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大众篆刻——李岚清篆刻书法艺术展”吸引了众多观众。鲁 鹏/摄
一拨拨的观众涌入中国美术馆,上来就问:李岚清篆刻书法艺术展在哪儿?
“直走,正厅。”5月下旬的中国美术馆前台,引导人员这样熟练干脆地回答。
依言走进正厅。一枚“大众篆刻”的印章造型映入眼帘,格外醒目。它点明“大众篆刻——李岚清篆刻书法艺术展”的主旨所在,也在隐隐发问:2000多年前的秦汉之际就奠立形制的中国篆刻,在今天如何进一步发展?如何超越已有的传统性内容和各种经典的法则样式?又如何使属于“小众”欣赏的篆刻走向“大众”,成为大众理解和欣赏的艺术形式?
甚至我们直接质问:篆刻=古老、程式、象牙塔?
才不是这样呢——看过展览的人都会这样回答你。550件篆刻、200余件书法、400方圆石,以及众多图片、文字被分为“游心印海”、“以印铭史”、“情系神州”、“印迹人生”、“文化拾贝”、“诗印书情”、“走出国门”、“素描大师”8个部分,构成恢弘规模,可以说每一件作品镌刻着一段历史、一次经历、一则故事、一份情意,充分体现出李岚清将自己的政治抱负、文化学养、人生境界与篆刻探索相结合的独特的创作道路——展名是篆刻展,实则是中国文化展、世界音乐展、改革开放历史回顾展、世界文化名人展,如同一位法国博物馆学专家在看过展览后所评论的,“完全像一个包罗万象的百科大全”。
就抽出“百科大全”里的一个条目:“霓虹灯不仅是一种装饰、一种标志,更是一种品牌的昭示。一家餐馆,如果连霓虹灯都不能保证完整无缺,怎么能使人相信它的品牌呢?霓虹灯残缺现象,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软实力的反映。于是我刻了‘白厅烤鸭馆’,灯坏了就变成‘白丁考鸟官’,讽刺一下这个现象。”哈哈哈……展览期间听李岚清作报告的大专院校学生们大笑:“原来篆刻这么有趣。”
我们若想和这个展览走得再近一些,和李岚清一样,遨游在篆刻里,似乎还要再说说《原来篆刻这么有趣》。
方寸之中、红白之间
“根据我们的统计,李岚清同志出版的3本与篆刻有关的著作,共销售出5万余册,其中《原来篆刻这么有趣》一书卖出3.5万余册,是全国同类书籍中销量最大的。”高等教育出版社社长苏雨恒介绍。
2003年,李岚清退休后,确定了“健身、健脑、读书、创作”的生活安排。在健脑活动中,列入了“篆刻”一项。在他看来,“篆刻是我国独特的传统艺术,不仅有助于提高人的审美情趣和精神境界,又是一种抒发情感和表达理念的载体,而且能训练脑、手、眼的精密协调配合,对保持大脑的思维能力、延缓脑功能的退化,都有所帮助”。
“这样,我就开始了篆刻。到2006年,我已经篆刻了200多方作品,对篆刻艺术实践也有了一些感悟。出版社的同志知道之后,觉得我的篆刻作品以及对篆刻艺术的感悟,对弘扬我国传统文化有些价值,提出把我的篆刻作品结集出版,这就是《原来篆刻这么有趣》一书出版的缘起。书中一共收录了我的篆刻作品170多方。从那时到现在,我又刻了400多方作品,对篆刻也有了不少新的感悟。”
“天安门”、“心平如水”、“人长久”、“丹阳”、“清明上河图”……500余方刻印,处处流溢着作者对于创作的思考。创作伊始,李岚清就给自己确立了两条不可跨越的“红线”:一个是尽量使印文更艺术化,但绝不造字;一个是不给任何健在的人刻名章,因为那是职业篆刻家的事。后面的一条,李岚清偶有“犯忌”:“最初家人不赞同我刻印,所以我就给他们刻几方,‘贿赂’一下。”
“贿赂”的结果,使得李岚清一方面深入中国印学,追本溯源、研习经典,另一方面,以极大的热情和心力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探索创新,从篆刻理念、篆刻内容、技法到表现形式都新意迭出,构筑成宏阔而精深的篆刻大观。“以印铭史”展示了反映改革开放初期重要历史的40多件作品;在“情系神州”中,作者以真挚的情感和深切的情怀表现祖国的山川自然、人文历史和社会发展,从中可以阅读作者当时的心境;“走出国门”中,收入作者应邀在新加坡、俄罗斯和法国举办的“中国印·李岚清篆刻艺术展”而创作的部分作品,其中有“达·芬奇”、“歌德”、“巴尔扎克”、“莎翁”、“雨果”等大量西方文化艺术名人以及与音乐、舞蹈、美术有关的“天鹅湖”、“悲怆”、“芭蕾”等作品。它们以丰富多样的印章形制和篆刻创意,反映了作者对西方文化的深厚学养,用中国的篆刻形式为西方著名文学艺术家和经典作品“造像”,在篆刻创作中还是第一次;展览还展出了作者最新的一组创作“素描大师”,他在宣纸上为自己景仰的李叔同、赵元任、齐白石、徐悲鸿等文化名人画上素描,然后盖上为他们篆刻的印章,再写上为他们写的诗歌,形成了新颖的“诗、书、画、印”为一体的形式。
方寸之中,红白之间,洋溢着古朴而高雅的文化韵味。
李岚清在篆刻创作中
生活路上文化拾贝
“我学篆刻主要是为了健脑,同时也是寻找另一种表达我的理念、情趣的文化载体。因此,在我的篆刻背后,往往都有一个动机、一种理念、一种创新的尝试。”李岚清在篆刻研究和实践中形成了有关篆刻艺术的许多独到见解,篆刻与生活的路上,“五言”是篆刻海洋中最为闪亮的5颗“贝壳”。“我将这方面的感悟篆刻了5方印来概括。”他说。
——“石言美”、“石言志”、“石言情”、“石言趣”、“石言事”。“‘石言美’说的是篆刻艺术的审美追求,篆刻首先要给人以审美之感受,这是篆刻艺术的根本。其他四方印说的是篆刻的内容:‘石言志’是说印可明志,可以表达治印者的理念、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等;‘石言情’是说印可以表达友情、亲情、心情;‘石言趣’是说印可表达各种情趣,不但有助于治印者自己创造健康乐观的精神世界,亦可与他人分享;‘石言事’是说印可以铭记一些重要事件,见印忆事。”而“石之美”与“石之趣”里,就有生活的小点滴和小幽默。
一次李岚清在外地,看到一家小店铺门口贴着“招工一名”,走进去问一位中年妇女:“老板娘,你们招工啊?”老板娘答:“是啊。”他又问:“我这个老头子,你们要不要?”老板娘打量了一下他说:“你这位老先生,我们雇不起呀。”李岚清的“应聘”当即宣告失败。后来,他兴致盎然地刻下“应聘不果”来记录这段趣事。
2007年7月,李岚清来到辽宁省葫芦岛市兴城古城,在步行街上,李岚清一行走进一家两元店,他对随行的工作人员说:“你们尽管自己挑选,最后我来付钱。”结账时,有人问老板娘:“你认得他是谁吗?”老板娘摇摇头表示不认识。
“他是原来的副总理,李副总理啊!”
“是哪个公司的总经理啊?”老板娘问。
“是我们国家的副总理呀!”
听了这话,老板娘恍然大悟:“哦,国家也有总经理啊!”惹得店内店外哄堂大笑。
李岚清后来回忆,当时挤在店外的群众有人说:“真没想到,副总理也到两元店购物。”
更有人回答:“副总理退休了,钱挣得少了,也得省着点花呀!”
回到住地后,李岚清便刻下“古城之幽默”朱文印一方。今天讲起来这段故事,他仍旧很得意:“当时我让同行的工作人员随便挑,心想你们就算挑1000件,我也才付2000块呀!”精神奕奕的李岚清越发兴奋。
不只是两元店,不只是生活中的点滴故事,如同“白丁考鸟官”一般,李岚清还将目光投射到社会上一些奢侈浪费、破坏环境的不文明现象上。“商品的过度包装,不仅增加了成本,抬高了商品价格,让消费者多花冤枉钱,也产生了很多污染环境的垃圾,造成很大的资源浪费。所以我就刻了‘饼’,你包那么多次包装,它还是一只月饼啊。”石言“趣”的同时,石也可以言“志”。
他的路子不太一样
美女蛇、大嘴猴、打领带的猪、眼神很“萌”的虎宝宝……展览中生肖印让观众驻足的同时也发出会心一笑——原来李岚清的篆刻这么有趣——“生肖的造型多来自古代的图腾,形象有些可怕。我则尽量采用可爱的漫画或卡通的形式,把肖形印刻得可爱、吉祥、拟人化,在表现形式上摆脱传统的模式。比如,我将‘丁亥’二字与胖猪宝宝刻在一起,是为了给它装饰打扮一下,好似带上了领结、领花;把‘虎’拟人化;把‘卯’刻成一只小白兔;‘蛇’则刻成美女蛇,以回避其凶悍的一面。”李岚清管这种创新叫“生肖变脸”。
李岚清表示,中国文字的根是象形符号,有着可以变形的无限空间。每次创作篆刻作品时,这些文字经常在他脑海中化为变而不脱的新奇映像,正是在这种状态里,他综合构想篆刻的内容,创作了略有新意的作品,如“舞”、“乱石铺街”、“竹林”、“飞翔”、“园丁”、“目明”、“山高月小”、“(无)中生(有)”、“北京故宫”、“思”……“他的印在意趣方面与明清的印章接近,所谓文人的印外求意。”篆刻家朱培尔说。
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则认为,李岚清在拓展篆刻内容的同时,十分重视篆刻形式语言的探索,文字在方寸之间成为鲜活的生命形象,开辟了篆刻艺术的一个新天地。对此,李岚清说,在线条的创新方面,他注意根据篆刻的题材选择篆刻的线条:比如,在“乐仙”这方印中,把“乐仙”这两个字刻成五线谱和谱架。“莫扎特”这方印中,注意把字的笔画用五线谱上的音符和钢琴键盘的样子表现出来,使线条的处理带上音乐的元素,表明“莫扎特”带着音符和钢琴键盘走向人间,使印章更有文化意味,意在使整个篆刻作品的线条与传统线条有所不同。
书法界人士普遍认为,李岚清的篆刻源自秦玺汉印,书法中锋厚重,呈现他遵从艺术规律而进行创作的真诚。篆刻家熊伯齐认为,李岚清的篆刻浑厚端重,多以汉印面貌出现,有很多单刀入石的作品取法齐白石的刀法,如“何必耿耿”、“蓓蕾之歌”、“列宾”,以及古玺印的篆刻方法,如“道德经”,更有“心平如水”、“飞翔”等自出机杼的作品。
言谈中,让李岚清很“自豪”的,是他刻白垩石印刻出腱鞘炎。“在篆刻材质方面,除了传统的印材之外,我还尝试过木头、砖头、紫砂、瓷、大理石、玉、铜等。材质不同,篆刻的感觉也不同,其艺术效果自然也不同。”
李岚清和职业的、展厅里的篆刻家不同的,不仅是石材。“他坚持中和、博大之美,有巧思,追寻一种雅文化传统,而展厅的篆刻家追求的是以刀刻石的激情和形式美感;他的创作将文以载道放在首位,而职业篆刻家以展厅效应和视觉效果为首位;他在创作中享受过程,但印坛很多作者都以参展、评奖为目的,或多或少地忽略了创作过程的乐趣。而且他的作品有图解篆刻的倾向,这都与当今印坛的景象很不一样。”篆刻家李刚田认为,李岚清的创作是使“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一种尝试路径,“他的路子不太一样”,但可以予当代书坛、印坛以不少启迪。
印:中国汽车工业之摇篮
1952年,李岚清(抬奠基石者左二)参加中国第一汽车制造厂奠基典礼
1958年,李岚清(左二)陪同邓小平、彭真等在北京中南海观看中国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的第一辆轿车
2007年8月,李岚清参观中国第一汽车制造厂
篆刻“突围”,以印铭史
篆刻讲究铁笔石趣,但篆刻又不仅是铁笔石趣。乘着篆刻的翅膀,方寸之间真的可以气象万千,展现的不只是“采菊东篱下”的文人小意趣,更有“毋忘开拓者”的家国大情怀。
展览中“新鲜出炉”的作品,是“任重道远”、“为民执政”、“天下为公”等几方,这是李岚清为纪念建党90周年和辛亥革命100周年而创作的最新之作。书法家刘守安说,这些以家事国事天下事为内容而镌刻的作品,将宏观理性大局雄健与具体感性个别柔软等审美概念融于一体,从“小我”出发,关注社会化的“大我”,尤以改革开放为内容的篆刻最为显著。
展览的“以印铭史”板块展示了李岚清反映改革开放初期重要历史的作品,它们由作者为2008年出版的《突围——国门初开的岁月》一书而作。“大锅饭吃不得”、“借鸡下蛋”、“松绑”、“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三来一补 功不可没”等篆刻作品中,浓厚的80年代初期的气息随印面散发开来。
1979年初,广东明确了在深圳、珠海和汕头搞出口工业区。划出一块地方,实行特殊办法,但究竟怎么划,叫什么名字,一时却定不下来。1979年4月,中央召开工作会议时,邓小平同志说:“还是叫特区好,陕甘宁开始就叫特区嘛!”邓小平同志在不同场合还说:“中央没有钱,可以给一些政策,你们自己去搞。杀出一条血路来!”这是邓小平同志第一次提出“特区”这个概念,它是以后正式名称“经济特区”的由来和简称,也是我国对改革开放的突围。2008年,李岚清为改革开放30周年而刻下“就叫特区”,行刀古朴,让人想起“杀出一条血路”的豪迈。
30年过去。如今提到李岚清,就不能不提篆刻;而提到篆刻,就不能不提“中国印”的故事。
在2001年北京获得第29届奥运会举办权后,北京奥组委就投入了紧张的筹备工作,其中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征集会徽。从2002年7月3日开始,北京奥组委的征集、评选工作历时7个月,共收到国内外著名设计机构和设计师有效参赛作品1985件。经由国内外著名专家组成的评委会初评和复评,共评选出10件获奖作品,其中“中国印——舞动的北京”获得总分第一名。2003年2月28日,北京奥组委领导同志带着初选方案去征求李岚清的意见。在入选的若干设计方案中,一个使人耳目一新的“中国印”方案,给李岚清留下了深刻印象。他暗自对将中国篆刻这一特有的传统艺术加以抽象创新,与中国特色、北京特点和奥林匹克运动结合起来而别具匠心的方案情有独钟。但他并未立即表达自己的看法,而是先问奥组委领导同志在初选时有何倾向性意见。当大家告诉他倾向“中国印”方案时,他立即表示同意。“中国印”的方案公布后,得到全国和全世界的普遍称赞,它不仅为奥运会增添了中国文化色彩,也通过标志物这种形式,极大普及了篆刻文化,拓宽了篆刻的功能,以中国“第一印”为篆刻的发展立下了新的里程碑。也许正是从那一刻起,李岚清的艺术目光就再也没有离开中国篆刻。多年来,他一直深潜其中。多年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将中国篆刻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李岚清同志的篆刻创作,以及他对中国篆刻艺术事业的推动,都具有特殊的文化意义。”中国书协副主席言恭达说。
石言事:记忆中国“第一印”·新的起点
乘着篆刻的翅膀
“在展览我的篆刻作品的同时,还要让篆刻作品提纲挈领,统带丰富多样的主题和内容,把我的理念、情趣、思考和记忆通过篆刻展示出来,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开掘和深化篆刻艺术展的功能和效果,让篆刻艺术展览的受众更多,扩大篆刻展览的适应性和影响力,让观众在了解篆刻艺术的同时,也能获得篆刻之外的收获。我曾刻过一方印章,叫‘游心印外’,意思就是既要追求篆刻艺术,又要不局限于篆刻艺术,让篆刻包含更多时代的、现实的内容,充分发挥其文化交流的作用。”在谈到这次展览的目的时,李岚清这样表示。
门德尔松曾有一首歌曲《乘着歌声的翅膀》。在李岚清看来,他的篆刻展览也可以叫作“乘着篆刻的翅膀”——用篆刻展览的形式,不仅让人们了解中国篆刻艺术,也让人们看到中国文化、世界文化、中国改革开放的艰难历程和巨大成就,以及他对现实的关注、对文化的热爱、对人生的思考。
“乘着篆刻的翅膀”,2007年,中国赴俄举办俄罗斯“中国年”中国文化节时,李岚清的篆刻艺术展也在俄罗斯启幕。2009年,应巴黎中国文化中心的邀请,他的篆刻艺术展又在巴黎中国文化中心举办,这是篆刻艺术首次作为独立的展览走向欧洲。
至今令李岚清印象深刻的是俄罗斯和法国观众对篆刻艺术表现出来的浓厚兴趣。“记得在俄罗斯圣彼得堡国家博物馆、圣彼得堡大学、莫斯科大学举办展览时,在一次座谈会上,一位俄罗斯科学院的院士发言说,他尽管不认识汉字,可一看到我的篆刻作品——‘芭蕾’,就能想象出这是芭蕾,因为他从我设计的字形上就感受到了芭蕾的舞姿。因此,他对我的篆刻作品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对汉字也充满了兴趣。法国的观众更是热情,他们不仅到巴黎中国文化中心踊跃参观展览,还积极参加我们在巴黎中国文化中心举办的篆刻培训班。一位法国学员还从外地赶到巴黎参加培训班。他说:我来这里是因为篆刻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是一种非常重要和特殊的艺术,在欣赏篆刻艺术的同时我可以欣赏到绘画、书法;我很感兴趣,希望能更深入地学习。还有不少法国观众当场向我们的篆刻家认真学习起篆刻来。”
石言志:振兴中华
石言趣:应聘不果
石言美:舞
石言情:采菊东篱下
李岚清素描、书法、治印合一的作品《鲁迅》
“乘着篆刻的翅膀”,李岚清的所见所闻正在验证自己的话——“文化交流是心灵的沟通”。这也让他笃信,篆刻这门古老的艺术,经过创新,能够抓住当前的有利时机,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成为文化交流的纽带和桥梁。篆刻艺术在这方面的潜力还很大,有待进一步地发掘和拓展。
“让篆刻艺术跟进时代步伐,贴近大众,走向现实生活,雅俗共赏,更好地传播中华优秀文化。”——来自李岚清专门为这次展览所作的题记,这也是他从事篆刻创作的根本理念。倡扬“大众篆刻”,“问题的关键是,要让它走出象牙塔,要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使篆刻艺术深深植根于现实生活的土壤中,并拥有更多的文化内涵,使更多人感兴趣,成为大众的文化艺术,使篆刻艺术在传承和发展中国文字、中华文化、世界文明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怎样用创作和实践回应那些关于当代篆刻形式、内容和普及方式的提问抑或质问?在这一方面,“乘着篆刻的翅膀”,李岚清的个案正在尝试给出答案。
(图片选自《大众篆刻——李岚清篆刻书法艺术作品集》,图注由编者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