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图为电影《我和你》剧照,4个表情特写依次为《皇家刺青》中的大学士,《赵氏孤儿》中的谋士苏乾,《中国1921》中的蔡元培,《孔子春秋》中的老子
在帅哥靓女遍布演艺圈的年头里,“没错,我不是演技派”也能成为一句绝佳的宣传语,因为这类口号的潜台词就是:“我貌似潘安,美若貂蝉,所以我不需要演技”。不过“物以稀为贵”是永恒的真理,在一个充斥了太多漂亮面孔的明星世界里,观众们反而更渴望看到一位长相平凡的演员来展现自己精湛的演技。“接地气”的表演,往往需要配上一张不那么出众的面容。王劲松就拥有一副平凡如邻家大叔的五官,他可能永远也成不了街知巷闻的超级明星,但一定是一个让你见过一次就忘不了的出色演员。
“戏痴”:从“小”演到“大”
《没事偷着乐》里吊儿郎当混日子的张三民,《谁说我不在乎》中道出“找猴皮筋做一弹弓打你们家玻璃”爆笑台词的精神病患者,《不要和陌生人说话》里倒霉的记者叶斗,《天下第二》中傻人有傻福的松三爷,《赵氏孤儿》里的半吊子谋士苏乾,《王府井》中不是爷们儿胜似爷们儿的太监喜爷……不管是在电影中、电视剧里,还是在话剧舞台上,王劲松都为观众献上了太多过目不忘的经典角色,尽管其中有些人物只有两三分钟的戏份儿,却时常能成为整部戏最大的亮点。王劲松凭借自己与生俱来的表演天赋和一丝不苟的创作态度,将各色小人物诠释得淋漓尽致,并时常能在一些平凡无奇的场景中展现出“不疯魔不成活”的表演爆发力。北京电影学院著名青年导演、王劲松的同事赵鹏逍称他作“小角色之王”,实在一点也不为过。
在近期国家大剧院热演的原创大戏《王府井》中,王劲松塑造了全剧最为出彩的角色——慈禧身边的大太监喜爷。与在影视剧中大多担任“黄金配角”不同,《王府井》里的喜爷是戏份儿极重的主角之一,用王劲松自己的话来说,喜爷这个“最不是男人的男人拯救了王府井”。其实王劲松对话剧表演并不陌生,在调入北京电影学院表演学院工作之前,他在中国青年艺术剧院担任了整整5年话剧演员。接到人艺任鸣导演的邀请时,王劲松正在着手准备表演学院繁重的招生工作,但为了报答任鸣导演的“恩情”,王劲松一口答应下了《王府井》的戏约。“当年我读研究生的时候,任鸣是我们毕业大戏《北京大爷》的导演,也就相当于我的研究生导师。”王劲松说,“任导演很器重我,在《北京大爷》里为我安排了重要角色,我也通过那次表演极大地增强了自信。所以说,演出国家大剧院的第一部原创话剧,我义不容辞。”
飞扬跋扈的喜爷刚出场的时候,很多观众以为王劲松又塑造了一个反面角色—— 一是因为王劲松过去饰演的反面人物实在让人难以忘怀,二是因为在通常的观念中太监一类人物实难成为正面角色。但《王府井》里的喜爷,却生生颠覆了观众们的固有观念。“在导演任鸣和编剧郑天玮的设计中,喜爷是一个大开大阖、大喜大悲的人物,他时常喜极而泣、乐极生悲,是一个个性鲜明、异常耀眼的角色。这样的人物,拥有强大的戏剧张力,演起来特别过瘾。《王府井》前半部分的喜爷的确是个倚仗朝廷权势欺行霸市的恶人,但在日本人打进北京以后,他出于对民族和国家的热诚,竟然有胆量挺身而出保全王府井大街,使得王府井免遭日本人的烧杀抢掠,而他自己也最终英勇赴死。在这一瞬间,喜爷的人格升华了,他变成了一个顶天立地的大英雄。”王劲松说,“这样具有强烈反差的人物,一般创作者是不敢想也不敢写的。我有时也在思考喜爷转变的合理性,但是当我设身处地地假想,自己在面对国家危难以及强敌侵略时会做出什么样的行动时,喜爷英勇就义的表现就完全合乎情理了,这正体现出所有中国人骨子里流淌着的那种义薄云天的豪迈气概。”
喜爷也许会成为王劲松表演生涯的一个小小分界点。演了20多年底层小市民、无辜受害者、流氓无产者乃至痞子坏蛋的王劲松,饰演的角色正在不断向正面、高大甚至伟大转变——在近期演出的两部电视剧中,他塑造了两个极具突破性的角色。一部是正在央视一套播出的大戏《中国1921》,在这部被称作电视剧版的《建党伟业》里,王劲松饰演儒雅博学的北大校长蔡元培。从平凡小人物变身为大教育家,王劲松的角色“转身”已经让很多观众大呼吃惊,而在另一部历史大戏《孔子春秋》中,他扮演的竟是道家创始人老子。“小角色之王”该如何诠释仙风道骨的大思想家老子?这无疑让人充满期待。“当我看到自己的造型时也非常惊讶,因为我突然发现自己原来也能化身为鹤发童颜的思想大师。这部戏开拓了我的思维,让我发现自己其实有很强的可塑空间,扮演老子时念出的那些充满哲理的对白使我更加超脱、自在,竟在某一瞬间捕捉到了道家思想的些许神韵,这无疑会大大增强我表演的成熟度和丰富性。”王劲松仿佛还在回味拍戏时的情境。
“先生”:使命的传递与思考
“我从小就特别有表演天赋,很小的时候就经常被教小学音乐的阿姨拉着去参加各种小演出。年龄大些之后,我学过相声和霹雳舞,有一天,我发现霹雳舞班楼上还有个影视表演班,就立即跑去报名。”老师让王劲松演一段小品,王劲松就即兴表演了一段初次滑冰时的糗态,逗得全班师生哈哈大笑。很快,他被影视表演班录取,并开始了边读书边学习表演的生活。上世纪80年代末,王劲松无意间看到了张艺谋导演的《红高粱》,当即感觉全身热血沸腾,他找来很多同样热爱电影的同学彻夜长谈,讨论电影艺术的魅力。
高中毕业后,王劲松成为啤酒厂的一名普通工人,但他一直立志报考艺术院校,在两番受挫后,才终于遇到了属于自己的“伯乐”——北京电影学院的齐士龙教授。“齐士龙教授问我为什么想考电影学院,我毫不犹豫地说,‘我希望为中国电影做点什么’。”一句简单而真诚的回答,加上出色的表演天赋,让王劲松顺利走入了北京电影学院。在电影学院的4年中,王劲松和那个年代大多数年轻人一样,受到了许多外来思潮的影响——欧洲艺术电影、好莱坞商业电影都曾让他如痴如醉。大学毕业后,王劲松被分配到中国青年艺术剧院担任话剧演员,但他对电影艺术的爱却始终没有间断。“电影是一面旗帜,更是一本书,我认为书籍能够穿越时空,更可以成为不朽。”王劲松这样理解电影艺术。
随着人生阅历的增加,王劲松渐渐对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浓厚、深入的兴趣。“我想,我之所以会走上表演教师的岗位,也是源于一种使命的召唤。随着对中国传统文化理解的日益加深,我渐渐懂得,要从本质上改变中国电影的状况,必须要精心培养青年人,让他们成长为中国电影未来的中坚力量,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提升中国电影的艺术品质。”
1999年,王劲松正式调入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即现在的表演学院)任教。时至今日,身为表演学院副院长的他已经更习惯于别人称自己为“劲松老师”。以出演喜剧角色闻名的王劲松,在给相声喜剧班上课时,却一直在提醒学生们要在喜剧中演出悲剧感。“一部优秀喜剧的戏核和本质一定是悲剧的——正如卓别林扮演的流浪汉夏尔洛,虽然从来都生活在极度贫困之中,但他的心里却始终坚信自己是一位上流社会的绅士。优秀喜剧作品主人公的命运都是悲剧的,他们由于没有选择正确的道路而表现出的愚蠢或者滑稽可笑的行为,恰恰最能体现出人生的无奈和苦楚。”王劲松说,“优秀的喜剧演员都是塑造悲剧人物的高手,首先让观众流泪,然后才有可能逗观众发笑。”
十几年繁忙的表演教学生涯,不但没有磨平王劲松教书育人的锐劲儿,反而促使他产生了更多、更深入的思考。“我们在面对发展的时候,首先要对自我、对自己的民族进行反思。每个中国人的血液里都流淌着几千年传统文化遗留下来的因子,我们的情感方式和思维方式都是中国人所独有的。在这样一个时代里,我们为何不能抽出一点时间,来研究我们自己,来追溯我们的祖先,来寻找我们的未来?”王劲松说,“我相信中国文化将在这个世纪空前复兴,它将帮助全世界所有痛苦的心灵寻求到一种包容与解脱。我们讲究天人合一,讲究四海之内皆兄弟,讲究以和为贵,讲究仁慈、博爱,这些道德要求恰恰能够帮助现代人远离窘困和误解,摆脱在竞争之后产生的各种心理上的不平和,心灵上的无望、无助,甚至精神上的毁灭。而在所有的文化载体中,电影是最易于广泛传播的,我们有责任把中国电影这杆大旗传递给下一代、再下一代,让中国文化通过电影传向世界,让全世界在电影中共享东方的神韵和哲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