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国艺术报>书法篆刻

评估与展望——当代篆刻发展臆说

时间:2011年02月23日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赵熊

    自1980年全国第一届书法篆刻展举办以来,按前人30年为一“世”的说法,则当代篆刻艺术已历经了一“世”的发展,故有必要对这种发展有个客观的评估与展望。

    就印章发展史而言,学界早已有“两个高峰”的共识,即秦汉印和明清流派印。在当代篆刻艺术复兴的初期,尚有着明显的承袭前代“两个高峰”的痕迹,但由于所处社会环境的不同,加之篆刻艺术所具有的相对纯粹的特性,使得当代篆刻艺术较之书法艺术更早地进入了一种时代语境,并迅速地发展壮大。可以说,当代篆刻艺术正值印章发展史上的第三个高峰期。对此,不少专家学者也执相同的观点和认识。

    关于“高峰”说的观点,我们可以从以下诸方面获得支持。

    组织建设与展示机制 这是与以往历史无法比照的一个重要内容。自中国书协设立篆刻艺术创作委员会以来,各地书协亦陆续建立篆刻委员会,从组织上逐渐完善着篆刻队伍的建设。而早在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成立的诸多印社及印学团体,迄今仍发挥着不可忽视的巨大作用。在作品展示方面,大小规模的独立篆刻展示活动,也为历史上所未见。另如团体、个人的作品的结集出版,都是前代所无法比拟的。

    印学研究 随着篆刻艺术在各个层面上的发展与进步,激活并催发了全方位的印学研究活动,论文、专著及相关的研讨,无论是其数量或质量,也都作出了崭新的贡献。

    篆刻作者队伍 在2007年当代篆刻艺术大展中,共有近320位作者(含邀请作者)的作品参展,而此前的第五届全国篆刻艺术展览中则有450余名参展者。除参展者之外,保守地估计,尚有20倍以上的篆刻从艺人员。仅此,其数量已远远逾越了明清篆刻这个高峰。再者,明清篆刻多局限于江浙及安徽一隅,而当代篆刻作者已遍布全国各地。虽然各地的发展状况未必同步,但在面的涵盖幅度上,实为历史上所仅见。

    篆刻艺术形式 秦汉印中不乏深邃的艺术内涵,但就形式而言,相对比较单纯。明清流派印在其流变过程中,屡有形式生成,但毕竟可以定格在几家门户之中。当代篆刻几乎承袭了有史以来的所有玺印形式,并在这种承袭中生发出了不同的另枝别花。除了习见的古玺模式、汉印模式及圆朱(工细)模式之外,又在探索的旗帜下,创作出了日趋多样的新样式。

    篆刻技术含量 篆刻艺术从技术层面作分析,历来有“三法”之说,即篆法、刀法、章法。而当代篆刻艺术已经冲决了旧有的“三法”概念,且在不否定、不排除传统经典的基础上,拓展着篆刻技术的疆域,丰富着篆刻技术的含量。就篆法而言,随着古代文字遗有的不断发现和释读,新的文字信息迅速地反映在篆刻创作之中。其中,特别是在战国古文字范畴,具有潮水般地借鉴与运用,是明清印人所无法企及的。在刀法运用方面,传统的冲、切基础技法已远远不能涵盖当今的篆刻创作手段。可以说,刀法上的探索与进取是构成当代篆刻特征的最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在章法构成方面,明清篆刻虽派系杂陈,其章法形式却并未逾出汉印整饬排布的藩篱。当代篆刻以古玺形式为参照,注重动态生成,故能在章法上万紫千红。作为新的高峰生成的考量,其重要的一点,特别表现在篆刻主体意识的确立上。玺印作为一种具有艺术性的实用形式,虽然在今天仍不可能完全脱离实用的功能与性质,但较之前代已表现出了极为明显的主体意识。仅从作品的文字内容上来看,习称为“闲文印”的篆刻创作,已在各种展示活动中占据了主要比例。

    在当代篆刻创作活动中,还有两点是不能不提的,一是印章款识,二是印屏设计。印章款识自赵之谦标树新帜以后,其多样性尤以当代为最。如果说这种形式上的多样性只是“花样年华”的话,其在文字内容上也逐渐表现出了更多的学术性和更明显的思想性。这种学术性、思想性虽然并非是当代的发明,但其数量上的增长与程度上的深入,对当代篆刻艺术地位的确立起着重要的作用。至于印屏设计与制作,或者与篆刻艺术本体没有直接的关联,但由于篆刻艺术已经从文人雅士的案头把玩进入了展厅陈列时代,故其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环节。并且,印屏的设计与制作所反映的必然是一种文化趣味与艺术观点,在向社会展现篆刻主体意识方面,显然是一种极有效的媒介形式。

    综如上述,可以说,当代篆刻艺术的发展正处于一个全盛期,倘若综合各方面的发展要素,可以乐观地预计:如有大环境的保证,这种发展态势还将会持续20年以上。这是由于:第一,从艺人员数量的相对稳定,职业印人数量的渐次增加,创作队伍中青年印人所占比例的增大。其中,高等院校陆续开设书法篆刻专业,专业艺术人才数量不断扩充,提高了从艺人员的基本素质,并进而影响、促进着整个篆刻群体的进步与发展。

    第二,丰富的展示活动和逐渐完善的评选审定制度是篆刻艺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证。毋庸置疑,假如没有不同形式、不同规模的展示活动,便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从艺人员的创作积极性,而唯有完善健全的评选审定制度,才能尽可能地在公平、公正的前提下,保护作者的创作积极性,使篆刻艺术在有序状态下稳步发展。

    第三,社会对篆刻艺术的认识渐次深入,对篆刻艺术品的需求日趋增大,篆刻艺术市场化进程正在加快。关于社会对篆刻艺术品的需求,一方面表现在具有实用功能的姓名印上,另一方面则表现在闲文印的收藏上。前者虽然没有后者表现出明显、规范的市场化趋势,但毕竟都反映了社会的需求,客观上对篆刻艺术的不断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应该说,竞争机制的引入和市场化的形成,对当代篆刻艺术的发展都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但其负面效应也是显而易见的,特别是其中所引发的功利之争,必然会削弱篆刻的文化含义。对于整个篆刻界而言,如何能在艺术与功利之间把握好一个“度”,将关系到当代篆刻艺术的最后归宿。

(编辑:system)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