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5·12汶川大地震发生时,他们冲到灾难第一现场,既是灾难的记录者、见证人,又是救援现场的志愿者。在恢复重建阶段,他们不仅出作品、办展览,大力宣传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而且为灾区人民心灵重建作出了自己独特的贡献。他们就是——
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中的四川摄影人
在刚刚结束的2011年全国摄影工作会议上,四川摄影人再次赢得热烈掌声——在大会交流发言中,四川摄协详细讲述了四川摄影人3年来参与5·12汶川大地震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的动人事迹。事实上,由于在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工作中表现突出,近几年来,四川摄影人不仅在全国摄影界不断收获各种成绩和赞誉,而且,作为一种特殊力量、一个文化群体,他们也已在整个文艺界乃至全社会小有名气。
第一时间冲到灾难现场
2008年5月12日下午2点28分,汶川大地震撼山动地,一场灾难突然降临昔日平静而繁华的巴蜀大地。
就在地震后几分钟,四川身处极重灾区的最基层的摄影家们就已经冲到了灾难第一现场。他们不顾生命危险,以高度的职业敏感和摄影人的责任担当迎难而上,成为灾难的第一记录者、见证人。什邡摄影家王新富的《地震时刻》、成都摄影家陈燮发出的第一张灾难现场照片《夹缝男孩》、绵阳摄影家杨卫华的《敬礼娃娃》……无不是拍摄于地震及余震的第一现场。
更值得一说的是,这些摄影家在面对拍摄和救援不能兼顾时,都毫无例外地选择了放下照相机,参与到救援队伍中,成为救援现场的志愿者。
东汽摄影家谢瑞发地震发生后第一个冲到了逃生大门前,在他用力拉开已变形的大门后,却没有在第一时间逃生,而是为其他人挡住了回弹的大门,结果腰椎第三节被反弹的门把手砸断。等逃出后,他又借了台相机不顾剧烈疼痛开始记录,直至彻底躺下。后来医生告诉他这是冒着全身瘫痪的危险在工作,他说:“当时哪里想得到这些,也根本不知这些危险。”
杨卫华在“5·12”当天下午不顾性命地冲进北川城,在北川中学的废墟上参与救援,磨破几双手套,双手也磨出了血,人累得虚脱。他说:“在最初的时刻我只能在休息的间歇拍几张片子。当时的情况哪里顾得上拍片。”
还有乐山摄影家靳岷江,他是在为映秀镇受灾群众运送给养的路途中牺牲的,这是已知的四川省摄影家牺牲在抗震救灾前线的第一人。
……
据统计,在中国摄协组织的“2008年全国抗震救灾优秀摄影家”评选中,四川省就有40人荣获这一称号。作为优秀的摄影人,他们真正表现出了应有的责任与担当。
出作品、办展览,宣传抗震救灾精神
进入灾后恢复重建阶段后,为配合党和政府的工作,宣传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四川摄影人又开始出作品集、办展览,以此鼓舞灾区人民恢复重建的士气。
仅从四川省摄协组织的活动中就能看到这些画册和展览的丰富性,以及四川摄影人参与的广泛性:组织“5·12”四川汶川大地震展览及出版画册,出版反映灾后人民群众生活的《爱的见证——摄影家眼中的灾后重建》大型画册,承办《“5·12”汶川特大地震》在日本东京和《“凤凰涅槃 辉煌重生”——灾后重建摄影展》在香港星光大道展出;出版苏碧群的反映抗震救灾精神的大型画册《瞬——“5·12”汶川大地震》,金平的反思“5·12”灾难的大型画册《天问》,田捷砚的首部反映“5·12”汶川特大地震的航拍画册《震前震后》。今年还先后参与完成了《影像见证汶川涅槃》《大爱、情怀——文艺工作者抗震救灾、恢复重建三周年》《永恒瞬间——“5·12”汶川特大地震三周年摄影纪实展》展览及画册组织出版工作。这些展览及画册里的许多作品已经成为影响当代和今后一个时期的经典之作。
送摄影到基层,参与灾区人民心灵重建
文艺是抚慰心灵创伤的润滑剂。自汶川大地震以来,四川省涌现出众多摄影志愿者,其中不乏优秀人才,他们积极参与到文化事业之中,最主要的是建立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志愿者团队,将工作延伸到了乡村,为灾后重建,特别是文化重建和灾区人民心灵重建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四川省摄协的主导下,摄影志愿者团队发挥所长,加大了“送摄影到基层”的力度,为灾区群众、基层群众和偏远地区的文化建设做实事。3年来,每年都要组织10多次到地震灾区和偏远地区、民族地区,开展“文化惠民”活动,地震灾区和市州一级的活动则更多。这是四川摄影人在长期的摄影实践中的自觉惠民举措,在为基层服务的同时,也能创作出优秀的摄影作品,这些经验在文化惠民的多样性和方式上以及所取得的成果都具有积极的探索意义。
摄影的优势是可以把照片直接送到群众手中。受惠于科技进步,“即拍即打”是最受群众喜爱的“摄影惠民”形式,是发挥摄影的艺术特长,把文艺成果送到老百姓生活中最直接的方式,是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现实的最充分体现。组织和实施这些活动,摄影志愿者是绝对的主角,他们有效的协调和良好的分工、配合,使这个团队的工作成效显著而富有朝气。来自社会不同层面、不同地区的志愿者们,在这个环境里学习和提高,为了共同热爱的事业贡献着自己的智慧、时间,赢得了群众的肯定,也收获了优秀的作品。去年在重灾区理县桃坪羌寨开展“摄影惠民”活动时,村里50多岁的龙秋花大妈,站在天安门的背景布前拍完照后,很满足地说:“这下对了,我们全村人照过相后都算去过天安门了。”另一位阿妈的全家福虽说只有自己一个人,但她一点也不觉得失望,她说“孩子们现在外地打工,不过没关系,我会把照片寄给他们,让他们看看大家都在关心我们,我们在家的生活非常好,这样他们就可以安心的工作了。”今年5月《人民画报》杂志选择了志愿者在桃坪拍摄的反映灾后重建主题的作品作为封面,这就是对摄影志愿者最大的褒奖。
值得关注的是,摄影志愿者出行费AA制是震后坚持下来的一个惯例,大部分“文化惠民”活动,四川省摄协和所属网站起到引导、组织的作用,负担租车、照片打印、装框等必要的耗材,有时请一到两位省内知名摄影家现场指导。其余吃、住等一概由摄影志愿者自己负担。比如去年志愿者们策划的“最美全家福”大型摄影惠民活动细则之中就明确规定“摄影师出行费AA制,专人负责,公开透明”。
汶川大地震以来,四川省广大摄影志愿者一直就这样默默地表达着对灾区人民的关爱,也享受着这份温暖,表达出这个群体博大的人文情怀。中国摄协副主席邓维说:“一连3天,十几位四川省内各地的摄影志愿者,他们年龄各异、经历各异、处境各异,但人人竭尽全力做好自己分工的事情,尽心竭力让灾区群众感受到摄影人的一片诚意。这些志愿者没有报酬,事后的相关报道中也没有他们的名字。望着他们疲惫不堪、满是泥浆的身影,听着他们相互鼓励、从容达观的笑谈,油然而生的只有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