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国艺术报>书法篆刻

王乘的追求

时间:2011年03月11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汪为胜

    王乘 男,回族,祖籍河北沧州。1994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山水专业并获文学学士学位。2006年7月毕业于贵州大学艺术学院中国山水画研究方向并获硕士学位。现为中国人民大学培训学院艺术培训中心主任、中国美协会员、中国美协河山画会副秘书长、文化部青联委员、文化部青联美术委员会副秘书长、新疆艺术学院客座教授。

    作品多次获国家级奖项并被多家媒体报道,出版有《王乘山水画作品选》《王乘写生作品集》《二十一世纪具影响力画家个案研究——王乘》《王乘写意山水画集》等多本个人画集。

王乘的追求

    在当今中国画的创作上,人们往往不太重视在作品创作规律上钻研,却热衷于在近代或当代已经取得成功的名家作品上反复摹写,最后贴上自己的标签,谓之“创作”,这无疑是无益的。人们不会忘记齐白石先生那句“学我者生,似我者死”的铭言,告诫的不仅是学习方法,更重要的是艺术态度。艺术与科学竟如此相似,唯有在坎坷、崎岖路上艰难跋涉,而绝无捷径可走,摹写老师的作品只是艺术学习的过程,绝非是最终目的。

    当然,中国书画史上也有父传子、师授徒成功的范例。譬如王羲之与王献之、米芾与米友仁父子,荆浩与关仝、沈周与唐寅师徒,等等。我们也承认“不学师,如夜行无烛”的事实,但儿子、学生取得的成就,绝非是靠父亲、老师的笔墨样式获取的,更多的恐怕是“师心不师迹”、“师长舍短”而得来的。北宋范宽师学荆浩时就曾说过:“吾与其师人,未若师诸物也。”苏轼赞美文同画竹就强调:“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清石涛将“尊师”与“无师”这对矛盾辩证法统一作为中国画创作最完美的表现方法,就连套用古人符号的王翚也最终感叹要“广泛地学习”,这些大家都不糊涂,他们清醒地认识到“师之心,不师之迹”的创作原理。大凡真正的大师、大家、名家都有极强的艺术个性,它既是美酒,也是猛药,喝了它会令你迷醉,也会使你沉溺,中国画创作最后的中心思想是必须回到你自己。

    从这一点上来说,我极力举荐王乘是有道理的。王乘是我国当代著名画家王振中之子。王振中上个世纪60年代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师承李可染、李苦禅诸先生,毕业后怀揣着导师传授的“苦学派”精神,一头扎进黔山秀水50余春秋,老老实实做人,认认真真作画,不张扬,不显摆。他的作品用笔雄健,墨色淋漓,山水画风格浑厚朴茂,意境清新,我认为是描绘贵州地域特色最具代表性的画家之一。

    王乘长期受于父亲的教诲,我丝毫看不出其摹写父亲之迹,倒看出他在中国美院学习时对传统绘画规范中的笔法、墨法及文人意趣的影响性。当他执教于中国人民大学后,又更多于倾向崇山峻岭、大壑峰巅的北方山水。尽管他的作品容纳了传统山水画勾、皴、点、染以及干、枯、涩、润种种方法与效果,但既不是单求笔墨趣味而忽视“造型”,也不是强调“造型”而削弱笔墨。就是说,他要求描绘景物有贴近感,又要求笔墨真正发挥作用。故而,我们在领略雄浑豪放气象的同时,也看到奇秀、幽静的内涵。艺术没有摹写,却真正独立,这是王乘的追求,也是我的追求。

(编辑:system)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