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岁末,贺岁片大战的硝烟味道日渐浓重,一道颇为耐人寻味的风景是,冯小刚、陈凯歌、姜文导演的3部大片的主演都是葛优。其他几部主攻贺岁档的影片也是大致如此,纷纷把有哪些明星加盟作为卖点来宣传。对此情况,吴思远这位资深香港电影人直言“把一个人捧上去之后,拍到人产生审美疲劳,才会想起其他人……一线演员老了,需要新人接棒!”可以说,当前优秀演员,尤其是优秀的一线男演员出现断层已经是不争的现实。这一情况出现的原因固然是多元的,比如在制片方看来明星是高额票房的最佳保证等,但其带来的后果却应当引起重视。
这种后果首先体现在影片整体制作水准方面。其实,出于拍摄效果、后期宣传等方面需要,制片方、导演邀请演技相对更加纯熟的演员加盟无可厚非,但是现状是,制片方已经把票房的宝都押在了明星上。甚至为了让更多明星出镜,一部两三个小时的电影成了明星脸的“沙丁鱼罐头”。这样不仅不会带来影片整体水平的提高,反而在剧本调整、剧情调度等方面为了将就明星而不得不动手术,最终导致剧情缩水、影片质量下滑。试问,除了《建国大业》这样的特殊题材的影片,有多少明星甘于只在影片中当一片表演空间并不大、戏份并不重的绿叶呢?用吴思远的话说,就是“十几个明星,这个加点戏,那个加点戏,最后没了主线……”
而且,押宝于寥寥无几的几个大腕明星,这对于演员和制片方自身来说也不是好事。因为如果制片者把精力放在邀约更大牌的明星加盟上,必然会带来恶性循环,就是片约更多集中于若干大腕明星,一线演员和二三线演员的差距不断拉大,二三线演员难以找到突破和提升,制片方也就更加依赖明星,往往是电影剧本尚未成形,谁将领衔主演已经被宣传得家喻户晓。比如说时至今日,关于三大导演的3部大片风评究竟如何的介绍只有只言片语,反倒是葛优的加盟成了最大的卖点。如果一个演员在过密的片约中分身乏术,只凭一张脸打天下,长此以往,引发观众的审美疲劳,大腕明星这一制片方手中的票房保证也就变成了票房毒药。况且,在中国,没有一个演员敢说自己就是票房保证。
在影视、戏剧等表演艺术领域,历来有个说法,就是有的作品是“人捧戏”,有的则是“戏捧人”。说的就是好的剧本锻炼了演员的表演才能,好的演员更加到位地阐释了剧本主题,只有两种情形交替出现,让良好的剧情架构和高水准的演员表演相得益彰,才能让整部戏的水准更上层楼。所以,对于导演和制片方来说,应当对自身的明星依赖症有更加清醒的认识,切勿再把明星路线这条“终南捷径”走到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