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好生活需要尽情歌唱。随着社会发展和文化繁荣,人们对于音乐作品的需求与日俱增,各种征歌活动也随之不断涌现,并从中评选出一批优秀作品,如《醉了丽江》在“全国优秀流行歌曲创作大赛”中脱颖而出,得以传唱;由谷建芬作曲的《春晓》也在国家七部委联合推荐优秀少儿歌曲活动中流行校园。然而,有些征歌活动则是热闹开场,华丽收官,之后却只见获奖歌曲名单,不闻歌声。笔者认为,究其原因,就在于主办方常常把征歌作为单一孤立的活动,对最终评选出的歌曲没有大力推广,未能给这些歌曲插上飞入寻常百姓家的“翅膀”。
应该说,征歌活动为创作开辟了一方天地,有效吸纳更多的人来参与,推出一批批优秀作品,推动了当今歌坛繁荣。但评选之后,重在推广。在多元芜杂的文化环境中,“不胫而走”难以成为一首歌传播的有效模式,不同形式的传媒充斥着花样百出的音乐作品,以前“酒香不怕巷子深”,现在的“巷子”纵横交错又太过喧闹,“酒香”更需吆喝得响。因此,征歌之后的推广就显得尤为重要。一些网络歌曲迅速走红,并非都是因为歌曲优秀,更重要的原因在于网络推广的广泛、持续、有力。反观一些征歌活动,从筹备到评选再到颁奖,忙忙碌碌之后却将评选出的歌曲束之高阁,随后另一项征歌活动再从头来过,其结果就如“黑瞎子掰棒子——两手空空”,实则违背了征歌活动的初衷。
笔者认为,一些征歌活动的成功经验值得借鉴。如由国家七部委组织的优秀少儿歌曲推荐活动在评选出入围作品后,先到校园试唱,由学生投票,这就保证了获奖歌曲具备一定的群众基础。获奖作品评出后,主办单位与央视合作组织歌手比赛,使这批优秀歌曲迅速在校园得以传唱。实际上,推广不仅是对歌曲的宣传,它同样有助于创作的提高,在推广传唱中才能检验征歌活动是否获得成效,是否满足了群众对于音乐生活的需求,从而了解人们究竟喜欢什么样的歌曲,对此后的创作有所增益。
所以,征歌活动只有成为整个音乐生活中的一部分才会获得生命力,从生活需求中来,又满足生活的需求,最终为音乐创作指明方向,甚至由此发现创作方向的新路标。与评选一两首好歌相比,征歌活动更大的作用还在于为整个音乐生活营造氛围:自由而合理的抒怀平台、宽阔而多元的创作空间、迅速而持久的传唱路径。由此可见,征歌活动不能仅仅“纸上谈兵”,让获奖歌曲只停留在名单上或刊发在杂志上,而要运用电台、电视、网络等多种传播手段抵达听众之中。让歌曲表达出人民心声,让群众唱响自己喜爱的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