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国艺术报>书法篆刻

雅俗共赏自出机杼——汪碧刚的书法艺术

时间:2011年01月17日 来源: 作者:张坤山

    “汪碧刚”,这个名字近年来常在耳边反复萦绕,不同的场合,不同的地点,时常有人提起汪碧刚,谈到兴奋处,都略带有一种欣赏赞叹之意,我亦开始关注此君。

    书法创作有一个重要的特征,那就是“雅俗共赏”。雅为高雅、高贵,是士大夫阶层、达官贵人们反映体现的气质才情;俗为通俗易识、易读、易理解,容易被一般群众所接受。从艺术的角度讲,书法创作过分接近群众性,片面追求百姓效应,这种书风算不得高尚,但过分阳春白雪、曲高和寡,脱离了大多数人的欣赏需求,受众面过窄,又达不到弘扬书法艺术的目的。所谓的雅俗共赏,意指书法创作的普及与提高相结合,是一个重要而且难度极高、创作极其严峻的课题。

    汪碧刚的创作追求“雅俗共赏”,把创作的基点放在雅与俗之间,试图在纯雅逸与纯通俗之间开辟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学书道路。他不间断地在传统的积累上开拓丰厚,在“雅俗共赏”这一基调之下博涉约取、取精用宏。从他近期一系列作品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其对魏晋书风的追求,在用笔结字及其章法上的大胆探索,对“二王”书风晋人韵致的反复体味,对古人经典作品的吸收消化。他沿着历史的轨迹,顺流而下,对唐宋元明清历代帖学大师的作品逐一深入地探索研究,例如他对唐代颜真卿的研究,使其于气势开张、恣肆豁达的境界有了体悟,宋代苏东坡、米芾的代表性书风使其增强了对文人风尚的理解深度,元代赵孟頫、明代董其昌的经典之作则使他禅佛儒雅的艺术观念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当然,当代的一些翰墨大儒的墨迹也对他有着深刻的影响——沈尹默的法度,白蕉的散逸,谢无量的书卷气,启功的谨严。因此,汪碧刚以经典翰墨的熏陶为资粮,以勤奋刻苦为根本,以聪慧机敏为助缘,在他的腕下,用笔简约干净利落,中锋运作兼取侧势,结体空灵平和奇正相生,左右揖让灿烂玑珠,章法布局一任自然,有法无法,有意无意,凭心境去写,凭灵感去写,凭才气学识功力去写,似有一番诱人的境界。他受恩师李铎先生的豪放旷达、如椽大笔之影响,亦能将字写得神采风扬、气势夺人,其笔力腕力皆能运用得当,有承继一代先贤之用心。

    清代书画家邹一桂的《小山画谱》专解“雅俗”一节所言:“俗眼不识,但以颜色鲜明,繁华富贵为妙。而强为知识者,又以水墨为雅,以脂粉为俗。”雅俗之分不在颜色,不在工笔或写意,以水墨与脂粉区别雅俗,无论站在哪个立场都是片面的,雅俗之分当从深层次的审美去寻找。汪碧刚的书法易识易辨易读、易于理解领会是其通俗的一面,而寻其根源抓住“二王”一脉细心揣摩为己所用,便有了雅与俗两种笔墨造化。这类雅俗共赏的审美指向符合艺术创作的规律要求,所谓文学艺术为大众服务,或贴近生活或贴近群众,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一句口号,它要求书法家的作品要能给人以清新,给人以豪情,给人以力量,给人以精神上的享受和鼓舞。倘若众多的观者不识不解,功力再深、个性再突出也难以收到应有的效果。当然,书法艺术的创作非同歌声、乐声和舞蹈、曲艺等易于判断,如果从专业学术性上去分析考量,还可能会有另外一片天地。

(编辑:system)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