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国有文艺院团无论创作、演出、艺术推广普及还是市场拓展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效,更针对遇到的问题摸索出了一些新的思路、途径和办法。文艺院团的工作有声有色与各团团长们的深入思考和积极探索密不可分。借两会之机,本报记者分别专访了出席全国政协会议的中央芭蕾舞团团长冯英、中央民族乐团团长席强、中国国家交响乐团团长关峡,请他们谈谈各自近期的创作、思考和带团经验。——编 者
艺术家团长们的思想与实践
从案头到市场再到推力作
——席强的强团之道
2008年,700多万元;2009年,900多万元;2010年,1300多万元——中央民族乐团的收入近年来节节攀升、差不多翻了整整一倍。生存还是死亡?其实几年前这个严峻的现实问题也曾深深困扰着中央民族乐团。乐团又是如何完成市场化蜕变的呢?
“我们这几年能够取得很好的成绩和影响力,就是依靠我们的思想——从创作入手拓展演出市场、加快市场化进程。”全国政协委员、中央民族乐团团长席强如是说,“做足前期工作、量身定做”是他一直坚持的。为了全面摸清国内各民族乐团的生存现状、发展特色以及市场发展状况,席强在2010年下半年用了几个月的时间写出了一份《中国民族管弦乐状况分析报告》。
“对于很多观众来说,民族音乐是小众的、是较为边缘化的。为什么?全国的民族乐团在演奏曲目上除一些改编与移植的经典代表作品外,大部分曲目为新创作品,而这类作品的作者,大部分都是由各类专业音乐艺术院校培养出来的专职作曲家,也就是说,过去民族器乐大部分乐曲是由演奏家兼作曲家创作的历史已逐渐消失。这就造成不少民乐作品太追求学术、概念和技法了,有些作曲家甚至可以说是在闭门造车、自娱自乐。我们就不能调整一下思路,放下架子到群众中去听听、看看吗?”席强深深懂得,要想让民族音乐源远流长必须要强调作品的可听、可视和市场性,提高院团的造血功能和自主创新能力,不能强买强卖,“如何保持民乐的传统性、民乐如何用自己的母语思维去表达,这是我们需要反思的课题,也是关系到民族音乐如何传承的重大问题”。
为了让民族音乐演出曲目与市场真正接轨,中央民族乐团做了多角度的尝试和探索,努力搭建着民族音乐与各领域人群之间的沟通渠道。“我们将周杰伦的《菊花台》和电影《神话》的主题曲改编成观众喜闻乐见的民乐新作,吸引了很多年轻观众;我们将推出一台京剧题材的民族音乐会,期望《夜深沉》《打虎上山》《穆桂英挂帅》等曲目的改编能够引来戏曲观众的目光;我们还将把作曲家徐沛东的作品《篱笆墙的影子》改编成乐队作品,因为它深刻反映了改革开放后农民朋友的情感变化……”
除了根据对观众的定位编排曲目外,“地域”这个概念也是乐团十分重视的。“以前我们多次与外国或外地演出商洽谈时,对方都会提出‘能不能用大乐队演出我们当地的某某曲目’的要求。开始我们经常以‘这曲目不适合大型民族乐团演奏’等理由婉拒了。这样的结果很直接———演出泡汤了。后来,我们慢慢开始琢磨出了些门道儿———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听觉习惯和审美特色,临时编配一下他们要求的曲目虽然要耗费些人力和财力,但总比丢掉整场演出好。我们就委托团里的创作部门对演出商要求的地方特色曲目进行编配,有时还付更多的费用邀请团外的作曲家参与创作。”席强认为,通过几年的探索,中央民族乐团抓住了国内外观众的听觉习惯。如今,中央民族乐团几乎每到一处都会根据当地的音乐特色选择或创作曲目,和当地观众形成了很好的沟通和互动。
今年中央民族乐团还将推出一系列最新力作:7月1日,为庆祝建党90周年举办的大型民族音乐会《艰难的辉煌》,乐团将演出《唱支山歌给当听》《我的祖国》《十送红军》《红梅赞》等观众耳熟能详的曲目;为了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乐团将邀请台湾“台北国乐团”、香港中乐团、江苏演艺集团民乐团等,以大型民族音乐会《华夏之声》奏响新时代中华之声;为了贯彻党中央精神,以“文化援疆”落实民族团结,乐团还将上演第一个文化援疆项目——大型多媒体音乐会《美丽的新疆》,音乐会上,乐团将与新疆民族乐团合作,把热瓦普、冬不拉、艾捷克、十二木卡姆等民族乐器及原生态音乐与大型民族管弦乐队紧密结合;还将创作以古典诗歌为题材的《古诗词吟唱音乐会》、反映西北民间音乐原生态特色的大型民歌演唱音乐会《花儿的故乡》以及以甘肃敦煌莫高窟乐舞壁画为题材、结合唐代乐器、存世乐谱的大型民族音乐《盛世敦煌》;更将推出创新性的大型音乐剧场《西游英雄传》,这部借神话故事为载体,具有魔幻色彩的作品,将是乐团在民族高雅艺术进入商业性演出剧目的又一次大胆尝试。
(裴诺)
既喜演出多 亦忧创作少
——冯英当团长的思路和喜忧
从久演不衰的世界经典芭蕾舞剧《天鹅湖》,到家喻户晓的中国芭蕾精品《红色娘子军》,从几年前的芭蕾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到不久前的2010中国版贺岁芭蕾《胡桃夹子》,芭蕾这门高雅艺术,正渐渐走进中国普通观众的文化消费视野。多年来,在开拓芭蕾演出市场的过程中,中芭付出了巨大努力,也收获了丰硕成果。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央芭蕾舞团团长冯英接受记者采访,畅谈了中芭多年来开拓演出市场的经验及对未来的设想。
《卡门》剧照
“芭蕾要推广市场,其实是一个挺艰难的事情,在中国人的文化消费习惯里,芭蕾至今还没有成为能使大多数普通人自觉自愿消费的项目、还没有成为老百姓生活中感觉必不可少的消费目标,目前虽然发展趋势不错,但仍然处于正在形成消费心理和消费习惯的阶段,所以要用什么吸引更多的人走进剧场,的确需要深入思考。”冯英坦率地分析了目前芭蕾演出市场的总体形势,认为“目前最关键的,还是要通过各种可能的方式告诉人们什么是芭蕾。市场上推出优秀的作品当然很重要。对芭团来说,经典作品和新创的优秀作品其实很多、各种类型的作品都不缺乏,但如何让观众去了解、接受、欣赏它们,就要动脑筋。”
面对这种实际情况,在开拓演出市场的具体措施上,中芭除了坚持高端市场演出、走出国门扩大国际演出市场之外,近年来把大量精力投入到了芭蕾在国内的普及推广方面。“比较早的尝试是在1998年,在上海大剧院举行的第一场‘走近芭蕾’活动。这不是专场演出,而是在舞台上进行一种展示,介绍什么是芭蕾舞,介绍芭蕾的起源、发展,不同流派,不同风格,包括古典芭蕾、当代芭蕾、现代芭蕾、交响芭蕾、浪漫主义芭蕾的差别和各自的审美特征等等。我们还介绍芭蕾舞演员每天训练的内容,比如把杆、走肩、阿拉贝丝,当时这个部分的介绍让现场观众印象很深刻。我们这种介绍是互动的,观众可以提他们感兴趣的问题,通过这样的活动,我们就把芭蕾舞中一些程式化的东西、一些固定的手势以及芭蕾舞剧的结构等常识性知识告诉了观众。”冯英说,观众最感兴趣的是上台体验,什么是芭蕾中的开、绷、直以及一位手、二位手的动作等等,这样的体验活动很受欢迎。在这个基础上,再逐渐向观众介绍经典剧目的艺术审美,观众就可以比较容易地接受了。“这种普及活动我们开展了很多年,至今一直在坚持。”冯英认真地说。而最让冯英高兴的是后来政府在高雅艺术推广上有意识地介入:“三部委(财政部、教育部、文化部)共同主办的‘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确实很有成效,不仅是芭蕾,还有京剧、话剧等艺术,在高校进行了普及推广,这对中国未来广大民众整体的艺术熏陶、艺术修养、审美情趣的发展非常重要,同时也培养着艺术市场。”
担任中芭团长之后,冯英对开拓演出市场方面更加上心。“中芭现在大体上是1/3靠政府的项目支持、1/3靠社会赞助、1/3靠票房收入,所以,演出市场的开拓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我们开拓市场的基本计划,现在是争取每年到国外演出两次,同时在国内巡演两次,另外在北京想办法打造各种芭蕾演出品牌,比如‘贺岁芭蕾’、‘芭蕾之春’等,扩大市场影响。”冯英说,去年中芭又开始进行“编创工作坊”的尝试,这个活动的目的也很明确,就是培养当代年轻人的编创思维,为剧团发掘潜在的有才华的年轻人、给他们锻炼的平台,其最终目标,依然是吸引观众、培养市场。“我们现在把每个月主要的演出逐渐规范起来,希望让观众形成一种认识,在什么时间可以看到中芭的什么演出,比如三八妇女节期间,我们就安排《红色娘子军》等剧目。初步想法是按照春夏秋冬的格局,分成几个大的时间段、形成几个系列,比如:春天基本就在北京演出;夏天主要安排巡演,进校园演出以及一些公益性演出;八、九、十月,因为有中秋节和国庆节,所以北京的演出市场也还是重点,这个期间要在北京演出一些经典剧目;而到了年底这段时间,更多地就想推出一些新创剧目,同时增加巡演。”
对于为开拓市场而安排的如此密集的演出,冯英也有自己的隐忧。“这样大量的演出对剧团来说,挤占了不少的创作时间,有点疲于奔命,在某种程度上对于创作存在不利因素。”考虑到这一点,冯英现在特别希望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我们希望有和中芭这样的国家院团的形象相匹配的大品牌企业,他们也希望做企业文化建设和树立文化形象的,我们可以长期合作。如果这方面的赞助多了,我们可以适当减少演出场次,那么可以集中部分精力进行创作创新,对中芭这样的艺术院团来说,这是很重要的。”
冯英认为,加强创作、加强创新,对于芭蕾的演出市场开拓是非常重要的。“当年《大红灯笼高高挂》,我们邀请张艺谋加入、强强联合,就有明确的市场考虑。而2010年的贺岁芭蕾《胡桃夹子》,创造性地融入了众多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就更是体现出争取市场的努力:为适应春节文化市场,打造这样一部老少皆宜的舞剧,就是要争取‘一个孩子带两个大人’的市场效果。这个剧目两轮演出反映都很好,一位观众现场给我们总结了12个字:中西合璧,雅俗共赏,勇于创新。这是观众给我们的肯定,也是我们对市场的一种探索。”冯英很有信心地告诉记者,如今,越来越多的家长意识到了对孩子进行艺术熏陶和艺术培养的重要,对于芭蕾而言,这是一个很大的潜在市场。现在进行业余芭蕾培训的孩子越来越多,这些孩子未来的文化需求,都会形成芭蕾的更大市场。
(彭 宽)
最突出的问题还是原创作品不足
——关峡谈影视音乐创作与现状
在全国两会上,身为全国政协委员的中国国家交响乐团团长、作曲家关峡在他的提案中指出,国家应该加大对高雅艺术的投入,以此引领民风向上,心智健康,“幸福指数”提高,引起业界和媒体的广泛关注。自1985年的第一交响曲《呼唤》到2009年的《大地安魂曲》及至歌剧《木兰诗篇》,从《围城》《我爱我家》《激情燃烧的岁月》到《士兵突击》等,20余年来,关峡在他所钟爱的交响乐创作上取得累累硕果的同时,其影视作品音乐创作同样获得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他不断地向观众奉献着美妙的音乐。日前,记者就其在影视作品音乐创作方面采访了关峡。
关峡说,我们很多作曲家受西方现代音乐影响很深,学了很多技术性的东西,但一个作曲家,如果把技术当成目的去展示,写出来的只是有形无魂的东西,不会感动人。关峡在影视作品音乐创作中还坚持一个原则,那就是要尽可能地简约化。只要音乐能够如实反映剧中人物的内心情感波动,推动故事情节良性发展,这就是成功的音乐。一部好的影视音乐作品,并不在于具有多么复杂的作曲技法,关键是在于音乐一出来就能触动观众的内心。正是因为这样的理念,关峡为众多精品影视剧所创作的主题音乐才能家喻户晓、雅俗共赏,打动无数普通观众的心。“在落笔时,我会考虑如何让音乐走进观众的心灵,让观众感动和受到震撼。”
在关峡看来,“只有强调人性化的音乐表达方式、注重人的心灵及情感诉求、调动管弦乐手段用以营造出厚重的情感气氛,才能在内容和形式的结合上达到高度统一,也才能从听觉和心理上满足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他举例说,《激情燃烧的岁月》的音乐是要能高度概括表现那些无怨无悔奉献人生的特殊群体并由此结合当代民众心理升华出的昂扬向上的时代精神,对人物内心世界、感情生活需要给予细致的描写,而这些很难用歌曲的旋律和人声来表达。“可以说歌曲这种艺术形式在这里根本不能够负载这种厚重的情绪,使用歌曲还要承担降低电视艺术品位的风险”关峡说。
关峡认为,影视作品音乐创作它不是一个独立的创作过程,而是要兼顾影视作品的剧情、人物性格、表现内容等多方面的因素。一般音乐的创作,作曲家可以根据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感受,比较自由地去进行艺术的创造和情感的抒发,而影视音乐的创作则首先需要准确深入地理解影视作品特定的内容和情感,理解影视作品的整体艺术构思,从更好地表现影视作品的内容和情感、更好地增强影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出发,去进行音乐的构思与创作。所以,影视音乐的创作必须服从于特定的影视作品内容和情感的表现,这就必然使影视音乐呈现出内容上的协调性。
对影视作品音乐的定位,关峡心中有着一份独到的理解:好的影视音乐能使电影的情节变得更生动有趣、更催泪和更加有感染力。许多影视作品经过相当长的时间后,故事情节可能被人们淡忘,但这些影视作品中的音乐却是人们很长时间都不会忘记的,甚至成为永远的记忆。“不过,影视音乐创作首先第一点要为影片服务,影视音乐在影视作品当中不完全是最重要的,影视是导演的艺术,是在导演指导下的音乐、美术、摄影、录音、编剧的集体智慧的创新艺术。关峡说,“作曲家一定要弄清楚创作影视音乐时创作者应该处在的位置,其实观众观看影视剧时,第一是看演员,第二是看导演,第三有可能是听其中的音乐。所以,当你扮演一个为影视作品创作音乐的角色时,你一定要牢记你所创作的音乐是为剧情服务,给整部作品服务,唯有如此才能更加准确地体现音乐的固有价值和功能。
谈及当下国内影视作品音乐创作存在哪些不足以及应该如何改善的话题时,关峡略显凝重,“最突出的问题还是原创作品不足。”在他看来,国内很多电视剧音乐都比较随意,很多电视剧中的音乐并不是为这个剧专门创作的,多数是出品方为了省钱省事,直接用现成的流行歌曲,结果是音乐跟内容很不协调;一些电影音乐也存在着诸如生搬硬套、粗制滥造的问题,这中间除了因为少数音乐创作者缺乏严肃认真的态度外,还与当前国内对影视作品音乐的重视程度不够紧密相关。相比而言,国外影视音乐创作与唱片业紧密捆绑在一起,电影一出来,电影音乐就上市,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这一点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关峡认为,要想尽快改善这样的局面,一方面需要社会各界尤其是影视制作方能够进一步加强对影视作品音乐的重视力度;另一方面对于广大作曲家来说,要能坚持音乐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创作原则,尽可能地参与影片创作过程,与剧组一道体验生活,兢兢业业地写好每一个音符,让音乐更加忠实于影视作品,如此,方能真正发挥音乐在影视作品中的作用。
(董大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