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国艺术报>特别关注

西部电影:一段未完结的神话

时间:2011年09月07日 来源: 作者:

西部电影:一段未完结的神话

    编者按

    在中国文化界,西部电影曾经是一个神话。它与寻根文学和流行音乐“西北风”相伴而生,共同成为上世纪80年代中国的文化标杆,而“文化寻根”是它们一致的底蕴和母题。

    如果把西部电影比作一棵大树,那么吴天明、陈凯歌、张艺谋、田壮壮就是它辛勤的浇灌者,《人生》《黄土地》《野山》《老井》《红高粱》则是它结出的累累硕果。在中国以农耕文明为本色的广袤大地上,仿如“天问”式的西部电影实现了一次次历史性的创举。

    辉煌褪去,西部电影与整个中国电影业一同陷入低谷。在《可可西里》轰动一时之前的十余年间,西部电影似已成为博物馆中陈列的“化石”。在《可可西里》之后,也仅有《三峡好人》《图雅的婚事》等为数不多的几部西部电影能够为观众所知。

    在中国电影产业发展如火如荼的今天,一个尊重历史、关注当下的电影人必须自问:我们是否还需要西部电影?

    答案当然是肯定的。

    我们当然需要紧扣时代脉搏、呈现西部乡土变革与人文情思的西部电影,因为西部地区悠远的历史和厚重的现实牵系着我们民族的“根”,它能让我们净化心灵、反省自身,能让我们敬畏自然、热爱生命,更能让我们在浮躁和喧嚣中冷静下来,去思考自己的追求与人生。

    所幸的是,在2011年,《乌鲁木齐的天空》《西藏往事》等高品质的影片接连上映,为西部电影赢得口碑和声誉;娜仁花凭借《额吉》获得华表奖“优秀女演员”,让西部电影又增添了一颗耀眼的明星;而年底即将上映的大制作《白鹿原》,更有可能打响西部电影重整旗鼓的头炮。因此,我们有理由对西部电影的复兴充满期待。

    西部电影也引起出席第二届中国电影发展(青海)论坛专家的关注,本报特约请专家撰文,对西部电影的发展献计献策。

 新世纪十年西部电影的代表性作品(从左至右):《可可西里》(二○○四)、《三峡好人》(二○○六)、《图雅的婚事》(二○○六)

新世纪以来中国西部电影发展的现状

    从2000年至今,对于中国西部电影来说既是承继传统、寻求独特发展特色的时期,也是不断探索、力求在各方面不断创新突破的时期。回望这一时期的中国西部电影,在继承发扬传统西部电影优良传统的同时,大胆吸收借鉴现代先进的电影拍摄技术和手法,积极开拓电影题材,使得中国西部电影在诸多领域比传统西部电影有了明显的变化。

    叙述的平视

    在以《人生》《黄土地》《野山》为代表的传统西部电影中,落后的农耕文化、贫瘠的自然风貌和愚昧的思想观念都是创作者要着力挖掘和展示的题材,更由此形成了中国西部电影的风格与特色。

    进入新世纪以来的中国西部电影没有与传统西部电影彻底告别,而是在充分继承了传统西部电影的优良传统和独特特质的同时,在文化形态、叙事策略、影像语言上进行了诸多探索。影片《美丽的大脚》《可可西里》《图雅的婚事》依然将镜头对准了西部地区,西部的贫瘠落后、西部人民的蒙昧无知在影片当中也都有体现,但与传统西部电影不同的是,这几部影片走的是“平民化”路线,创作者是以“平视”而不是“俯视”的姿态关注现代的西部、关注人与自然抗争的永恒叙事母题,叙事视角的亲民拉近了影片与普通观众的距离,同时叙事中的精英意识逐渐被大众意识所取代,与传统西部电影“精英式”的曲高和寡不同的是,这一时期的西部电影更能得到观众的认可,更能激发观众的共鸣。可见,在处理艺术创作与票房成绩上,中国西部电影在进步。

 即将上映的大制作西部电影《白鹿原》主要人物剧照(从左至右):白嘉轩、鹿三、黑娃、鹿子霖、鹿兆鹏、田小娥。

    类型的多元

    传统西部电影本着“从最贫困、最落后的苍凉莽原出发,去寻找我们民族力量的源头和希望”的创作宗旨,在影片中寄予了深深的历史沧桑感,力求达到一种反思文化、反思历史的目的。那时的西部电影虽然也有像《大话西游》这样风格迥异的作品出现,但整体风格的深沉凝重成为了那个时期中国西部电影的标志性印记,中国西部电影在影片类型化的探索上尚未形成自觉意识。直到2002年被誉为“新西部电影”的代表作《美丽的大脚》问世,中国西部电影开始了在新的环境中的探索,电影类型逐渐摆脱了单一化的模式,开始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影片《可可西里》《三峡好人》《图雅的婚事》等堪称是这一时期中国西部电影中“文艺片”的代表作,影片以纪录片式的拍摄手法见证了时代变革过程中西部当下普通民众的悲与喜,突破了第五代导演文化寓言式电影的宏大叙事风格,以平实的、贴近百姓的视角成为真实展现西部地区人文内涵的作品,影片中折射出来的思想深度因其具有的现实意义已经不再被观众所遗弃,实为中国西部电影的一大进步之处。

    《英雄》《天地英雄》《十面埋伏》《画皮》等西部武侠电影经过不断摸索,已经发展出一条依靠大场面、大制作、明星制来保证票房的道路,不仅如此,影片全球化的策略为中国西部电影在国际舞台上重新崛起做了诸多探索。

    《高兴》《羊肉泡馍麻辣烫》等片中对歌舞、喜剧、悬疑甚至是恶搞元素的大胆糅合更是颠覆了传统西部电影一贯深沉的影片基调,迎合了现代观众的口味,为小成本制作的影片在电影商业化道路上的探索迈出了大胆创新的一步。

    市场的冲击

    中国西部电影形成集团冲击力是在上世纪80年代中叶,这一时期的西部电影创作是以西安电影制片厂为主导的,随后峨眉、天山、广西、内蒙古等各西部电影制片厂也纷纷推出一系列西部电影作品,开创了西部电影创作空前的高峰期,中国电影也是凭借这一时期涌现出的佳作走向世界的。时间进入到20世纪90年代,面对来自电视、网络以及进口大片等外部威胁的轮番冲击,加上行业本身深藏多年的危机的一并爆发,中国西部电影顿时陷入了低迷期。进入市场经济以后,中国西部电影失去了国家财力的有力支撑,再加上本身地域环境的限制,资金来源问题成为制约中国西部电影发展的最大瓶颈。

    如今拍摄中国西部电影已经不再是国营电影厂的专利,大量的民营影视机构涌现出来,开始共同分享电影市场,并且取得了不可小觑的成绩。如拍摄过《图雅的婚事》的西安影视公司,继《纺织姑娘》之后,于近日又推出了大型电影《白鹿原》,这将是在西部电影艺术与产业发展的当下一部关键性的重要作品。

    同时,西部地区优良的影视文化资源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地”制作者的参与。老牌的国营电影厂先后改制为西部电影集团、峨眉电影集团、宁夏电影集团、广西电影集团,在经历了改革的不适之后,成功突破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卸下沉重的包袱后,开始在电影制作方面多方位、多渠道地进行融资,这就使得参与制作西部电影的人力、财力逐渐多元化,已经很难出现当年西安电影制片厂“一枝独秀”垄断中国西部电影的局面了。

    资源的整合

    如今的中国西部电影正在从萎靡的低谷中慢慢走出,在逐步实现资源的整合和优势互补中,凸显电影产业化竞争、集团化竞争的集团优势,以联盟的方式提升中国西部电影整体的核心竞争力。

    为了改善电影票价居高不下的现状,推动电影市场改革,四川峨眉电影公司在成都率先推行“5元票价”的举动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了轩然大波。这一举动实行仅10天,成都电影观众人次和票房就比降价前分别增长了10倍和45倍。由此可见,电影票本身价格的居高不下也是限制电影票房的重要因素。此外,峨影集团还着力打造国内首创、具有浓郁川西风格的庭院景观电影院——“峨影·1958电影城”。作为全国首个园林式电影主题公园,“峨影·1958电影城”无疑拓展了峨影集团的电影产业链布局。

    曾经充当过中国西部电影领军角色的西部电影集团,在电影产业化进程中所做的探索也十分有益,其不仅在电影制作方面积极谋求发展,而且在电影、电视剧制作以及相关、后续产品的开发上多管齐下。《高考进行时》和《夏天》是西影集团拍摄的两部数字电影,这得益于西部电影集团数码基地的建成使用。西部电影频道的开播,为电影销售多渠道化提供了新平台。西影影视传媒学院的开办也成为西部电影集团储备人才的基地。

    2006年4月曲江影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挂牌成立,重点在于整合和扶持民营影视机构,形成企业的集群式、集团化发展。曲江影视集团的这一举措对于提升陕西影视制作的整体实力有很重要的作用。推而广之,西部地区有实力的电影集团若能积极寻求合作,势必会形成一股强大的合力,西部电影模块的再次崛起指日可待。

(张阿利 崔倩倩)

    百家之言

    构建平衡的西部电影生态

    李道新(北京大学教授):

    由于特定的历史原因,西部电影的制片单位和创作主体,大多由西安、内蒙古等地电影制片厂的汉族导演所构成,《黄土地》《老井》《红高粱》等影片中“西部”异化为汉族和“东部”视野里的影像奇观。如果仅仅立足于汉族和“东部”视野,中国西部电影的文化多样性是难以实现的,更没有可能构建一个汉族与其他民族之间以及各少数民族之间相互适应和交流互动的中国西部电影生态系统;而《静静的嘛呢石》《额吉》《碧罗雪山》等更具浓郁的宗教文化气息和较为本真的民族文化心理的西部电影,尽管体现出中国电影特别是西部电影较为罕见的文化多样性,但因其在独特的文化品质与必要的产业开发之间所形成的巨大落差,而使其始终无法面对市场和走向更大多数的观众。缺乏完整产业链条和工业体系支撑的西部电影,迫切需要构建一个在全球化话语与地方性知识之间交流互动、在社会公益与文化市场之间达成平衡的电影生态系统。

    电影艺术视野需要海纳百川

    黄式宪(北京电影学院教授):

    中国农村人口占80%以上,有9亿之众,处于时代大变革中的西部乡土以及农村现实生活,无疑为中国电影艺术家提供了一个得天独厚的最好的竞技场。在我们的电影创作以及电影产业结构的再整合中,必须努力弘扬我们西部乡土电影创作的主体性,坚持以西部乡土人文资源为根脉,深入开掘,锐意创新,在现代意义上重构西部乡土电影丰厚的文化底蕴,重构艺术审美的现代之维。同时,在遵循时代审美诉求而大力倡导现实主义创作的前提下,我们的艺术视野也还需要向文化和审美的多样性拓展,以“海纳百川”的包容性不断吸纳其他民族现代人文演进的优秀成果,藉以丰富并拓展我们西部乡土电影作品的现代文化内涵,展示我们文化的软实力以及我们的国家形象。

    保持西部电影的创新精神

    周 斌(复旦大学教授)

    新西部电影的创作要继续保持传统西部电影的创新探索精神。这种创新探索应该是全方位的,既包括电影题材的更新、人文精神的拓展,也包括电影语言的创新、电影新技术的吸纳等。新西部电影不仅应该关注西部古老的传统生存方式,也应该关注现代的科学生存方式;不仅应该关注西部乡村农民的生存状态,也应该关注西部都市各阶层市民的生存状态。同时,新西部电影还要注重运用各种电影新技术手段来营造视听造型,充分发挥影像表意系统的美学功能。以西部主旋律电影为内核加上商业电影的包装,或以西部艺术电影为内核加上商业电影的包装,充分兼顾影片的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使之有机融合为一体,应该成为新西部电影创作发展的主流形态。

    生态电影 中国西部电影的新内涵与新使命

    新世纪以来,当中国电影在产业化的市场和数字化的技术推动下不断创造事业和产业发展骄人业绩的时候,西部电影却日益边缘化与沉寂。不仅精品力作屈指可数,而且产业竞争力薄弱,产业规模较小、产业效益薄弱,产业格局零落、产业体系不完整,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大型骨干企业比较缺乏,西影集团的坚守与拓展,颇有一些“西风烈”的悲壮与苍凉。

    身处于中国电影飞速发展的时代轨迹中,面对着国家制定的一系列促进文化产业、电影繁荣发展的战略性规划与鼓励政策,曾经创造辉煌的西部电影,如何抓住历史性的机遇,再次崛起和振兴,以全新的内涵与形象步入中国电影发展的主干线、走向全球电影发展的大舞台?这确实是关于西部电影生存与发展的战略性命题。具体来说,即西部电影如何在新的机遇与挑战中实现产业科学发展,在全国竞争格局中如何实现特色发展?在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双轮驱动下如何实现全面发展?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笔者认为应该将生态电影作为西部电影的新内涵与新使命,拓展原有的传统内涵,从地域概念、类型片概念上升到一个对接国家需求、时代需求、行业需求、大众需求的新高度。

    生态电影是一种文化理念

    生态电影曾经被局限为科教片或纪录片,认为直白地讲述环境保护知识与道理的才是“生态”电影;它也曾经被等同于灾难片,而把那些深刻反映传统与现代的文明冲突、人与自然对立与和谐的影片排除在了生态电影之外。

    其实,生态电影不是一个类型概念,而是一个渗透于故事片、科教片、纪录片多种类型中的创作理念;它不是一个题材限定,而是可以穿越多种题材的永恒主题;它也不是一个地域概念,而是放眼全球具有普世内涵的文化理念。究其实质,生态电影是生态文明在电影中的投射与传播,是以生态思想反观人类如何更科学、和谐生存发展的电影。它是一个文化理念,反思人类如何科学和谐地生存与发展;它是一个艺术主张,真实生动地表现人类在面对“生态”时的立场、态度、坚守与选择;它更是一种社会责任,凸显着电影如何以先进的理念回应时代、社会的需求。从这种意义上讲,生态电影是在战略高度对西部电影的发展给予了希望。当然,这种希望是建立在现实的多种需要基础上的。

    对现代文明的反思、对乡土中国的吟唱,一直是西部电影不变的主旋律,其中就包孕着生态理念的内核,深刻的思想性、文化立场深深影响着社会文化的思潮,这是西部电影亟需珍视的历史经验与文化基因。

    同时,西部拥有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所积淀的深厚文化资源,也拥有丰富多变的自然地理景观,为电影提供了广阔的自然场景,更拥有多民族聚居的丰富文化形态。深厚的文化资源和优美的自然环境使西部电影的发展具备了得天独厚的优势。

    当前,生态题材在全球兴起,生态主题、生态思想的艺术表达在高度发达的电影技术的支撑下获得空前的成功。中国电影如何把握和对接国际电影业的发展态势,让中国的生态电影走出国门,传递我们的价值观,这是提升国家文化影响力、软实力的重要体现。

    打造西部电影的产业链

    以生态电影为核心推动西部电影快速发展,意味着以生态文明为指导思想,充分发掘西部丰富的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资源,确立西部电影全新的气质与精神;以产业化为支柱,搭建起完整的产业链,打造与构建具有较强国际影响力、产业竞争力、文化辐射力的中国西部电影产业高地;以现代化为支撑,加快高新科技的应用,推动电影数字化和数字影院的硬件建设;以国际化为方向,积极开展多方位国际合作,打造中国西部电影与国际电影产业的对接平台。

    西部电影应以东方价值观作为核心理念,致力于通过生态电影产品实现其文化使命与价值诉求,从而以鲜明的民族特色、独特的人文魅力、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高尚的文化品位,实现东方价值观的积极传播。西部电影应成规模推出题材丰富、类型多样的生态题材电影,打造具有中华文化内涵、融汇普世价值,国际化制作水准的优秀产品、精品;设计具有国际性的大型生态电影节庆与活动,培育打造国际知名的生态电影文化品牌。

    西部电影的发展需要拥有健康的产业链,雄厚的产业基础与合理的产业布局,才能实现其自身的规模与效益,也才能参与国际竞争,以强大的产业竞争力实现文化传播的使命。西部电影的发展需要进行系统的制度设计,制定与完善各项有利于生态电影发展的政策,创新体制机制,强化行业监管,形成有力的制度保障与支持体系。

    西部电影应健全组织架构,形成以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大型影视集团为龙头企业,制作、营销、传输播出机构为骨干,中介机构与社会组织为补充与协调的组织体系。西部电影需要整合人才、资金、技术、交易等多方面资源,搭建平台,逐步形成支撑西部电影,推动生态电影事业与产业快速发展的多极平台支撑体系。

    可以说,生态电影是西部电影历史经验与时代需求高度结合,科学发展、特色发展、全面发展的创新之路,赋予了西部电影提升中国电影艺术品质、文化品格的新使命。

(杨乘虎)

(编辑:system)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