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国艺术报>特别关注

谍影重重后面的观察与思考

时间:2011年08月09日 来源: 作者:丁亚平 徐建华

谍影重重后面的观察与思考

    2011年,红火3年有余的谍战剧继续闪耀电视荧屏。央视一套开年大戏便选择了以湖南和平起义为背景的《黎明前的暗战》。随后,《追捕》《风语》《旗袍》等风格各异的谍战剧争相吸引着观众的眼球。而随着《潜伏》原班人马打造的《借枪》由地方频道转入各大卫视播出、《风声传奇》从大银幕转战电视荧屏,新一轮谍战剧的收视热潮再度涌起。在市场日趋饱和之后,谍战剧该何去何从?又该如何开拓创新、避免走入死胡同?本版刊发的3篇文章,从不同角度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思考。——编 者

    继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及80年代的反特影片风靡一时之后,近年来,由反特片嬗变而来的谍战剧以势不可挡之势席卷荧屏,带给观众无限惊喜和强烈震撼。《潜伏》《夜幕下的哈尔滨》《敌营十八年》《永不消逝的电波》《黎明之前》《苏菲的选择》先后掀起了谍战剧的创作和收视热潮,创造并推动了谍战电视剧的良好发展势头。而2011年新春热播的《追捕》《风语》《锄奸》,以及姜伟、龙一再度合作的《借枪》等剧,都是谍战剧中展示社会和人性主题的出色文本,节奏紧张,故事曲折,人物关系错综复杂,再次验证了中国谍战剧的春天还没有过去,值得期待。

电视剧《黎明之前》剧照

    故事和人性,缺一不可

    近年来,中国谍战剧开始重视人性的回归和对人自身的深刻思考。多种戏剧元素的有机杂糅使当前的谍战剧冲破思维局限,带来了创新性表征和无限可能。对理想和信仰形成过程的阐释展现了精神领域的作用场,令谍战剧内涵深厚,主旨升华。

    近年来,中国谍战剧开始重视人性的回归和对人自身的深刻思考。电视剧《锄奸》可以被视为对于人性的深层次的思考与表现,作品从伦理学的角度阐释了信仰和亲情之间的关系,耐人深思,无疑是对于人自身价值观念更加彻底的探讨。李彪和林振海作为由共同父母养大的不是兄弟胜似兄弟的亲人,在信仰与亲情发生矛盾的时候,在国家大义与个人情感发生矛盾的时候,他们内心之中的挣扎与痛苦也深深地牵动着观众的心。他们的选择成为对人性的有益探索。《锄奸》这部谍战剧的亮点不在于其恢弘的场面、激烈的打斗、情节的设置,而在于其对于人性的深层次挖掘,在纠结与抉择之间平衡人类的价值观,观众时而紧张、时而痛楚,最终达到对价值的伦理性思考与把握。

    多种戏剧元素的有机杂糅使当前的谍战剧冲破思维局限,带来了创新性表征和无限可能。过去的反特片往往沉醉于对英雄人物的赞美,却未能使很多激发观众观赏热情的戏剧化得到充分展示。近期的中国谍战片显然受到美国大片及引进电视剧的影响,在历史性叙事的基础上加入了很多爱情纠葛、伦理道德、职场斗争元素,使得电视剧的收视人群立即获得了扩展,观众也较易从剧中获得共鸣,情节设置更加灵动、自由,主流商业话语也因之有了充分发挥的空间。

    从观众心理学来讲,观众希望获得更加接近于自身体验的观影感情经历,以获得自身的释放。近年来的谍战剧也充分考虑到观众的感受,因而《潜伏》《黎明之前》《风语》这样的电视剧更像是职场教程,在各种几乎没有硝烟的尔虞我诈、斗智斗勇的过程中,观众看到了如今职场的影子。谍战剧的观众不再只是那些看惯了五六十年代反特片的铁杆“粉丝”,更吸引了当代年轻人的注意力,剧情从各个维度契合了当前人们的经历和心态,容易引发青年一代的共鸣。《锄奸》中李彪、林振海和白冬菊的三角关系,给谍战剧带来了新的矛盾冲突和新的看点,在观众对于谍战剧的推理过程、打杀场面稍显审美疲惫的时候,情感线路的剧情设置从另一个角度吸引了观众的观赏热情,这也是多种戏剧元素杂糅带给谍战剧的另一个维持热度的有益探索。

    对理想和信仰形成过程的阐释展现了精神领域的作用场,令谍战剧内涵深厚,主旨升华。目前社会上的不少人面临着一定程度上的理想和信仰危机,在日常烦恼的压抑下,在生存压力的压迫下,人们渐渐变得麻木、放纵。谍战剧从另一侧面展示了红色年代英雄的坚强信念,以及为崇高而真实的理想奋斗的精神,这种精神在当前的中国社会其实是颇为缺少、亟待注入的。谍战剧中的主人公们无不是为了自身理想、信仰而可以放弃任何东西甚至生命的“大写”的人。当观众看到这种人物时,会对那段历史、历史中的那些人、那些故事与精神产生更加透彻的了解,以和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理想缺失、信仰不在的空虚构成复杂的双声部的音调,藉此可以引发观众更加深刻的惕厉、自省。

    在《潜伏》中,余则成内敛、紧张、愤郁,却又充满理想和信仰。更加人性化的一点是,此剧不仅仅讲出了那个年代像余则成这样的革命者为了理想而奋不顾身的坚毅、勇敢的牺牲精神,而且也叙述了主人公精神信仰形成的过程。在此我们不难看到谍战剧中融入了更多电影的镜头语言和叙事元素,电视剧向电影的编剧规则和叙事手法借鉴,在前因后果上给观众以更多的阐述,从而更好地呈现了丰富的题旨思想。

    人生因信仰而伟大,中国近年来的谍战剧也恰恰开始专注于对信仰的阐释和对信仰形成过程的分解,这是令我们欣喜和感慨的。影视作品在艺术性上实现跨越、在娱乐性上给观众带来惊喜,并进而能够在灵魂上对观众予以启迪、在精神上给人以升华,实现影视作品的社会价值、人文价值,这样的作品才能堪称经典,永远被我们记住。

    逻辑与视听,有待提升

    目前中国谍战剧良莠不齐,情节雷同的现象时有发生。怎样创新?怎样发掘吸引观众、提升电视剧价值的看点,创造新境界?是摆在谍战剧创作人员面前的重要课题。

    谍战题材作品在我国当代影视创作史上具有先天的创作基础和优势。在一定意义上,谍战剧的思维方法、人物设置、情节发展等方面的灵感,来源于上个世纪的反特片。五六十年代的反特片《冰山上的来客》《铁道卫士》《古刹钟声》《秘密图纸》《羊城暗哨》《国庆十点钟》等,曾让万千观众沉迷其中,津津乐道,以至我们到现在仍不难看出反特片对于那个时代人们心灵的影响。在当时,因历史和社会的需要,反特片被推上历史舞台,其悬疑的逻辑主线把剧情推向高潮,既刺激又有力量。到了上世纪80年代,反特片再次风行,出现了像《蓝色档案》《黑三角》这样的经典影片,为反特片的发展翻开了新的篇章。

    近几年来,在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和建党90周年的语境下,反映特定年代红色记忆的、具有强烈精神信仰价值的谍战剧受到影视创作者和观众的青睐。在时代和社会因素推动的同时,谍战剧自身具备的惊险刺激、生死考验、高智商较量也让观众如痴如醉,不能自已。然而,任何类型的影视作品都会有其发生、发展、衰落的生命周期,谍战剧之所以在竞争激烈的影视剧市场占据了一席之地并保持了长久的热度,与影视创作者不断推陈出新、不断摸索观众心理需求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但是,目前谍战剧创作中所出现的过热、无序的状况与问题,值得我们重视。在以逻辑推理著称的谍战剧中屡屡出现逻辑不严密甚至内容粗鄙、质量浮泛的情况,很难让观众不生倦怠与反感。日益增多的观赏体验已经大大提高了观众的水平和艺术感受力,如果谍战剧无视观众的智商与观赏期待,不加强对细节等因素的推敲,不努力注重质量的提高,就会陷入无法自拔的境地,最终让观众对谍战剧失望。《潜伏》《黎明之前》《追捕》《锄奸》《借枪》这样的作品,可谓是推理性和逻辑性兼具,剧情加人物,显示出比较高的艺术表现张力。但是我们必须承认,目前中国谍战剧良莠不齐,很多电视剧都不从细处着想,一味地追求复杂的场面、复杂的剧情,而忽视了逻辑上应当遵循的一些原则。

    视听语言的应用欠缺也是某些谍战剧艺术价值不高、观赏价值受限的重要原因。近年来中国的谍战剧虽然在影像语言与形式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但是还是经常会看到粗制滥造的画面、毫无调度的镜头、冗长无聊的对话以及有失和谐的音乐,艺术性有待提高。

    某些质量低劣的谍战剧更像是在拍室内情景剧,两人的对话场景往往可以持续十几分钟,这无疑会增加观众的厌烦感,使得电视剧的节奏感和情节性大打折扣。在影视作品中,画面是最能表达主题和感情的因素,过于冗长的对话只能说明创作者的功力有待提高,需要从视听语言的角度对电视剧创作过程进行重新的思考。也许还应当从创作者自身的艺术观念、表现力等艺术技术层面进行细致考量、分析,才能找出问题所在。如通过各种光影变化、两极镜头的运用、色彩的搭配、画面构图等手段更好地表现思想性和人物的情感、心理,努力诠释谍战剧的那种惊心动魄和生死分离的透骨表现,把人物置于特定境遇中来考问,以真正提升谍战剧艺术性的水准。

    在当前谍战剧竞争激烈的现实情境下,情节雷同的现象时有发生。目前中国的谍战剧可谓“谍谍”不休,呈现很高的热度,很多投资方和创作人都投身其中,希望分一杯羹,然而类似的电视剧太多,不免会让很多情节落入俗套。怎样创新,怎样发掘吸引观众、提升电视剧价值的看点,创造新境界,是摆在谍战剧创作人员面前的重要课题。

    突破并创新,放眼未来

    作为成功融入大众文化的类型范本的谍战剧,有其特定市场效应。我们期待着谍战剧在类型化和世俗化上有更多的突破。

    谍战剧市场前景向好,是不应稀奇的。但吸纳新旧,杂糅多类型元素,目的是为了更大的发展;唯有不断创新,给观众带来莫大的欣赏愉悦和快感,才更符合广大观众上升的需求。在近期播出的几部谍战剧中,不约而同地出现了中共地下党员与日本女孩之间的感情纠葛,第一次出现此种情节会让观众觉得很新奇,但是当第二次甚至多次出现此类情节时,观众不免会产生厌烦之感。类似这种趋向的,是某些电视剧一味地模仿《潜伏》,设置某中共地下党员潜入敌方内部,通过机智和勇敢同敌方人物周旋,使得敌方内部产生矛盾和自相厮杀。这种《潜伏》的剧情模式已经让观众过于熟悉而失掉了原本应有的新鲜感、刺激感,如果无法加入新奇的元素、更有悬念的情节,就会促使观众拒绝“买账”。对于谍战剧的发展,这无疑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与警示。

    2011年是庆祝建党90周年、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的特殊年份,从央视一套的开年大戏《黎明前的暗战》热播可以看出谍战剧依然保持着良好势头,《风声传奇》《旗袍》《渡江侦察记》《告密者》等谍战剧的接连上映,将使2011年的中国电视剧市场呈现“谍战热潮”潮起潮涌的新局面。

    近期播出的《追捕》让我们看到了谍战剧走出思维困境、在开掘人性方面达到纵深度的希望。《追捕》是青年演员吴秀波和海清继《黎明之前》后再次携手出演的一部谍战剧,吴秀波出演的刘天舒不再是像《黎明之前》中的刘新杰那样机智勇敢、光明坦荡的英雄,而是贪生怕死、苟且偷生的叛徒。海清则摇身一变,成为意外卷入国共地下争端的关键性人物。从这个谍战剧中,我们看到了视角的转变,主人公由男性变为女性,而且正是这个并没有受过专业地下工作训练的女性担当起了拯救很多共产党人的英雄角色。从这个基点所产生的系列剧情,和其他的谍战剧有很多不同,主人公要经历更多的磨难、跨越更多的曲折道路,最后在完成那个艰巨而重要的任务的过程中,达到人生体验的深层境地。由此可以看出人物身份背景和历史人情关系的设置对于整个剧情发展具有根基性的作用。

    实力派演员和偶像派演员齐登场,势将成为2011年谍战剧的又一重要特色。无论是邵兵和小宋佳合作的《白狼》,还是正在热播的王志文和李幼斌合作的《旗袍》,都是以此吸引观众的观剧热情。然而,不得不承认的是,从2008年开始的谍战剧热潮已经持续了几年时间,观众能否再次追捧、持续认可,从根本上看,仍然取决于电视剧自身的质量和新意。观众对于谍战剧审美品位的提升和观赏经验的增加,使得谍战剧的创作标准高企,充满挑战,这是谍战剧创作者不得不正视的问题。

    作为成功融入大众文化的类型范本的谍战剧,有其特定市场效应。我们期待着谍战剧在类型化和世俗化上有更多的突破,更大的发展。富含历史纵深感和“仿真”感、杂糅多种戏剧元素、消除观众对概念化的逆反,正是拉近作品与观众距离的重要条件,也是高度商业化的谍战剧美学修辞的重要策略。抛弃情节雷同的模仿思维,抛弃粗制滥造的制片态度,抛弃逻辑不清的故事阐述,以寓蕴人性光芒和人性思考的姿态呈现谍战剧的无限可能,以崇高的理想信念与主流情怀浸染、滋养观众的心灵,以具有更加独特的叙事内涵和人文精神的优秀之作回报观众,这是我们期待看到也有信心看到的一切优秀谍战剧必备的品质。

(编辑:system)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