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国艺术报>艺海春秋

王汝刚:努力传承滑稽戏艺术

时间:2008年12月30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孟祥宁 高峰 杨雪华 许其勇

    “我没有跑过龙套,一开始就演了主角。”滑稽表演艺术家王汝刚说,“我想,是因为改革开放对文艺人才的需要和重视,给了我这样好的机遇。”从第一次登台与老艺术家搭戏,到如今登台为年轻演员捧戏,上海市人民滑稽剧团团长王汝刚30多年的演艺生涯,见证了滑稽戏艺术随改革开放一道前行的步伐。

    滑稽表演对于王汝刚可以说是一种天赋。小时候的王汝刚善讲故事,特别喜欢滑稽戏,小学就得过全市的奖项。出生于上世纪50年代的王汝刚曾经到江西农村插队落户。回沪后,他到工厂做工,后来又学了医科,做了厂医。

    要不是改革开放打开了他的眼界,让他的潜质得以发挥,王汝刚可能就要以医生的身份度过一生。1978年后,文艺事业开始复苏。有一天,王汝刚恰巧经过虹口区文化馆,见门口的黑板上有一则招聘群众演员的启事。他又好奇,又心动,忍不住报了名。排演的第一个滑稽戏《满意不满意》令他终生难忘,因为他的首次亮相就引起了行家的关注。原本导演只分配给他3句台词,可他却自说自话讲了足足30句。这30句非但没有招致导演的指责,相反却得到了好评。

    当时,文艺界刚刚迎来初春的季节,他清晰地记得,在台上演出的是一大帮群众演员,而在幕后指导的却是上海滑稽界的重量级人物,里面包括3位著名艺术家杨华生、笑嘻嘻和六杨。好几次他演出的时候,台下第四五排的观众席上,总有一个戴着口罩的神秘人物神情专注地盯着他看。他认出了此人正是滑稽戏“杨派”的创始人杨华生,可惜当时还戴着“现行反革命”的“帽子”。

    一次演出结束后,王汝刚跟着杨华生出了戏院。“杨老师!”王汝刚叫了一声。杨华生没有反应。第二声“杨老师!”还是没有反应。直到听到第三声“杨老师”,杨华生才回过头来,确定是眼前的王汝刚在叫他,但杨老并没有作答,而是突然闪进了旁边一条小弄堂里,机灵的王汝刚也跟着闪了进去。杨华生这才告诉王汝刚:“我还戴着‘帽’,你不能叫我老师。但我是清白的,‘摘帽’后我要成立剧团,一定把你招进来。”

    仅仅几个月后,杨华生“现行反革命”的“帽子”摘了,他和笑嘻嘻一起重新组建了上海人民滑稽剧团。杨老没有食言,他决心把王汝刚招进剧团,并亲自说服了不同意儿子从事滑稽戏表演职业的王汝刚父亲。“我赶上了一个好时代。”王汝刚说。在继承滑稽戏优秀传统的同时,他还不断为滑稽戏开创新的形式,注入新的内涵。“改革开放打开了人们的眼界,也带来了很多新鲜事物,如何满足人们不断提高的欣赏水平,反映不断发展的现实生活,是滑稽戏得以长久发展的关键。”因为方言的原因,以前常说滑稽戏“不过长江”,也就是说北方人听不懂,很难接受。王汝刚就对滑稽戏进行了改良,学说四川话、山东话、东北话、天津话,把滑稽戏带到北方,使滑稽戏由一种地方艺术变为风靡全国的艺术。

    “改革开放促进了国内外艺术的交流,融入这种交流,在交流中获得认可和发展,对于滑稽戏来说是一个非常紧迫的问题,因为艺术是无国界的,能不能得到外国友人的喜欢,对于滑稽戏来说,是一种检验。”王汝刚说。在王汝刚的带领下,滑稽戏开始寻找机会来证明自己的价值。2006年,应文化部、中国驻日本大使馆邀请,王汝刚携上海人民滑稽剧团《七十二家房客》剧组,赴日本参加“2006中国文化节”公演,在东京、大阪连演6场,取得圆满成功。为了让日本观众看懂滑稽戏,喜欢滑稽戏,王汝刚带领主创人员动足了脑筋,不仅把台词全部翻译成日文,还请日裔华人在现场作同声翻译,增强演出效果。在剧情中适时穿插了日本观众喜欢的小魔术,增强可看性,还邀请日本喜剧明星客串角色同台表演,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七十二家房客》在日本演活了,场内笑声、掌声经久不息。“《七十二家房客》剧组赴日本演出是上海滑稽大戏第一次走出国门演出。2006年12月,上海市委宣传部通报嘉奖了上海人民滑稽剧团在对外文化交流中的突出贡献。”王汝刚说起这次演出非常自豪。

    滑稽戏要继续发展,改良创新是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则是培养年轻演员。王汝刚现在已经很少演男一号了,在今天的舞台上,他常常站在年轻演员的身边,给他们捧戏。“不上台也不行,因为观众们要求见到你,但我也要让观众们在看到我的时候,还要看到我身边的年轻演员,喜欢他们,接受他们,这样滑稽戏才能不断传承下去,才能在改革开放的下一个30年取得更大的成就。”王汝刚说。

(编辑:system)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