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0日下午的人民大会堂一层中央大厅,华灯璀璨、鲜花绽放,欢快的乐曲、激扬的锣鼓将这里渲染得热烈喜庆。来自全国各地的摄影人齐聚于此,畅谈言欢,辞旧迎新。与往年不同,今年的联谊会现场可谓别开生面,多了一批身披绶带的摄影人,鲜红的绶带上“2010抗灾救灾优秀摄影家”几个金色大字,与现场前方鲜红的大背板上“影像感动中国——2011中国摄影界迎春联谊会暨2010抗灾救灾优秀摄影家表彰会”的会标正相呼应——这些摄影人正是今天活动的主角。
西南大旱,面对干涸的湖底满脸愁容的村民;玉树地震,眼含泪珠躲在母亲怀中的小女孩;南方洪灾,蹚水前行紧急转移被困人员的部队官兵;舟曲泥石流,惊魂之后住上临时安置房的受灾群众……当这些国人早已熟悉但再看依然动人心魄的经典影像在联谊会现场的大屏幕上播放时,热闹的现场沉静了下来。随着一幅幅极富震撼力和视觉冲击力的照片闪过,这些曾经感动全国人民的历史瞬间,让现场人们的思绪又回到那一个个心系灾区的日子。此时,中国摄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李前光率中国摄协主席团、分党组等上台向全国摄影人拜年,并向受表彰的摄影家致敬。他说:“抗灾救灾优秀摄影家,在祖国需要他们的时候第一时间冲到前线,用镜头记录了历史,展现了中国摄影人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弘扬了伟大的抗灾救灾精神,是文艺界一支特殊的抗灾救灾队伍。”
联谊会上,来自青海玉树的摄影家们献上了歌曲《让生命站立成树》,甘肃省摄协则选送了由甘肃消防总队官兵表演的小品《感恩的心》。这些平时默默躲在相机后的摄影家们,从幕后走到了台前,尽情展示自己的风采。
影像凝聚力量,爱心传递真情。青海玉树的一群孩子也专门来到会场,为摄影家们表演了少儿舞蹈《扎西德勒》。同时,40余名爱心人士通过义买爱心入场券的形式来到现场,筹得的32500元善款将通过中华少年儿童慈善救助基金会用于进一步资助这些来自玉树的孩子们。由影像延伸的爱在现场交融、互动,让“感动中国”的主题向更深、更远蔓延。
此次来到现场接受荣誉的150多名摄影家中,24岁的熊丹玮是年龄最小的一个。静静坐在会场一角的她,看起来文静、柔弱,很难把她和抗灾救灾这几个字联系起来。去年夏天,南方发生特大洪灾,江西受灾尤其严重。在抚州唱凯大堤决口、十几万群众紧急转移时,供职于《江西画报》的她主动请缨前往拍摄。由于各处封路,她就随武警水电部队到达灾区,拍摄了一周时间。“我没有经过大学的专业学习,但从小就爱好摄影,现在摄影已经成了我的工作,也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这次受到中国摄协的表彰,对我是一个极大的鼓励。”她说。
从阿勒泰雪灾到西南大旱再到舟曲泥石流,“今年我国大的自然灾害有4次,其中3次我都去拍了。”《解放军报》著名摄影记者乔天富的话,是对“哪里有灾难,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子弟兵的身影”的最好诠释。
青海省摄协主席蔡征则忙着招呼青海的摄影家上台领奖。玉树地震发生第二天,他就带领省内摄影家到达现场,发回了最早的一批地震灾区影像资料,为以后的救援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依据。“所以我有充分的理由说,摄影人是一支特殊的抗灾救灾队伍。”
……
这样的故事很多,这样的感悟也很多。正是基于此,中国摄协决定对在2010年亲赴抗灾救灾一线进行拍摄并做出积极贡献的会员进行表彰。评选表彰工作于去年11月12日启动,得到了广大摄影人和各团体会员单位、新闻媒体等各方面的积极响应。在申报者中,青年摄影家居多,申报者平均年龄仅34.1岁,充分体现出新一代摄影人深厚的社会责任感和敢为人先的奉献精神;非职业摄影人占据半数,充分证明越来越多的非职业摄影人在用摄影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最终195名摄影家受到表彰。他们中的一些人拍摄的来自灾难现场的历史镜头,已被国家档案馆收藏。联谊会现场,国家档案馆负责人向中国摄协颁发了入藏证书。
在展示、讲述、表演穿插进行的联谊中,中国摄影界2010年的大事小情一一回放。最激动人心的时刻当属与会的150多名摄影家从全国政协副主席白立忱和中宣部副部长翟卫华,中宣部秘书长官景辉,中国文联党组副书记李屹,中国文联副主席李牧,中国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廖奔等有关方面领导手中接过象征荣誉的“金镶玉”奖章。一时间,闪光灯闪成一片,“喀嚓喀嚓”的快门声此起彼伏,这些抗灾救灾优秀摄影家充溢着喜悦与自豪的面庞被定格——这一天,这些摄影家成了摄影界和各大媒体的聚焦点。一位摄影人自豪地说:“以前都是拍别人,没想到今天我们自己成了焦点。”他还兴奋地把“金镶玉”咬在嘴里,如北京奥运会上得奖的冠军运动员一样。立时,又引来了一片闪光灯和快门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