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交响乐界来说,2008年是特殊的一年。从“舶来”到融入中国的社会文化生活,中国交响乐已走过了100年,改革开放30年所带来的创作繁荣和多元绽放更为交响乐界的百年回顾抹上了一笔重彩。8月30日,奥地利维也纳国家歌剧院上演中国交响乐团团长、作曲家关峡的原创歌剧《木兰诗篇》,对音乐素来挑剔的当地观众深深迷醉,用一次又一次的热烈掌声表达他们对这部歌剧的喜欢。这是维也纳国家歌剧院创立139年来首次上演中国歌剧。某种意义上讲,它为“回顾”之年的中国交响乐掀起了又一轮高潮。
“《木兰诗篇》以中国民族戏剧为基础,借鉴了西方歌剧艺术表现形式,汲取了贝多芬、莫扎特等世界音乐大师丰富的音乐营养。它融交响乐、歌剧、音乐剧、戏剧、情景剧、舞蹈等多种表演形式为一体,加入中国民族音乐、演唱、服装、动作等元素,多角度地展示创作和演出的艺术表现力,塑造舞台艺术形象。”在关峡看来,这是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相结合的一种有益尝试。多少年来,用西方观众所熟悉的音乐形式讲述中国的民族故事、诠释中国的民族文化,这似乎成了关峡音乐创作中一种笃定的情感,挥都挥不去。无论是他的《木兰诗篇》还是《霸王别姬》,无一例外都体现了这一点。
在蓬勃多元的交响氛围中成长
关峡是伴随着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作曲家。改革开放后,中国交响乐不断往多元的纵深发展。谭盾、瞿小松、叶小钢、陈怡、周龙、陈其钢等一批优秀青年作曲家迅速崛起,除了《北京喜讯到边寨》、《瑶族舞曲》等面向大众的交响乐继续发挥着影响,像瞿小松面向音乐爱好者的新潮交响乐《Mong Dong》等或像作曲家朱践耳的具有探索性的交响乐作品,均为中国交响乐创作的思想解放作了注脚。当1985年关峡从中央音乐学院毕业时,各种探索方兴未艾;就在当年,关峡创作了自己的《第一交响曲“呼唤”》。
在中国交响乐的百年历史中,曾进行了多次将西方形式和民族内容相融合的探索,也产生了一些有影响的作品。改革开放后,一方面,从“文革”中逐渐复苏的中国交响乐延续了过去的探索;另一方面,物质生活不断宽裕起来的人民群众迫切地需要像交响乐这样的高雅艺术来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与此相对应,先后担任中国歌剧舞剧院歌剧团团长、中国东方歌舞团副团长的关峡认真研究了西方的歌剧和中国传统戏剧,希望从传统戏剧中获得音乐资源。从1990年起,关峡先后创作了《围城》、《我爱我家》、《激情燃烧的岁月》、《士兵突击》等影视音乐作品。这在某种程度上为他后来实现东西方音乐文化的“美学对接”奠定了基础,也为他的交响乐创作贴近大众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用西方形式演绎东方内涵
新世纪前后,关峡迎来了自己交响乐创作的勃发期。1999年,他的《第二交响曲“希望”》诞生;2001年,民族歌剧《悲怆的黎明》创作完成。随后,《第一交响序曲》、《木兰诗篇》、《霸王别姬》等作品也相继面世。2004年,《木兰诗篇》在北京首演,广受好评;2005年,《木兰诗篇》受邀赴美国纽约林肯艺术中心演出,受到热烈欢迎,关峡和在歌剧中扮演花木兰的歌唱家彭丽媛还因此荣获了林肯艺术中心颁发的“最杰出艺术家”荣誉证书。关峡的交响幻想曲《霸王别姬》于2006年5月巡演美国,先后在纽约林肯艺术中心、芝加哥交响音乐厅、波士顿交响音乐厅、马里兰斯特拉斯摩尔交响音乐厅等世界顶级艺术殿堂举办音乐会,获得巨大成功。在这些创作中,尽管形式是“西方的”,却无不包含着一颗“中国心”。
这种“中外并举”的思路,也贯穿到了关峡对中国交响乐团的管理之中。他觉得,通过“中外曲目并举”,既可以用西方经典来磨练乐队,又可以探索“交响乐中国化之路”。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作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交响乐必须在提升自我的同时用“中国符号”掌握文化主导权。因此,除了在个人创作中强调“美学对接”,关峡还带领中国交响乐团积极打造“龙声华韵”交响音乐会品牌,推出中国作曲家交响乐作品专场和当代中国交响乐中小型新作品,并先后为包括陈怡、周龙等华人作曲家举办了个人作品专场音乐会。关峡说:“我们有不少优秀的华人作曲家,他们在世界上已有一定的影响,可是他们的作品在国内却不为人所熟知。我们要建立交响乐的中国学派,不仅需要有一大批的中国曲目被演奏,还需要有一大批的中国作曲家、指挥家被人们所熟悉。作为国家交响乐团,我们打造‘龙声华韵’品牌既是策略,也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发挥交响乐的主流文化功能
从2004年担任中国交响乐团团长职务后,关峡从“构建和谐社会、创建中国主流音乐文化”的理念出发,按照中央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思路和中国交响乐团中长期的发展规划,提出了以艺术生产为中心,坚持“走交响乐中国化之路”,坚持“中外曲目并举、提高与普及并重、面向市场、面向大众、面向未来”的工作思路和“以市场为导向、以质量求生存、以品牌树形象、以经典立高标”的发展策略,努力追求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2004年,国交举办北京大学新生音乐会,推动古典音乐进校园,培养年轻听众;同年,国交又举办新年音乐会,对交响乐商业演出新模式进行探索,以实现艺术提升和资金支持之间的良性循环。
在这个过程中,关峡的影视音乐创作继续着,但这更像是他的副产品。在改革开放后新的社会环境下,那是他贴近大众的一种方式。“无论是影视音乐的创作,还是交响乐、歌剧作品的创作,我在落笔时,都会考虑如何让音乐走进观众的心灵,让观众感动和受到震撼。”关峡觉得,作曲家要想创作出好的作品,既要研究中国和外国音乐的发展脉络,也要在创作中时刻不忘听众。他坚定地认为,对交响乐来说,只有把听众吸引到音乐厅去,才能使交响乐真正地发挥主流文化的功能、参与到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去。
其实,对听众的持续关注,也是关峡对交响乐创作环境的一种观察方式。“现在中国作曲家的创作环境是多元化的,中国交响乐正处在蓬勃发展的阶段。”但关峡觉得,对交响乐发展“态势”的乐观并不能替代具体的推动举措,交响乐的自身特点决定了它需要获得国家更多的政策支持,特别是在资金投入等相关机制上。每年“两会”期间,作为全国政协委员的关峡都会就此提案呼吁。近年来,中国交响乐团在艺术和商业的探索中都成绩喜人,关峡把这归功于改革开放带来的文艺创新思维。同时他认为,中国交响乐要想在世界交响乐坛占有足够分量的一席之地,前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他表示,希望国交能以企业赞助的形式,争取获得全球资金,用于更新乐器,邀请世界最著名的指挥来训练乐队,并设定适当的全球巡演计划,让世界认识、熟悉中国的交响乐,扩大中国交响乐的世界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