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国艺术报>艺术星河

拆建轮回几多愁?

时间:2011年03月18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李晓

    3月6日,北京市文物局局长孔繁峙描绘了本市文物事业发展初步规划,“我们将以中轴线的保护,带动整座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超过100处名胜古迹将在5年内修缮。”北京市将成立申遗工作协调机构和专家顾问组,将中轴线历史建筑群纳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启动申遗工作,开展遗产申报名单遴选、范围确定、编制环境整治规划、划定缓冲区等工作。

    自从1924年末代皇帝被冯玉祥逐出北京紫禁城皇宫后,紫禁城渐渐改名叫做故宫。无数来自世界各地的旅游者从天安门城楼底下穿过,沿着石板路走向午门深处的“故宫博物院”,大多数人不知道,脚下的路其实就是明代北京城的中轴线。

    从现有的资料以及考古发现看,元代和明代的北京城市中轴线是重合的。换句话说,北京的中轴线从元、明、清一直传承下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看起来名正言顺,而且有太多的现实意义——带动整座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超过100处名胜古迹将在5年内修缮。

    仅从字面理解,“回归的中轴线”能够为当下的北京带来无尽的好处,甚至也可以成为国家层面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的好事。

    只是无法回避的是,“回归的中轴线”是再建和再现。且不说是否符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精神,单就建筑再建而言,永定门城楼复建的失败已经令人遗憾,如果再建地安门,北京中轴线南北对应上不古不今的建筑会让人徒增伤悲。

    媒体并没有忘记对梁思成先生点评北京中轴线的赞美:“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线的建立而产生。”不过,媒体忘记了北京城市的“壮美秩序”早已经随着北京城墙的消失而消失了。

    修旧如旧的世界通行建筑保护理念并不能适用于北京城市的建筑保护,大片四合院和胡同的消失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北京原崇文区内,大量拆迁的胡同区已经只剩下残垣断壁,但没有信息表明这些区域是复建四合院,更多的迹象表明是准备建设现代建筑。

    北京的中轴线早已经不是现代北京城市的中轴线的概念。很简单,中轴的秩序早已经打破,北京建筑的新秩序与中轴线毫无关联。历史的中轴线不过是个虚拟的存在。复建的中轴线建筑是不可能串联起元明清的中轴线的。没有“秩序中的其他建筑存在”,没有依附于中轴秩序的四合院和胡同存在,在无数高楼大厦的包裹下,“回归的中轴线”似乎更像一道无法剔除的历史疤痕——本想忘记北京城市的苦楚,不曾想中轴线陡然贴上的历史的标签,让你无法遗忘。

    中轴线南端的永定门城楼紧接现在的二环路,无论是建筑气象还是细节装潢都无法经得起历史的推敲,在城市还没有能力消化掉新永定门这块“鸡肋”时,号称“南移复建”的地安门更是无法担当起回归中轴线的重任,期待中轴线的建筑能够恢复到“清末民初时的传统风格”也是无法想像的一种美好梦想。

    进入新世纪以来,保护北京二环以内胡同区的愿望屡屡被突破底线,回归中轴线又能够给北京带来多少现实的文化意义,热爱北京是不能在拆和建之间不断地轮回。

(编辑:system)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