尊严的沦丧都可能使伦理道德更显苍白无力,长此以往后果将不堪设想。据说,国家广电总局拟出台对卫视娱乐节目的“限娱令”,正是基于电视传媒中不断井喷增长的娱乐节目所诱发的过度娱乐化倾向的一种反应。明确文艺为谁服务的前提,怎么服务的问题,的确应引起媒体从业者的高度重视和深刻反思了。

(编辑:system)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