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国艺术报>记者>余宁

解放军总政治部赴灾区体验生活小分队艺术家感言

时间:2008年08月01日 来源:中国文联网 作者:余宁

总政赴四川地震灾区体验生活小分队艺术家们飞赴汶川采访。中国文联网 余宁 摄        

    5月30日,中国艺术报(中国文联网)赴四川抗震救灾一线采访组在绵阳九洲体育馆与总政赴四川地震灾区体验生活小分队的军队艺术家们不期而遇。中国艺术报去年为纪念建军80周年推出80个版的特刊,受到了军队文艺工作者的关注与好评。因此,当小分队的艺术家们与采访组在灾区相遇,大家感到分外亲切和激动。在总政这支艺术家小分队的热情支持和帮助下,采访组跟随小分队乘坐军用直升飞机赴震中汶川采访,亲身感受到军民团结、众志成城、抗震救灾的精神风貌,体会到军队文艺工作者记录历史、书写伟大民族精神的创作激情和使命感。特刊发军队艺术家们在地震灾区的采访体会,表达他们为抗震救灾而创作优秀作品的强烈心声。——编者

    优秀的文艺作品可以激励民族精神

    柳建伟(八一电影制片厂文学策划部主任):这次随着体验生活小分队来到四川灾区,感受非常深。这次灾难激发了中华民族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众志成城、攻克时艰的精神,民族空前团结,互助精神空前发扬。地震发生的时候,我正在国外考察,国外重大媒体都滚动播出地震灾情。他们关注抗震救灾中,中国采取的积极措施以及中国人表现出的团结互助精神。这说明几十年来中国的飞速发展提升了自身的影响力,使世界各国对中国的关注度不断提高。

    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我们更深切感受到,人民军队还是国家在处理大灾大难时的中流砥柱。我们整个采访的日程安排得非常好,采访也非常全面,几乎采访了所有兵种,使大家能够全面地把握军队在抗震救灾中的表现。大家还前往九洲体育馆受灾群众安置点,对受灾群众做了深入的采访,对他们的所思所想有了更深的了解。深入灾区体验生活收获很多。

    优秀的文艺作品可以激励民族精神。汶川地震让中国付出了数万人的生命、巨大的物质损失,这次灾害是世界关注的重大事件,各艺术门类都必将会出现一批优秀作品。目前,我所了解的就已经有六七部有关抗震救灾的电影准备拍摄。八一电影制片厂计划拍摄一部全景式的影片《惊天动地》,寓意地震惊天动地,中国人表现出的精神惊天动地。此外,八一厂还准备再拍一个小制作影片,并将与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合作拍摄一部片断式的数字电影。目前,我已经创作完成了反映成都军区某部陆航团抗震救灾的文章《中国,请记住这样一个陆航团》,还准备创作采访手记《灾区十日》。

    任毅(总政歌舞团创作员、词作家):作为一个部队文艺工作者在关键时刻不能掉链子,但说实在的,开始也有些怕,家里人也担心,此行会不会有危险,会不会出什么意外。但最终还是随着体验生活小分队来到了灾区,发现不虚此行,每天都在感动之中,受到很深刻的教育,十分感慨。在废墟前,心中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那么多美好的生命一瞬间就失去了。在前往解放军某部采访的山路上,战士们背着沉重的门板和板凳,是翻了两座大山过来的,满脸疲惫和汗水,但士气还是那样高昂,口号还是喊得那样嘹亮。

    作为词作者,虽然创作本身篇幅很短,但我依然不敢轻易下笔,没考虑好从哪个角度进行创作。终于在酝酿了几天后,于5月30日凌晨4点完成了歌曲《生命的迷彩》,王和声老师为歌词谱了曲。我还打算写几首歌词,角度正在思考,力争创作更多的作品。

    文艺家和祖国血肉相连

    曲成久(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创作室主任):深入到灾区,真正体会到了一种上前线的感觉,这对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军人来说,能参与其中,进行采访写作很不容易。从文艺工作者的身份来讲,更是一次难得的机会,到灾区来采访创作,再苦再累,也是非常值得的。此行对自己来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看到那些抗震救灾的战士们,看到地震后顽强生存下来的人们,有一种重生的感觉。

    这几天来,我一直在考虑写一部交响乐作品,每天都在思考这件事。我还要多收集一些素材,认真思考,反复酝酿,以便创作出一部高质量的作品,把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抗震救灾的精神写出来,把灾难中求生的感觉写出来。回去之后,要把灾区的所见所闻告诉我的同事们,带动创作室的其他同志积极参与创作。我们将努力争取打造一部交响音乐,以弘扬抗震救灾中体现出的民族精神。

    王海鸰(总政话剧团创作员、著名剧作家):深入灾区进行采访创作,是一次难得的了解灾难、体验生活的机会。《解放军报》、《人民日报》刊发了我的有关抗震救灾的文章《瞬间出动》,反映的是航空兵某部,在灾难发生不到4小时的时间里,就出发奔赴灾区了。这次灾难使我们感受到了民族的凝聚力,受到了深刻的教育。我记录了采访中每一个人的声音,标上了他们的名字和所属的部队,我想,这是一个永恒的纪念。

    1998年抗洪我也参加了,当时记录的好多素材后来都派上了用场。和那次经历一样,这次采访中汲取的营养对创作者来说也是一种长久的滋养,虽然不知道这些素材在哪棵树上能结果,但我相信一定会结出丰硕的果实。我从来没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接触到这么多军兵种的部队。这次的经历比在九江采访抗洪时的经历还要丰富,收获还要大。创作是一种身不由己的东西,立竿见影的东西可以有,但总觉得不能满足。我要认真积淀、深入思考,充分运用这次搜集的素材,创作出优秀的作品来。

    燕燕(总政话剧团创作室主任、著名剧作家):每次采访之后,我都很激动,到现在依然心潮澎湃。这几天自己都在失眠,时时刻刻都在思考一个问题:文艺家与祖国是怎么样的一个关系?通过这次采访,感受到文艺家和祖国之间是如此深刻地血肉相连,我们为自己的祖国而自豪。这次来灾区体验生活之前,接到了儿子要从美国回北京的消息,我告诉他,这时候,文艺工作者是不能缺席的。海城地震、唐山地震、1993年华东大水灾、1998年抗洪等重大事件,我都参与其中了。

    作家是反映民族心灵史、情感史的人,记录民族心灵史、情感史是我们的责任。通过这次深入灾区体验生活,看到军队和群众的血肉相连,看到中国人民面对灾难的镇定自若、坚强不屈,让我震撼于他们内心蕴含的那种力量。随着采访的深入,我的心情越发沉重。深重的是,用什么样的文字来承载这种震撼的东西、反映老百姓经历的大难,感觉自己是那样的渺小与无力。但无论如何,我们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创作作品。好多人说,汶川改变了自己。在废墟中重生的精神,是这个民族伟大的精神力量,这一定会在今后的文艺作品中流淌出来。

    责任意识融入血脉

    冯柏铭(总政歌剧团编剧):最大的体会是,中华民族是一个有几千年文化积淀的民族,经历了很多的苦难,与命运抗争,不畏艰险、抗震救灾,这种精神是一个经历了磨砺的民族才会有的,它渗透在民族的血液之中。广大官兵知道去救灾充满了危险,还有可能面临死亡,但他们依然要往前冲,这是对人民负责的体现。通过这些天的采访,也了解到各个层面的干部在危难之中都迸发出强烈的使命意识和责任意识,渗透在每一个人的血液中。万众一心是有原因的,不是偶然的。

    这次抗震救灾就好比一场战争,可以以此创作出作品来。抗震救灾本身已经非常感人,有大家空前的团结、无私的帮助,就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

    王和声(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作曲家):这次来灾区体验生活,是有戏剧性的。当时报名时,我正在和北京市海淀区教委商讨奥运管乐团的前期组织工作。5月24日,我了解到要去灾区体验生活的情况,就立刻找相关负责人协商,后来终于争取到上前线的机会。18年前,我就来过川西采风,此次重返故地让我感受更深。这次体验生活将对我的人生产生很大的影响。

    通过在灾区的采访,我强烈感受到中华民族在灾难面前迸发出的巨大力量,民族的凝聚力空前强大。个人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但集体的力量是无穷的。这是我的创作冲动和创作源泉。

    我还要继续创作,无论是短线的还是长线的,这些天我一直在思考。我已经为任毅的《生命的迷彩》谱了曲,流行和民族的风格相结合。计划长线创作的作品是管乐交响诗《家园颂》。    

    温豪杰(八一电影制片厂编剧):这次来地震灾区创作是穿着迷彩来的。作为一名文艺创作人员,能有这样穿迷彩的机会不多。我是把这次深入灾区体验生活当作一次战斗来面对的,因此,虽然女儿得了手足口病,我很心疼,但我还是必须深入灾区。长久以来,我一直有个愿望,就是要为部队、为单位、为这身军装写点东西。这次来,我既是一个创作者,也是一个志愿者,要用我们的文字,用我们的作品,来表现这个庄重的主题。虽然推掉了很多地方的创作邀请,但我是义无反顾的。

    黄定山(总政歌剧团团长):从“5·12”汶川地震后,我密切通过电视和网络关注灾情,曾无数次热泪盈眶。5月16日那一天,我再也控制不住,面对屏幕,让眼泪纵情流淌。这次深入灾区体验生活,我怀着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内心得到了一次洗礼。歌剧创作尽管很难,但作为军队文艺团体,我们提出了一个短线和长线结合的创作思路,来之前已经创作了歌曲。来到灾区之后,我找回了1982年在法卡山的感觉,责任意识融入血脉。看到战士们为百姓运送东西而负重弯下的腰,看着那些年轻志愿者们的忙碌身影,看着灾后一个农民在田里播种……深切地感受到我们中华民族的这种耐受力和顽强的精神,内心感到无比的震撼。关于创作,虽然很难,但不言放弃,想从这个独特的选题中勾画出一个新思路。 

    汪守德(总政宣传部艺术局局长):采访中小分队的艺术家们非常认真,谦虚求问,反映了艺术家的敬业精神和一丝不苟的认真态度。小本子、录音笔里都是大家将来创作的有用素材,大家的收获在每一天的点滴积累中。

    很多艺术家克服疾病困扰,放弃报酬丰厚的创作,来到这里体验生活,显示了文艺家的强烈责任感和火热的激情。在国家和民族面临灾难的时候,文艺家们有与一般人不一样的地方,可以用燃烧的激情创作出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们抗震救灾的信心。来到灾区之后,大家的眼睛总是湿的,内心总是热的,为什么呢?一方面是因为废墟里还埋着我们的同胞,这次灾难导致数万人死亡,在中国人内心引起的伤痛是巨大的。党和政府瞬间快速作出反应,在大灾大难面前做出壮举,对此艺术家内心不可能不起波澜。人民群众在大灾大难面前的镇定、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未来的不放弃,对艺术家们来说也是很震撼的。因此,小分队的艺术家们虽然意识到在这里采访的危险,但却没有退缩。正因为这样,艺术家们也就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和感受,这是将来创作的重要依据和元素。创作应该是快慢、大小和各种方式的结合,近距离、短平快的作品是广大官兵和人民群众需要的,事实证明我们很多创作人员已经完成了很多的创作。部队作为抗震救灾的主体,军队文艺工作者应该拿出有分量、有影响力的重要作品来反映他们,这是责任和使命的要求。

(编辑:system)
会员服务