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蕉 33cm×33cm 2009年
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美术馆、中国国家画院、中央文史馆书画院、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共宁波市委宣传部、李可染艺术基金会、荣宝斋、浙江画院联合主办的“姜宝林艺术展”将于4月5日亮相中国美术馆。展览展出姜宝林“走进千年香榧林”系列新作和近50年各个时期的代表性作品共186幅。
姜宝林1942年生于山东蓬莱,1962年考入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画系,长期生活、工作在浙江杭州等地,1979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山水研究班,是李可染的研究生,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曾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士生教学指导教授,中央美院客座教授,杭州画院院长等职。他横跨南北,在两大美院分别接受李可染、陆俨少、陆维钊等山水书法大师的嫡传,打通了中央美院和中国美院两大中国画教育体系,亦被张仃称为“其人北人南相,其艺南北兼宗”。他是创新型的实力派大家,创作上以独具风格的白描现代山水和积墨山水闻名画坛;深厚的传统功力贯穿在其创作历程中不间断的花卉大写意作品之中,出于传统,自成一格,匠心独具。
此次画展分为两个部分,其一为“走进千年香榧林”系列新作,这是姜宝林“拿命来画”的“最为投入的系列作品”。姜宝林1960年代曾在浙江诸暨下乡数月,与当地的香榧树结下了深厚的感情。香榧是现存最古老的树种之一,古树树冠巨大,枝繁叶茂,蔚为壮观,记入《尔雅》《本草》,其美多见于诗文。书圣王羲之有“无榧不醉酒”之佳话。尽管离开诸暨几十年,姜宝林依然心系香榧,古稀之年重新踏访榧林,拜望故旧,他摆脱都市喧嚣,屡去千年香榧林体验采风,绘出“走进千年香榧林”8个系列作品百余幅。他从香榧的幼芽画起,绘至青绿,绘至老树冬雪,可谓依时序为香榧立传。他更绘出香榧折而不屈、朽能再生之状,寄寓生命精神之活力。美术评论家刘曦林对姜宝林的香榧系列作品高度评价“章法奇巧无一雷同,笔墨则由泼放写意参以写实,冶山水、花卉技法于一炉,独创画坛新样别格,诚为香榧史上一段佳话,宝林艺术生涯又一华彩篇章也。”
画展的另一部分为姜宝林从艺50余年各时期的代表作,展示了画家“不与人同”、“既要笔墨又要现代”的创作追求。少有画家能真正的做到既能山水,又擅花鸟,姜宝林在这两个领域各领风骚,取得了令人难以企及的成就。在山水画领域,姜宝林将白描和积墨两种形式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姜宝林的白描山水,导源于西部山川写生的强烈印象,后经推而广之,成为一种面目。宝林积墨山水的形成,晚于白描山水,不以笔胜而以墨胜,面貌亦十分强烈。如果说他的白描山水抽离并发展了陆俨少作品中的云水图式,那么他的积墨山水则提取了李可染的积墨法并大有发挥。姜宝林对光斑闪烁的描写正像李可染的逆光描绘一样,堪称现代山水画提升自然美的一个创举。他的写意花鸟,似乎受到山水画的启示,既以截断法画拉进的中景,又引入山水画的笔墨技巧,在淋漓尽致的写意笔墨中,不但以笔墨规律创造了自己的语言符号,而且在符号笔墨的组织上融入一定的写实观念,避免仅有符号化的一枝半叶因脱离环境的单摆浮搁,而用强化视觉张力的整体描绘表现了原生态花木的生机与活力,为写意花鸟画的发展开了新生面。
姜宝林独具一格的写意画艺术,无论山水,还是花鸟,都极大地拉开了与古人、与今人和与西方的距离,筑基于传统的笔墨,吸取时代的新机,把民族文化的主体精神、传统国画里超越时空的法理和现代人的视觉观念有机地结合起来,获得了广泛的赞誉。
姜宝林走上中国画的道路是从初中开始,辅仁大学美术系毕业的彭健老师是他的启蒙老师。1962年他考入了浙江美术学院国画系,对他影响最大的是顾坤伯、陆俨少、陆维钊、潘天寿四位老师。1979年他报考中央美术学院李可染先生的研究生,在李可染的亲授下学习了两年。叶浅予、张仃老师等也都对他的画品、人品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姜宝林说,可染先生讲到“要读好传统和大自然两本书”,陆俨少先生讲“笔笔到家”,顾坤伯先生讲“中锋圆笔要厚”,张仃先生讲“见好就收”,“这些教导和观点都已经化成了我的血液。”
姜宝林在艺术上主张,书画家既要有传统笔墨的功力,又要能表达现代人的审美需求,体现时代面貌。时代变、面貌变、形式变、语言变,笔墨却是要地地道道传统的、规范的、有功力的;但在形式语言上应是新的、现代的。把这二者完美的结合在一起,乃是他对艺术追求的最佳状态。
此次展览之后,“姜宝林艺术展”将在宁波、杭州、上海等地巡回展出。另悉,4月2日,荣宝斋大厦还将同期举办“超以象外——姜宝林条幅特展”,将展出卷轴条幅110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